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征文為中心"/>
程凱華
(黃岡中學,湖北 黃岡 438000)
論辛亥革命期間《大公報》的輿論導向
—— 以《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征文為中心
程凱華
(黃岡中學,湖北 黃岡 438000)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輿論界有搖旗吶喊的支持者,也有發(fā)出質疑之聲的反對者,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各異。北方大報《大公報》對革命的態(tài)度,在辛亥革命期間的日常報道和《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的征文活動過程中一覽無余,即使在起義爆發(fā)之后全國爭相響應,革命一發(fā)而不可收拾之時,英斂之主持下的《大公報》仍然堅持著一以貫之的君主立憲理想。有獎征文不但是報紙和社會之間互動的有效方式,亦成為報紙引導輿論導向,傳播自身理念的又一途徑。
辛亥革命;《大公報》;輿論導向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fā)動武昌起義,建立湖北軍政府,當時的輿論界對武昌起義的態(tài)度迥異。孫中山在評論報界對于革命所起的作用時說“此次民國成立,輿論之勢力相輔而成,故不曾數(shù)月,遂竟全功,則為各報鼓吹之功”[1],后來的研究者也認為“武昌起義,全國景從,報紙鼓吹之功,不可沒也”[2]。誠然,當時的輿論界有相當一部分報刊對革命持支持和鼓勵態(tài)度,但是在輿論界也不乏對起義的質疑之聲。北方大報《大公報》對革命的態(tài)度于革命進行期間舉辦的《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征文活動中可窺其大概。
中國近代歷史上最早的報紙征文活動是由廣學會創(chuàng)辦的《萬國公報》發(fā)起,為了擴大在讀書人中的影響力,廣學會在全國各地舉行針對士人的贈閱活動,還采取有獎征文的方式來吸引注意力[3]?!坝歇務魑挠腥龑庸π?,它不僅可以反映出一定歷史時期社會上流行的話題和事件,而且還可以看出辦報者所關注和側重的問題,最重要的是通過發(fā)放獎金和名次評選的手段,有效地刺激讀者廣泛參與和積極討論,也能夠起到引領時局發(fā)展,促進國民參與和關注的積極作用,除此之外有獎征文還可以形成并加深報紙媒體和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4],所以有獎征文成為中國近代報紙經(jīng)常采用的與讀者互動、引導輿論傾向、傳播自身觀點的方式。
英斂之主持《大公報》期間,從1902年7月到1911年11月共舉辦征文活動九次,刊出獲獎征文113篇。舉辦征文活動成為《大公報》與讀者互動,有意識地引導輿論傾向的常用方法。
《大公報》于1911年11月20日辛亥革命尚在進行之時刊出《征文小啟》:
時事蜩螗,神州岌岌,挽回浩劫,舍破專制而改立憲,其道末由。今者專制之勒已如距脫,立憲之基亦漸確定。所爭者在君主、民主兩問題耳。然統(tǒng)觀中國之歷史、宗教、區(qū)域習慣各方面,較諸世界列強確有特異之點,究竟適應何種立憲政體,方足以撥亂反正、轉危為安、光大國家、造福國民。熱心志士主張君主立憲者為一派,主張民主者為一派,各具理由,相持未解。本社同人,智識淺薄,孰得孰失,未敢妄下斷語。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爰本此意,設題征文。
此次征文在社會上引起的廣泛關注及民眾的參與積極性大大超過了《大公報》的預估,《大公報》“特于原定等第之外,特設補取一格”[5],所以此次征文最終獲獎論文分為四等,一等獎一名、二等獎兩名、三等獎三名、補取十名,共十六篇文章獲獎。
1. 支持君主立憲的大多數(shù)
君主立憲的支持者認為從歷史上看中國“雖易代之事,史不絕書,然有國必有君,有蒸民必有元后之義浸淫人心久矣”[6]。當時的中國“雖襲君主之名已具有民主之實”,“君主僅擁有虛位而已”,君主、民主之爭實際上是“心理上之不能解決,非事理上不能解決”[7],觀世界成例實行君主立憲的英國其民享受之幸福舉世無能出其右,所以關鍵的是“求獲政治改良之實效,不必慕求共和高尚之虛位”[8],而不是糾纏于君主、民主虛名,當務之急在于恢復社會秩序,推行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政策。民眾支持君主立憲的理由大體可歸為一下幾點:
(1)特殊的國情
