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黎
(無錫市第一中學,江蘇 無錫 214031)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老大難”,這幾乎成了公認的事實,在眾多的學科中很多學生最害怕的就是作文,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談作文色變。然而無論從語文的工具性角度,還是從人文性角度看,作文都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就我國目前的教育模式而言,高中是作文教學的最后一個階段,讓每一個學生“文從字順”地進入大學或走向社會,是高中寫作教學必須擔負起的責任。高一是高中的起步階段,因此它自然成為整個高中作文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
步入高中,各門學科都得跨上一個新臺階,高一新生帶著一種求知的好奇與渴望步入課堂,這種心態(tài)有利于學生接受并嘗試新的教學方式。目前寫作教學的一大難題就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多年的寫作訓練中形成了對寫作的錯誤理解,文章陷入一種思維“套板”,一時間很難跳出。高一這一特殊階段的特殊心態(tài)為扭轉(zhuǎn)原有文風提供了極佳的契機。只有在扭轉(zhuǎn)了文風的前提下,學生的寫作水平才會有切實的提高。當然扭轉(zhuǎn)文風和提高寫作水平在實際教學中并不分先后,而是相互滲透并統(tǒng)一于高一作文訓練的整體計劃中的。
高一寫作教學的目標應定位于扭轉(zhuǎn)不良文風,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清楚、完整地表達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根據(jù)這一目標,具體的教學計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要寫好文章,多讀書是一個重要前提。只有閱讀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才能逐步進入高層次的語言王國,進而感受到那些精美的語言文字的佳妙之處,這是一個閱讀感受的提升過程。學生心中有了美的感受、美的文字,才能在實踐中寫出美的文章。
我們提倡多讀書,但并不是將“多讀書”三個字空洞地扔給學生,讓缺乏閱讀經(jīng)驗的學生在茫茫書海中無所適從。教師必須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從量(讀多少)、度(讀什么)、序(怎么讀)三方面作有效的指導。首先是讀多少的問題。教學大綱要求高中階段課外自讀不少于300萬字,即每年至少100萬字,但高三階段學生很難有大量課外閱讀時間,因此,高一、高二應適當增加,以每年130萬字左右為宜。除去讀本的閱讀量,高一的課外閱讀量至少要達到60萬字。當然這個數(shù)字不一定要告訴學生,教師在指導閱讀時做到心中有數(shù)即可,否則會讓學生還沒開始閱讀就心生畏懼。那么,這60萬字該讀些什么呢?從“開卷有益”的角度來講,讀任何一本健康的書籍都會有一定的收益,但這種收益不一定有利于語感和寫作能力的提高。比如金庸的武俠小說深受學生的喜愛,但他們通常只是沉迷于武俠的世界,關注的僅是故事情節(jié)。像這類“俗人見俗,雅人見雅”的文學文本,我們不否認它的可讀性,但由于自身的能力所限,學生較難從這類文本的閱讀中提高文學趣味。因此,這60萬字應該是有助于提高學生文學修養(yǎng)的名家散文,如朱自清、梁實秋、豐子愷、沈從文等的文章,而且最好是這些名家散文的合集。這樣學生能從短小的篇幅中感受到或深邃、或犀利、或幽默、或柔婉的語言風格,同時他們可以看到原來名家的筆下,衣、食、住、行,事無巨細,皆可入文,這樣一來認為生活平淡、無事可寫的想法將慢慢改變。一個學生寫了一篇《拔牙記》,寫得生動幽默,充滿趣味性,一問才知他是受豐子愷《口中剿匪記》的啟發(fā)。學生的閱讀面較窄,因此,教師可以有計劃地每月推薦三到四本書供學生選擇其中一本閱讀。接下來是怎么讀,字斟句酌,還是走馬觀花?課外閱讀不必如學習課文般字斟句酌,泛讀即可,但必須持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讀完之后仔細想一想、寫一寫讀書札記,特別喜歡的語段還可以背一背。結(jié)合每月推薦的書目,還可以讓學生定期交流讀書札記。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需要素材,而學生缺乏的正是生活的積淀,或者說缺乏積累生活素材的意識。在以往的寫作中他們經(jīng)常模仿,遷移他人的生活,這也就是為什么時至今日許多學生作文中仍有上世紀80年代優(yōu)秀作文的痕跡的原因。近年,高考作文出現(xiàn)大量三段論式的新八股文章,江蘇高考中考生用大量的平庸之作來詮釋“拒絕平庸”這一命題,這其實是缺乏生活、缺乏思考的一個佐證。如果說閱讀解決的是語感、語言表達的問題,那么用心體會生活解決的則是內(nèi)容方面的問題,內(nèi)容的模式化傾向目前已成為寫作教育的一大障礙,要讓學生跨過去,必須為學生打開一扇感受生活、思考人生的窗。十六七歲的孩子,天性中蘊藏著無限活力,然而在應試的壓力下,孩子們無意識地封閉了自己的感受能力,想通過模仿他人優(yōu)秀作文達到作文速成的目的,結(jié)果往往事與愿違。教師的責任便是激發(fā)起學生原有的活力。我們承認如今的學生生活空間相對窄小,但他們并不是沒有樂趣。課堂上的小插曲,課外的某一次奇遇,甚至某次考試中“脫險”的經(jīng)歷都是他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但很少有人產(chǎn)生寫到作文中去的意識,這時候就需要教師替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我們完全可以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設置一些懸念,讓學生體會從緊張到釋然的心理變化,或者及時抓住校園中激起學生極大熱情的事件,在他們輕松地舒一口氣的時候,在他們高度興奮的時候,在他們各抒己見、熱烈爭辯的時候,及時提醒他們抓住那一瞬間的感受,捕捉那一瞬間的思維火花,并鼓勵他們形成文字。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訓練,學生自然會養(yǎng)成用心體會生活、思考生活的習慣,那時他們筆下的文章就會展現(xiàn)出個性化的色彩。
