王新軍
(常州工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2)
佛教源于印度,漢代始傳入中國,隨后在中國傳播開來,經本土文化洗禮而漸成一體。寺觀園林是中國古典園林的主體之一,園林藝術精華薈萃。寺觀園林將宗教思想、文化精神寄予景觀與建筑之中,使其具備了特殊的文化內涵。
常州經濟發(fā)達,交通便利,文化與經濟在這里迅速發(fā)展。常州佛教道場共有74處,在城市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前提下,佛寺場所和規(guī)模也迅速擴張,出現了諸如原有寺廟翻新、擴建,已毀寺廟的重建等活動,規(guī)模有大有小,大則幾十畝,小則三四畝的面積,寺廟的建設與城市建設類似,同樣受到現代設計思想的影響。在眾多寺廟建設中,寺廟景觀設計逐漸成為重要的景觀類型之一。
紫竹林禪寺坐落于常州武進區(qū),青洋路東側,三勤生態(tài)園對面,現有僧房二棟,天王殿、圓通殿、地藏殿三個大殿,除天王殿外其余建筑風格為普通民宅,紫竹林禪寺現狀與寺廟氛圍相去甚遠。紫竹林禪寺景觀設計將以協調場地與佛教文化為切入點,以營造佛教氛圍濃厚、環(huán)境優(yōu)美、主題突出的環(huán)境為目標。設計項目地塊為近長方形,占地共2.5萬平方米,將通過整體的規(guī)劃和建設,擴大現有寺廟的規(guī)模,形成比較完整的寺廟建筑體系與環(huán)境氛圍,從而增強佛教道場的內涵和吸引力。
1.主題化的設計思想
紫竹林禪寺的景觀設計圍繞觀音文化主題展開設計,從博大的佛教文化中提煉不同的構成元素,比如佛珠、蓮花、竹子等元素,營造意境深遠、環(huán)境優(yōu)雅的佛教精神空間。
2.生態(tài)設計思想的融入
使環(huán)境設計從單純的物質空間形態(tài)設計轉向寺院整體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設計,基于生態(tài)的環(huán)境設計思想,不僅僅是追求如畫般的美學效果,更注重寺院內部的生態(tài)效果。在植物選擇上,在使用佛教傳統(tǒng)用樹的基礎上,同時遵循優(yōu)先鄉(xiāng)土樹種的適地適樹原則,使其具有最佳適應性,生長發(fā)育良好,減少病蟲害。
3.追求佛教的精神修養(yǎng)
佛教以清凈本性為自我,禪宗文化景觀里所折射出的枯、寂、陀,給人深刻的精神震撼。應把對佛教精神的提煉,對佛教文化的理解融入到景觀設計中,創(chuàng)造禪意深厚的精神園林。
4.動靜結合的設計理念
在靜態(tài)構圖上,景觀設計講求圖案的構成,但景觀設計更為重視造景要素的組織,以線狀景觀路線串起一系列的景觀節(jié)點,形成紫竹林禪寺景觀組織,形成有序的、富于變化的景觀序列。這種流動的空間產生豐富多變的景觀效果,能使人獲得豐富的空間體驗與情趣體驗,對構筑寺廟的文化氛圍可起到積極作用。
佛寺布局一般遵循“伽藍七堂”之制,這種布局源于印度,是指佛教建筑布局有山門,佛殿,法堂,僧堂,廚房,浴室,衛(wèi)生間[1]。寺廟的殿堂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之順序,形成一個由山門到大雄寶殿先抬高后降低的軸線,從而突出主體建筑。輔殿和生活區(qū)分布于兩側。建筑布局遵循傳統(tǒng),從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寺廟環(huán)境。紫竹林禪寺為觀音道場,總體布局如圖1所示,其建筑布局以天王殿、圓通殿、藏經閣形成主軸線,居士林、會議室、接待室坐落于軸線兩側,廣場、景觀、建筑融為一體。
圖1 紫竹林景觀設計鳥瞰圖
寺廟的景觀設計還是以主題式的設計思路展開。紫竹林為觀音道場,其主殿為圓通殿,因此,景觀設計上應以觀音的故事為題材展開設計,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在功能上設置辦公綜合區(qū),佛事活動區(qū),文化景觀區(qū),生活區(qū),其中佛事活動區(qū)是中心功能區(qū)。
1.辦公綜合區(qū)
辦公綜合區(qū)位于天王殿兩側,主要功能一方面是佛事交流與寺廟辦公場所,另一方面為游客提供服務。辦公綜合區(qū)利用人工河的一側作為帶狀集散場地,河邊栽植垂柳,形成良好的濱河景觀,柳樹也為佛教用樹,可以讓人聯想到觀音手中的圣瓶。
2.佛事活動區(qū)
佛事活動區(qū)是紫竹林禪寺的中心功能區(qū),主要由天王殿、鐘鼓樓廣場、圓通殿、蓮花廣場、講經壇組成。佛事活動區(qū)分為室內和室外活動區(qū)兩大類,室內活動區(qū)以天王殿、圓通殿建筑為主,室外活動區(qū)由鐘鼓樓廣場、講經壇、蓮花廣場構成,一方面集散游人、香客,另一方面也提供佛事活動的場所。
講經壇景區(qū)如圖2所示,由明朝王守仁的《遠公講經臺》中詩句“遠公說法有高臺,一朵青蓮云外開。臺上久無獅子吼,野狐時復聽經來”而得。講經壇由兩個弧形水池圍合而成,中心形成一個扇形的防腐木鋪裝廣場,講經壇背靠假山,兩路跌水由山上落下,跌進講經壇兩側的水池中,池中蓮花、金魚、紫竹共同營造意味深遠的禪意空間。山頂上置一站姿觀音,形成全園軸線上亮麗的景點。兩側的弧形水池延伸形成夾道,與全園軸線合并,使由蓮花廣場往講經壇的道路與講經壇及其假山、觀音形成夾景,高大的觀音雕像更為突出。
