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進
(浙江大學,浙江 杭州 310008)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有效途徑
錢 進
(浙江大學,浙江 杭州 310008)
新生入學教育是高校的一項常規(guī)性的工作,目前入學教育呈現出形式化、樣板化,面對高等教育發(fā)展和社會變化的客觀要求,本文從入學前階段調查、職能部門統(tǒng)籌部署、專業(yè)教育核心、專業(yè)團隊建設和意見反饋等途徑入手分析新生入學教育的有效性,為大學新生教育方案的制訂提供幫助。
大學新生 入學教育 有效途徑
新生入學教育是高校的一項常規(guī)性的工作,每年高校都會舉行形形色色的教育活動,旨在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以融入新的層次中去。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市場經濟健康快速發(fā)展,在不同經濟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新生所接受的事物都有著時代的印跡,其素質不盡相同,然而高校的入學教育內容卻在一定程度上過于千篇一律,從入學典禮到專業(yè)思想教育等方面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在這個方面有形式化、樣板化的痕跡,形式化即教育活動流于形式,是工作差事;樣板化即每年的教育內容比較相似或相近,是機械式的教育,效果差強人意。有調查認為,目前新生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如何采取一種適合不同形勢下的推陳出新的入學教育顯得很重要,正確到位的入學教育才是當前大學生所歡迎的并樂于接受的活動,這是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問題。
教育工作者面對不同的群體要達到或超過預期的效果,必須采取有效的教育途徑,首要任務是了解這些群體??傮w上講,教育工作者無法比較早一年入學與晚一年入學的學生,但是他們還有著各自的一些特點,這是短時間無法比較的。從長遠看,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大學生與本世紀的大學生就有很明顯的差別。目前高校的新生入學教育一般是在入校后不久舉行,在未充分了解的情形下教授了教育內容,這顯現出倉促性。如果事先了解基本情況并及時揉進新興元素,這就是與時俱進的教育內容,而若要事先了解并掌握學生的情況的一種有效的途徑即是入學前的新生情況調查。
我們可以在新生入學前展開新生的情況調查,內容包括新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心理素質狀況和專業(yè)有關的問題,等等。教育工作者設定好題目隨錄取通知書一并寄給新生,由新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前寄到學校的相關職能部門,傾聽他們的心聲,組織專家對數據進行分析,獲取第一手的資料,便于及時調整改進教育方案并落實到相應的層面。做好學前調查的目的是掌握他們需要什么,他們存在什么樣的問題,我們怎樣滿足他們的需要,應該怎樣解決他們的問題,做好鋪墊工作,這將有益于新生入學教育的合理展開,也有利于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
目前高校的新生教育主要活動往往是各個學院(系)負責自己學院(系)的教育安排,并展示自己的特色,我校新生的開學典禮和圖書館新生教育是全校性的集體活動,其余的教育活動是各自單獨進行,學校每年也會對各個學院所實施的教育方案進行評選,以促進學院不斷改進新生入學教育方案。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職能部門的效力顯現出幾點不足:一是重復且低效,學校的相關部門在學院(系)的安排下,今天對這個學院(系)作報告,明天對那個學院(系)作講座,而內容卻是相近或相同的,卻不是“低碳”經濟;二是雙層獨立,學生入校后被過于定位化,某專業(yè)的學生就是某專業(yè)特有的學生,學院同樣也是這樣,他們之間沒有過多的交流。要處理好這樣的問題,首先是學校層面的統(tǒng)籌安排,相關部門要分析好從學前調查所得出的數據,找出新生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教育方案。各個院系在學校相關部門的統(tǒng)籌安排下進行新生教育,如某一時間段在某一場所對文科的學生進行統(tǒng)一的教育,某一時間對理科進行教育,專業(yè)不一樣而采取因人而異的方案,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可省去了一些人力、物力和財力;其次,目前,在招生錄取的過程中,有一些學生所填志愿是自愿服從,入校后我們要關注這部分學生,可以通過院系之間的交流互動幫助他們去客觀地了解學生所夢想的專業(yè),從而解決本專業(yè)學院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同時可幫助學生輔修第二專業(yè);最后,進一步完善新生入學教育方案評比制度,有指導性、針對性地統(tǒng)籌規(guī)劃,科學合理地確定每年的新生入學教育的核心。各職能部門應該緊密圍繞核心展開方案的制定與落實,同時各職能部門之間和院系之間要加強交流、學習與合作,對于優(yōu)秀的較突出的教育方案,相關部門要拿出來讓大家共同學習,破除形式化和樣板化。
專業(yè)教育是新生入學教育的重點,是穩(wěn)固學生專業(yè)思想的重要渠道,是激勵新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專業(yè)教育的成功與否關系到新生入學教育的成敗。目前,各學院在專業(yè)思想教育中往往是邀請學院的一些專家教授作報告,請高年級優(yōu)秀學生代表作經驗交流,似乎鼓舞人心、振奮士氣,但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目前對于專業(yè)教育存在的問題是,我們主觀上認為就讀本專業(yè)的學生都是沖著這個專業(yè)來的,然后一鍋煮,殊不知,有些學生因為“被動”才讀這樣的專業(yè),甚至稀里糊涂的入學,對于某些熱門專業(yè),“被動”之情況要比某些非熱門專業(yè)少一些,但是即便是熱門專業(yè),每年的新生狀況也存在差別,但是多數新生在剛踏入大學時對所學專業(yè)感覺很朦朧,雖然他們中絕大多數人熱情很高,因此我們事先須掌握生源情況,了解這些學生報考本專業(yè)的原因,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專業(yè)思想教育,幫助新生盡快進入專業(yè)學習的狀態(tài)中去。