“一國有一國之情況”,“一國之政制一國歷史之產(chǎn)物也”[9],一個國家的文明與其歷史、地理、宗教及風俗習慣有莫大的關系,中國歷史、宗教、風俗、習慣皆受君主制度之深遠影響,而與民主相去甚遠。政治制度的推衍遞嬗,有其自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沿襲君主專制幾千年的中國,欲一步登天,在中國實行民主立憲制度,“以中國之習慣,證以歐美兩政體之得失,行之而美足以至福,行之不善足以招禍”[10],所以在中國盲目仿效推行西方舶來的民主政體,如果強為仿效,在政體的選擇上是“削足適履”而不是“量體裁衣”,盲目地照搬他國的經(jīng)驗,不考慮本國的實際情況,是必不可行,這是反對民主立憲的重要理由。
(2)人民程度的不足
不論是民主立憲還是君主立憲,都應建立在相應的條件之下,國民政治素質的優(yōu)劣是選擇何種整體的重要依據(jù)?!胺裁裰髁棧厝巳擞衅胀ㄖR,獨立性質,高尚道德”[11],而中國“人民未經(jīng)立憲權利義務之界說,合群愛國之說均屬茫然不解”[12],國中僅少數(shù)人解共和政體,其多數(shù)人或更有并其名詞而不知者,中國“人民之普遍程度不足”,“民智之不足”,“民德之不足”,“吾國之民何如者,十年以前風氣尚閉,近雖稍稍開通,然不過沿海省份而已,深僻之內(nèi)地窮邊之遠方其閉塞如故”,“言教育則十室無識字之人,以言自治,則一鄉(xiāng)有乏才之嘆”,“試觀預備立憲亦有年,然執(zhí)蚩蚩者氓而問,以立憲二字作何解釋,其知之者曰無一二,基瞠目矯舌而不能對者遍國中皆是也”[13]。所以不論從民眾基本的受教育水平,還是憲政知識的普及程度,抑或是對現(xiàn)代公民社會權利義務的了解程度而言,在當時的中國實行民主立憲可操作性不大。
(3)對沖突下內(nèi)憂外患的憂慮
沖突所造成的巨大的生命財產(chǎn)的損失?!白怨藕呢斨滥跤谟帽保瑖鴥?nèi)兩方的兵戎相見,不論孰勝孰負,消耗的都是中國百姓的蓄積,戰(zhàn)事遷延日久,將會財源耗盡,“從速罷戰(zhàn),共維持殘局,省此財政上之余力,以裕國計而利民生”[14]是利國利民的上策。
自鴉片戰(zhàn)爭中國國門被打開以來,歷次與列強的戰(zhàn)爭無不以中國的失敗、割地、賠款而告終。革命軍與清政府沖突,危及列強在華利益,“各國以保護僑民為詞派兵調艦”,反觀美國“建立合眾國以大陸孤橫,四無強敵故得從容以奏成功”[15]。外部列強環(huán)伺,即使無事之秋,列強亦有蠢蠢欲動之勢,況中國同室操戈之時,如果國內(nèi)沖突的雙方不能迅速平息內(nèi)爭,恐民主立憲未成,而中國早已被瓜分。一旦外國干涉,“屆時清政府既無力克制軍政府,而軍政府又絕無力可以統(tǒng)一各省,全國雖有響應軍政府者,然君主制破,領土即隨之而破,蓋國內(nèi)領土即猝難全,聯(lián)合于軍政府,流寇土匪將蜂起肆虐,外人趁而奪之”[16]。
國內(nèi)兩強相爭戰(zhàn)事一起,最直接的就是人員的傷亡和財貨的消耗。撇開政治正確與否不論,傷亡的都是自己的同胞。當時的中國也談不上富足,萬不該將國人的辛苦積蓄消耗于無畏的內(nèi)戰(zhàn)之中。一旦外國干涉,稍有不慎就會釀成“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局面。國內(nèi)秩序漸趨失控,流寇土匪或將乘機而起,所以應該從速罷戰(zhàn)恢復國內(nèi)正常的秩序。
(4)對于民族分裂的擔憂
第三者在文章中指出,中國的地理位置東南瀕海,西北毗陸,地區(qū)差異較大,漢滿蒙回藏各族自清朝建國以來沒有融合政策,在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等方面仍存在極大的隔閡,之所以能夠維持各族之間的和平相處和國家領土的完整,都是因為有君主統(tǒng)一之權威,一旦廢君主,統(tǒng)一的權威消失,民族分離、領土分裂勢必難免。湯捷南指出,從歷史上看,滿族與蒙古族、藏族等少數(shù)民族皆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如奪滿人世襲特權,決意排滿,不單滿人將奮起反抗,滿人或將聯(lián)合蒙族藏族與革命軍對抗,進而造成沖突的擴大。發(fā)公亦同樣指出“中國以滿漢蒙回藏五種人集合而成,而蒙回藏人與漢人同處一國政府之下,全恃君主名義羈縻之耳”,“欲求領土之完全,滿漢蒙回藏之統(tǒng)一,非留現(xiàn)今君主名義不可”[17]。中國的多元民族結構,復雜的民族關系,在政體的選擇時不得不將民族因素考慮在內(nèi)。滿族與蒙古族、回族、藏族在歷史上形成的親密關系遠甚于漢族,革命前提出的反滿口號,固然容易激起部分人的反清熱情,但以反滿相號召,使原本單純的政治問題涉及到敏感的民族問題,如果持續(xù)下去任其發(fā)展,則有可能在中國引起各民族間的仇怨,局面將更不可收拾。