圖2 講經壇廣場效果圖
3.文化景觀區(qū)
文化景觀區(qū)分布于佛事活動區(qū)兩側,是由若干小景點組成的景觀序列,通過小品、園林建筑、雕塑、植物綜合營造觀音主題的景觀區(qū)域。主要包含園橋,善士孝子——觀音八像,千手觀音浮雕,明珠投懷石刻,慈航聽偈,蟻動慈心,舍身救蟬,迦葉尋蓮,圣尼白象,回歸南海,慈帆遠航,慧心之眼,云游島,長廊等景點。
景點的設計皆來自于觀音的傳說故事,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法,如石刻、浮雕、地面鋪裝、雕塑來表達主題。景點的名稱直接以典故命名,表現形式各異,比如,善士孝子——觀音八像景點(如圖3所示),該景點位于鐘鼓樓廣場前,由兩側景觀水池形成夾道,與圓通殿形成夾景,突出圓通殿主建筑。水池內分別設置四尊觀音像,八尊觀音雕像各不相同,豐富了觀音主題的內涵,同時宣揚真善美的道義。
圖3 善士教子——觀音八像效果圖
慧心之眼(如圖4所示),則是由佛教常用的佛珠創(chuàng)意設計。佛珠圓而有孔,設計中形象地稱為慧心之眼,在一個小區(qū)域內將大大小小的佛珠散置地上,高低錯落,方向各異,在寺廟環(huán)境中形成趣味小景。慈航聽偈,蟻動慈心,舍身救蟬,迦葉尋蓮等內容被設計成地面的特色鋪裝,與石刻相呼應,完善觀音主題的景觀內涵。
圖4 慧心之眼效果圖
文化景觀區(qū)的各個景點通過長廊和游步道貫穿,長廊部分與廣場、游步道相連,使游人有豐富的體驗和空間感,部分與佛事活動區(qū)之間以竹林相隔,若隱若現,豐富了寺廟的空間類型。
植物是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中極為重要的景觀構成元素,在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中獨樹一幟的佛教園林很注重植物景觀的營造。佛教園林植物景觀設計深受佛教哲學思想影響,除了對植物形態(tài)上的審美要求,還會對植物景觀注入精深的文化內涵,寓情于景,神形兼?zhèn)?。基于文化內涵的角度,禪寺植物景觀設計有以下幾個要點:
1.營造宗教場景感
佛教園林中運用植物營造場景感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在寺院前導部分種植成片同一樹種;另一是在入寺通道兩側長距離成行列植同一樹種。紫竹林禪寺內大面積或長距離地使用紫竹,給人統(tǒng)一、規(guī)整的感覺,營造整體的視覺效果。此外為了豐富樹種,維持生態(tài)的多樣性,園內選擇有特殊象征意義的佛教樹種,如銀杏、松、廣玉蘭、白玉蘭、柳樹等,以烘托宗教氛圍。
2.季相變化演繹禪意
紫竹林禪寺中植物景觀設計注重季相變化。春季繁花似錦,生機勃勃;夏季古木垂蔭,清幽恬靜;秋季銀杏等色葉樹一片金黃燦爛,猶如佛國圣輝普灑凡間;冬季松、柏、竹等常綠樹種蔥郁蒼翠,落葉樹則枯枝虬曲,意象萬千。觀者可以通過觀賞植物形態(tài)、色彩季相變化,體驗光陰流變,感受“瞬間”與“永恒”相通的微妙禪意。
3.多維感觀深蘊佛空
佛教園林善用植物作為悟道修行的媒介,強調人們對園林植物在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維感觀上的體驗效果。中國歷代寺院大多有花卉培育基地,種植色、香、形各異的觀賞性花木。清代方浚頤《夢園叢說》曾記載都門各寺院的花卉“……極樂寺之海棠,棗花寺之牡丹,豐臺之芍藥,十剎海之荷花,寶藏寺之桂花,天寧、花之兩寺之菊花,自春至秋,游蹤不絕于路”。桂花、臘梅、瑞香等香花植物亦常見于佛教園林中,然而佛門清凈地求“四大皆空”,如此繁茂香艷、姿態(tài)各異的花草樹木種植在園中,是否有駁教義?其實天臺廣方寺的楹聯點明了其中蘊藏的禪意:“風聲水聲鳥聲蟲聲梵唄聲總合三百六十擊鐘鼓聲無聲不寂;月色山色樹色草色云霞色更兼四萬八千丈峰巒色有色皆空?!闭沁@種多維感觀的體驗,才使人領悟到“心空、法空、佛空”、“萬念皆空”的真諦。
“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狈鸾叹畹奈幕瘍群S富了紫竹林禪寺景觀的設計意境,建筑、小品烘托了觀音文化的主題,植物景觀設計更利于佛教文化內涵的表達。佛教文化中表現人性關懷,生態(tài)關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互為尊重等積極思想,通過景點的設計傳遞給身處園林中的人們,使宗教、人和景物自然而然地融為一體。通過紫竹林景觀設計使傳統(tǒng)的佛教文化與現代景觀設計思想實現了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張偉然,顧晶霞.中國佛寺探秘[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