那么在專業(yè)教育中應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首先,學院上層對專業(yè)進行詳細的解釋,圍繞著“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介紹本專業(yè)優(yōu)勢、專業(yè)特色、課程設置等。這是學生最想了解的內容,借助這些信息學生會在內心把自己定位好。
其次,分析數據,客觀真實的數據最有說服力。各個專業(yè)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在某一領域的強項,在專業(yè)教育可以結合相關數據進行有說服力的教育,如歷年學生的科研立項獲獎數據、就業(yè)率和考研率等,這些往往是激勵學生學習的源泉之一。
再次,根據學科性質展開創(chuàng)新教育。目前學生在高中階段脫離不了應試教育的束縛,往往學生的思想相對僵化,而高等教育要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才。因此,我認為較早地讓新生接觸專業(yè)的硬件設施是促進創(chuàng)新教育的途徑。如理工科,可以盡早地進入實驗室深入了解專業(yè)的性質,激發(fā)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興趣。
最后,榜樣的作用。這個專業(yè)到底是怎樣的專業(yè)?對社會的貢獻有多大?校友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通過邀請杰出校友作報告或是介紹杰出校友的成長過程,讓同學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讓學生能夠意識到四年后經過自己的努力會達到怎樣的狀態(tài),這是對照,也是促進,以榜樣的作用調動新生對專業(yè)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以上途徑,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專業(yè)教育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它在新生入學教育中的作用。
目前多數高校的新生入學教育呈現出非專業(yè)化,非專業(yè)化是指沒有專業(yè)團隊,對教育內容研究不夠。目前在教育過程中,團隊組成往往是臨時性的,而且目前的教育模式帶有較強的行政管理形式,而非學術性模式。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我們應該注重團隊的建設,尤其是內涵建設,這樣才能適應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首先,前面所提及的問卷調查設置問題,需要專家學者來科學合理安排,專家正是團隊的重要成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的精英強將。因此,高校應該成立相關小組,這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機構,非行政機構,以負責入學教育中一些學術問題的研究和探討。
其次,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輔導員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視。輔導員是在新生入學教育活動中最重要的組織者,他們易于與學生溝通、交流,很多信息就是在雙方的不斷的接觸中獲取的,因而團隊不能忽視輔導員的力量,要充分調動輔導員的積極性。
最后,團隊面臨的對象是每年眾多的新生,他們的任務是研究切合學生實際的教育方案,其中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價值。一個成功的團隊不僅能解決目前新生教育中不斷涌現的新情況,而且能促進整個學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進。
因此,通過以上幾方面我們可以看出,新生入學教育專業(yè)化建設是目前高校所面臨的任務之一,構建體系完善的專業(yè)化教育體系將會成為高校今后發(fā)展中所追求的目標。
新生入學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系統(tǒng)性的工程,當我們結束一系列入學教育活動后,我們要檢驗教育的效果,最好的途徑便是問卷反饋和座談會,通過反饋意見促進教育方案和內容的完善。目前,在新生入學教育中,高校未對此產生足夠的重視,因為在形式主義的影響下,相關部門把這些教育當成了任務,如果再去進行各種形式的調查則無疑給相關部門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因而忽略了對其效果的檢驗。這樣一來,新生入學教育很難有創(chuàng)新點,學生便會將參加教育活動當成應付差事的學習,但是作為負責任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將入學教育流于形式,對我們施教的對象所產生的作用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問卷形式的調查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能夠掌握大量的信息,座談會能夠讓教育工作者與學生產生互動,更為直觀地暴露出在入學教育中產生的問題。兩者的結合促進專業(yè)團隊的對教育方案整體性的把握,讓新生入學教育處于不斷更新變化之中,以靈活的機制適應不斷更替的施教對象。
[1]朱惠媛.提高大學新生教育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8:8-91.
[2]曾婷婷,李雪斌.大學新生教育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1):107-109.
[3]邵佩玲,金建國,朱艷.激勵機制在高校新生教育中的運用[J].科教文匯,2010,(1):8-9.
[4]慶承松,張勇.美國高校新生教育發(fā)展及啟示[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0,(4):91-95.
(作者系浙江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在職碩士研究生,徐州師范大學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