從人的能力發(fā)展角度來看,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不是同步發(fā)展的,因此,除多讀多感受之外,還必須多練,通過多練讓學生逐步提高駕馭語言的能力,當然這里的“多”必須有一個科學的計劃。從訓練形式的角度來說,具體要做到“五個結(jié)合”:(1)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與自命題作文相結(jié)合;(2)整篇作文與片段作文相結(jié)合;(3)口頭作文和書面作文相結(jié)合;(4)課內(nèi)作文與課外作文相結(jié)合;(5)教師批改與學生自改、互改相結(jié)合。從訓練內(nèi)容的角度來說,結(jié)合高一訓練基本表達的要求具體可分生活中的人、物、景、情、趣、理六個單元來訓練。每一個單元可先由命題開始逐步向自命題過渡,先寫片段,逐步擴展成完整的記敘,這樣一來,教學的切口小,學生理解、操作的可能性就大,且訓練內(nèi)容緊緊圍繞“生活”二字,能不斷增強學生從生活中挖掘素材的能力。要扭轉(zhuǎn)文風,必須從基本表達入手,練好基本表達功,這樣學生才可能在較為復雜的記敘文中游刃有余。
目前的教學理念非常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性原則,但在寫作教學中教師的指導也十分重要,因為此時學生需要教師領進寫作的殿堂,進門之后才能“修行靠自己”,當然有效的指導對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也有一定幫助。寫作指導可以分成課內(nèi)命題作文和課外練筆兩部分進行。先看課內(nèi)命題作文。這類作文的指導可分講—寫—再講—再寫—個別指導五步進行。比如要求學生寫生活中的人,在初次寫作指導中要將寫人的基本理論條理清楚地介紹給學生,然后讀一兩篇有指導性的范文,隨后讓學生下筆。當然要所有學生通過這次指導掌握寫人的要領是不可能的,每個班級總會暴露出許多問題,也總會出現(xiàn)幾篇優(yōu)秀習作。這樣再次講評就有了很強的針對性,將問題作文和優(yōu)秀作文進行比較學生就能更加清晰地把握寫作要領。由于習作均出自同學之手,學生接受起來毫無障礙。此后的第二次同類型寫作,學生的進步將非常明顯,但也會有一小部分學生依然把握得不夠好,這時教師應對這些學生進行個別指導,針對實際問題指出改進的方向。再談課外練筆的講評。練筆中學生有極大的寫作自由度,往往能寫出一些生動、活潑的文字,展現(xiàn)中學生的真實情感,講評時正應側(cè)重這些方面,一旦發(fā)現(xiàn)這些方面的文章,或者是優(yōu)秀的片段,都應在課堂上范讀、表揚,要知道這不僅是對寫作者的鼓勵,也是對全班學生一次有益的引導。此外,課外練筆的講評還要注重對學生細微進步的發(fā)現(xiàn)、表揚。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表揚有助于學生強化記憶,將這種進步固定下來。例如,我教過一個在數(shù)理化競賽中頻頻獲獎的學生,他的練筆內(nèi)容一直比較單一,有一次他在完成了一件陶藝作品后寫下一篇較有藝術感受力的練筆,我在全班朗讀并表揚了他的文章。他僅僅記下了當時的感受,卻意外地獲得了一次習作的成功,這對于一向沒有寫作自信的他來說是一次難忘的經(jīng)歷,此后他的寫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對其他學生同樣意義重大,他們發(fā)現(xiàn)原來作文不是只有固定的幾個人能寫好,無形中也會產(chǎn)生認真感受、認真思考的動力。
除了以上四條基本策略外,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處理好創(chuàng)新和基礎的關系。目前,社會各界都非常關注寫作教學,對作文教學改革提出眾多意見,高考作文改革也明確地將作文在立意、構(gòu)思、語言等方面是否有創(chuàng)意作為衡量作文優(yōu)劣的一條重要標準。但是創(chuàng)新是一種較高的要求,它必須以較高的思想認識水平和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基礎。高一的大部分學生并不具備這一基礎,有的甚至基礎相當薄弱,因此高一的作文教學重點仍應放在最基本的表達訓練上。當然教學中也可以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區(qū)別對待,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引導他們創(chuàng)新,缺乏創(chuàng)新前提的還是要從基礎抓起。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打基礎與模式化是兩碼事,文章必要的章法、結(jié)構(gòu)是不可偏廢的。同時,學生自身蘊涵著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鼓勵學生寫出生活中真實的感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達到了創(chuàng)新的目的??傊?,在教學中,對于平實自然、學以致用的習作要肯定,對于生動活潑、想象力豐富的習作也要肯定;既要打好基礎,又要充分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
[1]施良方.學習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第2版.
[2]曹明海主編.語文陶冶性教學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3月第一版.
[3]朱光潛.天資與修養(yǎng)——朱光潛談閱讀與欣賞.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6月第一版.
[4]蔣碧艷,梁紅京編.學習評價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1月第一版.
[5]錢理群,孫紹振.對話語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