基于以上理由,君主立憲的主張者有理由懷疑走民主立憲道路,建立共和國是否適合中國的特殊國情,民主政治在中國是否有其發(fā)展前途,中國的發(fā)展是否只有仿效他國,推翻帝制實行民主立憲一途。
2. 支持民主立憲與不置可否的少數(shù)
張省廬認為社會總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進步之中,“國家之政體亦不能不隨此漂泊轉移于其間,若猶刻舟求劍,膠注鼓瑟,守經(jīng)事而不知其宜,遭變故而不知其權,堅持一己之主義而不稍變通,豈所謂無適無莫義之輿比者乎”,國家政體亦不應該一味守成不變,而應該隨時代的步伐做適時的調整變更,況且自人心向背來看,“武昌之起兵也,各省之獨立也連號一呼,風至煙起,全國之人民土地幾入革軍范圍中矣”,“民主政體既為國民大多數(shù)之贊成”[18],就應該順應民意改君主制為民主共和政體。
針對主張君主立憲政體者提出國民程度不足的問題,張省廬認為“國民茍有政治之能力,無論其為君主為民主皆能維系于不弊,國民若無政治之能力,其為君主為民主俱難得善良之效果”,“故吾國不立憲則已,茍立憲焉,則程度不足之說不足以解決君主民主之兩大問題也”[19],人民程度不足如果是不爭的事實,那么行君主立憲同樣不會有良好的結果,所以人民程度不足,只能是君主立憲支持者反對民主立憲支持君主立憲的不實托詞。
至于外國勢力,碧天認為不足為慮。因為起義的革命軍并非庚子事變中的義和團,主要針對外國,并未對外國在華利益構成實質性的威脅,各國亦宣布保持中立不干涉中國內(nèi)爭, 外國輿論亦認為革命為“政治腐敗引起,無不直民軍而曲政府,相率宣告中立”[20]。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和The Standard均表示,此次中國革命令他國均表示同情,外國若干涉中國內(nèi)亂必擾害國際和平,西方各國對于此事惟有不干涉一法,“即素輕侮中國之法國巴黎朝報亦力言北京政府為世界所惡,而以民軍為能盡其國民之天職”[21]。
謝公、放弇的文章,并未明確地表明應該采取何種政體。發(fā)公即使認為應該保留君主名義,亦未對征文題目中所涉及的君主立憲、民主立憲給出自己的選項,只愿“朝廷勿為孤注之擲,黨人勿逞一時之忿相”[22]。都認為認為當務之急在于“暫置君主民主問題而以改革政治為前提,澄汰仕途,清理財政,搜求人才以促憲政之進步”[23],迅速平息內(nèi)爭,恢復社會秩序,務實地推行各項政策,盡早實現(xiàn)國富民強,而不宜在君主、民主的孰是孰非中繼續(xù)內(nèi)斗,使整個國家、社會在無休止的沖突中內(nèi)耗。
此次征文活動發(fā)起之時,辛亥革命尚在進行之中,《大公報》發(fā)行地天津毗鄰京畿,仍然處于清政府的控制之下,雖然于租界辦報,但對于君主、民主這樣敏感的話題,成為能在報紙上公開談論的話題,一定程度上說明“政府對民間言論的采納和包容程度遠超過既存的認知。那時朝野之間固然有大量的歧異,卻也有不少共同之處,至少其沖突和緊張程度并不像以前認知的那樣嚴重”[24]。不論出于什么原因,當時清政府對于民間某些行為的容忍程度遠遠超出了我們早前形成的某些認知,雖然亦曾有報紙因觸怒清政府而遭關閉的成例,亦有命喪清政府的報人,但是隨著清政府統(tǒng)治的日益乏力,對整個社會的控制漸趨失控,輿論氛圍漸趨寬松卻也是事實。
獲獎等次主張君主立憲者主張民主立憲者態(tài)度不明一等獎第三者二等獎湯捷南、金采三等獎沽上釣游生、盧劍秋 碧天補取 張梓林、張子厚、鄧繼禹、廠生、冷靜子、孫鑒秋 張省廬 放弇、謝公、發(fā)公合計 11篇 2篇 3篇
從獲獎情況來看,絕大多數(shù)的獲獎征文都是持君主立憲立場,且持君主立憲立場的征文獲得了前三等獎六個名額中的五個,主張民主立憲的征文,僅有碧天的文章獲得三等獎最后一名,且獲得三等獎的三篇征文中是最后刊登的。未在文中明確表態(tài)支持何種立場的兩篇征文也只獲得了后加的安慰獎補取一格。現(xiàn)在無法考訂當時的應征文章中到底持何種立場者居多,單就獲獎文章所透漏的信息而言,《大公報》明顯地傾向于君主立憲,因為這些評定的獎項、刊出的文章完全是《大公報》同意的觀點,并希望通過發(fā)表產(chǎn)生預想的宣傳效果,引導輿論的傾向。傳播學認為,任何信息的傳播網(wǎng)絡當中布滿了把關人, 他們控制著傳播的內(nèi)容和渠道,影響著傳播的效果。從社會控制的角度看,無論什么國家、 什么時期,把關人的根本作用都是相同的,都是體現(xiàn)了信息決策者和傳播主體的意志。由此,傳播的內(nèi)容及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把關人的影響[25]。美國著名傳播學家M. E.麥庫姆斯和D. L. 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題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26]。辛亥革命期間《大公報》充分運用了報刊信息傳播“把關人”和“議題日程”設置者的優(yōu)勢,不但在平時對武昌起義的報道中堅持了《大公報》英斂之時代一以貫之的君主立憲立場,對武昌首義的革命軍持反對態(tài)度,而且還通過征文活動來加強報紙和社會之間的互動,通過征文來吸引讀者的廣泛關注和參與,通過自己對征文獎項的評定,達到傳播自己理念和引導輿論傾向的目的。
