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師范大學地理教學論實驗室(010022) 張家輝 徐寶芳
海峽兩岸“人口與城市”課程難度的定量比較
內蒙古師范大學地理教學論實驗室(010022) 張家輝 徐寶芳
“人口與城市”(臺灣翰林版《地理2》中稱之為“人口和都市”)是高中地理必修課程中人文地理部分的經典內容。雖然海峽兩岸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在結構和內容上存在較大的相似,但具體內容的要求不同,致使兩岸高中地理課程難度亦不同。本文嘗試利用史寧中、孔凡哲等建立的課程難度模型,對我國大陸《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標》)和臺灣《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地理”課程綱要》(以下簡稱《課綱》)中“人口與城市”部分的課程難度進行定量比較,以期為海峽兩岸高中地理課程的研制和評價等提供一些啟示。
課程難度的數學模型為[1]:
N表示課程難度,S表示課程深度,G表示課程廣度,T表示課程時間,S/T表示可比深度,G/T表示可比廣度, 滿足0< <1,被稱為加權系數。
這里的課程難度(N)是指課程的內容難度,或稱課程的絕對難度。只要課程標準和教科書形成,課程的內容難度也便成為客觀存在。本文僅從文本角度對課程標準的難度進行分析和評價,不考慮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學校環(huán)境條件、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生活經歷等。影響課程難度的基本因素有課程深度、課程廣度和課程時間等。
課程深度(S)是課程目標對課程內容的要求程度及課程內容所需要的思維深度。[2]課程難度與課程深度成正比,可以對結果性目標或體驗性目標的不同學習水平賦值后求簡單算術平均數進行量化。
課程廣度(G)是指課程內容所涉及的范圍和領域的廣泛程度。[3]課程難度與課程廣度成正比,可以通過分析地理課程文件中內容目標(包含地理知識、能力和情感領域)的多少進行量化。
課程時間(T)是指課程內容的完成所需要的時間,課程難度與課程時間成反比,可以用我們通常所說的“課時”多少進行量化。[4]
單位時間的課程深度S / T 和單位時間的課程廣度G/ T 是刻畫課程難度很重要的量,我們分別稱之為“可比深度”和“可比廣度”。顯然,課程的“可比深度”和“可比廣度”都大,則這門課程就難。[5]
反映了可比深度、可比廣度對課程難度影響的側重程度。筆者認為可比深度對課程難度的影響更大,這里取 =0.6。
1.課程廣度
以《課標》和《課綱》中內容目標數量為指標參數,對《課標》[6]和《課綱》[7]中“人口與城市”部分的課程廣度進行量化,具體見表1。
表1 兩岸“人口與城市”的課程廣度和課程深度量化表
《課標》:共列舉8個內容目標,課程廣度系數取值為G1,G1=8;
《課綱》:共列舉19個內容目標,課程廣度系數取值為G2,G2=19。
我們需要參考兩岸高中地理教科書中“人口與城市”部分來充分認識相應的課程廣度問題。從《課綱》的演進角度來看,“人口與城市”部分刪去了4個“具體目標”,增加了4個,相對于《課綱》中該部分的19個具體目標來說,變化并不太大。況且新增加的4個目標,在依據《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地理”課程暫行綱要》編寫的翰林版《地理2》中,亦有體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從形式和內容結構上對大陸的人教版、湘教版和魯教版《地理2》[8][9]10]與臺灣翰林版《地理2》[11]進行簡略比較,以更全面地了解兩岸“人口與城市”部分在課程廣度上的差異。
表2 兩岸《地理2》中“人口與城市”部分所占的空間
表3 兩岸《地理2》中“人口與城市”內容對比
如表2所示,臺灣教科書中“人口與城市”部分的頁數略多于大陸的,但差距并不特別明顯。將臺灣翰林版《地理2》中“第4篇 人口與都市”的“節(jié)”標題和大陸人教版《地理2》中“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目”標題相對應(見表3),可知,兩岸《地理2》中“人口與城市”內容的相同之處較多,從整體上看,臺灣學生所學的內容略多于大陸的。但從《課標》和《綱要》的內容目標比較來看,臺灣的課程廣度遠遠大于大陸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課綱》中“教材綱要”的“具體目標”部分表述比較“具體”。
2.課程深度
課程目標陳述基本方式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采用結果性目標的方式,指向可以結果化的課程目標;二是采用體驗性目標的方式,指向無需結果化的或難以結果化的課程目標。[12]為了能量化反映應達到的課程深度,筆者對不同的學習水平進行賦值,見表4。
表4 內容目標的深度賦值情況
基于如上賦值,從內容目標的學習水平出發(fā),對《課標》和《課綱》中“人口與城市”部分的課程深度進行量化(見表1),可得知:
《課標》:課程深度系數取值為S1,S1=(1*1+2*7)/8=1.875;
《課綱》:課程深度系數取值為S2,S2=(2*7+1*12)/19=1.368。