通過對《大公報》載辛亥革命期間的報道的檢視,提醒后來的研究者在依托近代報紙進行各項研究時,要注意報紙立場,報紙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歷史輿論的真實,這是值得現(xiàn)今的研究者斟酌的。報紙主辦者的態(tài)度,近代民報“自生自滅”自負盈虧的生存狀態(tài),使得報紙在報道過程中不得不考慮到報紙的銷量問題,《申報》在辛亥革命期間言論的轉向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在起義初期《申報》對于革命軍不抱支持態(tài)度,但是隨著形勢的發(fā)展不得不變換報道的基調,因為《申報》所處的上海望平街的各家報館,在辛亥革命期間“家家玻璃外,張貼各地消息。街上日日夜夜群眾擠得滿滿的在打聽,一個捷報傳來,掌聲狂歡;一個報告失敗,認為這家報館受清廷指使,誣勝為敗,群眾嫉妒憤恨地把玻璃砰轟砰轟地立刻打得粉碎,從此報館不但不敢在門前披露失敗消息,特別不敢在報上披露”[27]?!渡陥蟆肪陀胁AП辉业慕?jīng)歷,以致不得不轉換報道的基調,以圖報紙的銷量和報社的安寧。
辛亥革命后的中國最終走上了一段民主立憲的道路,而不是君主立憲道路,但這并不一定就意味著當年君主立憲支持者對中國現(xiàn)實的觀察和判斷皆錯,反觀歷史,君主立憲支持者提出的國民程度問題、特殊國情之說,在后來中國的民主立憲的實踐中有所反映!
[1]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36-348.
[2]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55:179.
[3] 陳雷.清末大公報有獎征文的思想史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12.
[4] 候杰.《大公報》與近代中國社會[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91.
[5] 征文揭曉[N].大公報,1911-12-07.
[6] 金采: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N].大公報,1911-12-09.
[7] 第三者: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N].大公報,1911-12-05.
[8] 湯捷南: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N].大公報,1911-12-07.
[9] 沽上釣游生: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N].大公報,1911-12-14.
[10] 沽上釣游生: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N].大公報,1911-12-13.
[11] 張子厚.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N].大公報,1911-12-22.
[12] 廠生.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N].大公報,1911-12-20.
[13] 孫鑒秋.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N].大公報,1912-01-02.
[14] 第三者.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N].大公報,1911-12-06.
[15] 第三者.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N].大公報,1911-12-05.
[16] 盧劍秋.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N].大公報,1911-12-18.
[17] 發(fā)公.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N].大公報,1911-12-25.