《課標》中提到的8條內容目標中,有7條要求達到理解水平,1條達到了解水平。而《課綱》中談及的19條內容目標中,更多的是要求達到知識性目標中的了解水平和體驗性目標的經歷水平??梢?,對于“人口與城市”的學習要求,《課標》多數要求在理解水平,而《課綱》在結果性目標和體驗性目標方面都有要求。再加上,《課標》的課程廣度較《課綱》的要小很多,使得《課標》的課程深度較《課綱》的要高些。
3.課程時間
《課標》僅規(guī)定了“地理2”的總課時,并沒有規(guī)定具體內容的課時數。我們知道,依據《課標》編寫的人教版、湘教版、魯教版和中圖版《地理2》業(yè)已通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4初審。因為中圖版《地理2》教師教學用書中并沒有指定參考課時數,因此,這里用人教版、湘教版和魯教版(第二單元的單元活動“地理信息系統(tǒng)與城市管理”重在介紹地理信息系統(tǒng)內容,故這里不包括此部分)《地理2》教師教學用書[13][14][15]中提到的課時數的平均水平,來作為《課標》中相應內容所需要的課程時間。易得出,《課標》中“人口與城市”部分的課程時間系數T1=(13+16+14)/3=14.333。
《課綱》中明確給出了相關內容的參考節(jié)數,易知《課綱》中該主題需用的課程時間系數T2=4+6=10。
如表5所示,大陸在“人口”和“城市”內容的課時安排上多于臺灣。由于臺灣“人口與城市”的課程深度較低,課時安排較少“似乎”也能說得過去。
表5 兩岸 “人口”和“城市”內容的課時安排
4.課程難度
通過如上分析,可得出《課標》和《課綱》中“人口與城市”部分課程難度的相關數據,見表6。
表6 課程難度的相關數據統(tǒng)計
將表6中的相關數據代入課程難度模型,分別得出《課標》和《課綱》的課程難度系數N1=0.302,N2=0.842。
因為大陸“人口與城市”的課程廣度較小、課程深度較高,而課程時間較多,導致大陸的可比廣度遠小于臺灣的,可比深度較臺灣的小0.006,進而使得大陸的課程難度明顯小于臺灣的課程難度。
僅從兩岸“人口與城市”這部分內容來看,大陸屬于內容要求“窄”的課程,臺灣屬于內容要求“廣”的課程,且有“廣而深”的傾向。實際上,“廣而深”的課程設計模式并不符合教育實際狀況,它會過分加大課程難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效果。倘若要控制課程難度,需要統(tǒng)籌和優(yōu)化課程的可比廣度和可比深度,即較大的可比廣度需要對應較低的可比深度,較小的可比廣度需要對應較高的可比深度。
課程難度研究是比較困難的。將課程難度模型應用到地理教育研究之中,還有待繼續(xù)深入探討。構建地理學科獨特的課程難度模型、習題難度模型和學習難度模型等,開展地理教育的“難度”定量系列研究,需要地理教育工作者們共同努力。
[1][4][5] 史寧中,孔凡哲,李淑文.課程難度模型:我國義務教育幾何課程難度的對比[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2] 李淑文.中日兩國初中幾何課程難度的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5.
[3] 孔凡哲,史寧中.四邊形課程難度的定量分析比較[J].數學教育學報,2006.2.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 臺灣“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地理”課程綱要[S/OL].http://www.edu.tw/HIGHSCHOOL/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0674.
[8]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9] 朱翔,陳民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Ⅱ(必修)[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10] 仇奔波.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 地理 第二冊[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11] 賴進貴.地理2[M].翰林出版,2009(第三版).
[12] 鐘啟泉,崔允潡,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2(必修)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4] 朱翔.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Ⅱ(必修)教師教學手冊[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15] 仇奔波,姜建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 必修 第二冊 教師教學手冊[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注:本文系內蒙古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項目(CXJJS10049)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