[18] 張省廬.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N].大公報,1911-12-29.
[19] 張省廬.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N].大公報,1911-12-30.
[20] 碧天.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N].大公報,1911-12-17.
[21] 碧天.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N].大公報,1911-12-17.
[22] 發(fā)公.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N].大公報,1911-12-25
[23] 謝公.君主民主立憲問題之解決[N].大公報,1911-12-21.
[24] 羅志田.見之于行事: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J].歷史研究,2002,(1).
[25] 劉泓.廣告社會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192.
[26]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214.
[27] 黃炎培.我親身經(jīng)歷的辛亥革命事實[A].辛亥革命回憶錄(一)[C].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1:65.
(責任編輯、校對:琚行松)
Ta Kung Pao’s Guide of Public Opinion during the Revolution of 1911—— Centered on Essays for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Monarchy,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
CHENG KAI-hua
(Huanggang Middle School, Huanggang 438000, China)
Different voices were spoken when the Wuchang Uprising broke out on Oct. 10th, 1911. Some were supporters while others were denouncers. And the reasons for this were quite different. Ta Kung Pao, a major newspaper directed by YING Lian-zhi in Northern China, held its consistent ideal of establishing a democratic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This is evidently expressed through its attitude toward the revolution, its daily reports and Prize-Essay collection of which the theme is Solutions to Establishing a Democratic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The Prize-Essay collection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ewspaper and the society but also an approach to guide the public opinions and spread its own ideas.
the revolution of 1911; Ta Kung Pao; guide of public opinion
K251
A
1009-9115(2011)06-0065-04
2011-07-12
程凱華(1984-),男,湖北黃岡人,碩士,黃岡中學初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史、中學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