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芳
(杭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 杭州現(xiàn)代教育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3)
社會性是指作為社會成員的個體,為適社會生活所形成和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即個體進行社會交往,建立人際關系,掌握和遵守社會行為準則,以及控制自身行為的心理和行為特征。
兒童在與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中逐步適應社會。在這個社會化過程中,兒童會體驗到個人的愿望與社會要求的沖突,從而逐步學會采取理性、社會群體認可的行為規(guī)范行動,并將自己逐步融入更大的社會群體中,由此兒童的社會性得到發(fā)展。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21世紀教育的四大目標之一就是 “學會共同的生存能力”,其要義是“學會與他人一起生活,培養(yǎng)在人類活動中參與和合作精神”。
兒童社會性的發(fā)展是指親子關系、兒童自我意識的發(fā)展,道德認知的發(fā)展,社交能力、性角色認同等方面的發(fā)展。1—3歲兒童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發(fā)展特點。
1—2歲:獨立性意愿出現(xiàn),在生人、熟人和生疏環(huán)境和熟悉環(huán)境中有不同的表現(xiàn);不愿意分享;會生氣和發(fā)脾氣;開始喜歡和同伴一起玩。
2—3歲:尋求同伴、能與同伴玩,喜歡互相模仿;開始有最初的自理能力,會做簡單的事(吃飯、穿衣),能遵守簡單的行為規(guī)則,喜好明顯;開始對成人表示自己的親熱和煩惱;開始關注成人的情緒并有不同的反映。
腦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的許多行為、能力的學習關鍵期都在童年。其中語言、對社會交往的敏感性、生活的節(jié)律性等的學習和發(fā)展都開端于3歲前。嬰幼兒期是社會性的發(fā)生期,其社會性發(fā)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他們一生的人格發(fā)展。
目前我國70%的1—3歲的兒童主要是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然而人的社會性的發(fā)展是社會化的過程習得的,隨著兒童的不斷成長,家庭已經(jīng)難以滿足他們的需要,特別是兒童社會性的發(fā)展。
親子教育機構(gòu)是依托幼兒園、社區(qū)、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教育機構(gòu)開辦兒童早期教育的機構(gòu),設有專門的活動場地、提供適合年齡的活動器械、有專業(yè)的指導老師。一般兒童由家長陪同接受定期的教育,這樣兒童不必離開親人,又能和同伴、老師接觸,可以接受專業(yè)的指導。因此在各種親子教育機構(gòu)中老師和家長把握時機對兒童進行科學的引導、教育是促進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關鍵。
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的1—3歲親子綜合項目在多年的教育實踐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把“重視人、理解人、尊重人、愛護人、提升和發(fā)展人”的精神貫注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注重培養(yǎng)人的自尊、自信、自愛、自立、自強意識。多年來的實踐研究表明:為了更好地促進1—3歲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老師和家長在兒童的親子活動中需把握以下幾方面原則。
1.教師與家長共同協(xié)作、促進發(fā)展的原則。在親子教育機構(gòu)中,活動是由孩子和父母共同參與的,父母可以及時地觀察到孩子在集體中的表現(xiàn)。同時父母能學習老師專業(yè)的教育方式,老師也能及時地關注家長、孩子的反饋。因此不僅父母、老師可以協(xié)同教育,而且家長和家長之間也可互相交流和學習教育經(jīng)驗,從而共同促進孩子的發(fā)展。
2.游戲性原則。游戲是兒童最初的社會實踐活動。游戲的材料、場地的選擇、情節(jié)扮演游戲借助游戲過程的言語等都創(chuàng)設了兒童的交往、分享、合作、協(xié)商、角色體驗的機會。因此游戲是一種讓兒童在平等、愉悅環(huán)境中不知不覺中獲得社會化的有效方法。
3.操作性原則。在親子活動中,老師、家長創(chuàng)設讓兒童參與的場景,提供供兒童練習的社會技能。如寶寶想玩別人的玩具時,讓寶寶嘗試采取有效的策略獲取別人的同意,如:可以請求:“你的玩具給我玩一會兒好嗎?!笨梢越粨Q:“我們換換玩吧?!笨梢月暶鳎骸澳阋呀?jīng)玩了很長時間了,現(xiàn)在該輪我玩了?!薄@些策略都會讓兒童在操作中獲得社會技能的提高。
4.個體性原則。“每一位兒童都是與眾不同的一片樹葉”。兒童是主動的個體,因而在親子活動中必須照顧到兒童的差異性、個別性。設計的每個活動不僅要讓寶寶都喜歡,而且要照顧的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家庭背景。
5.愉悅性原則。寶寶愉快地來親子中心,快樂地參加親子活動,開心地接納周圍的一切,不僅是親子教育機構(gòu)生存前提,而且是兒童成功邁入社會的第一步。因此老師的態(tài)度應該寬容可親,所開展的活動應該能吸引孩子,生活環(huán)境應該安全健康,家長和孩子應該感到開心愉悅。這樣兒童才愿意在家長、老師的“攙扶”下邁出踏入社會的第一步,他們的社會性發(fā)展才會健康、順利。
6.滲透性原則。父母、老師乃至周圍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兒童的榜樣。父母與老師之間、父母與父母之間、老師和兒童之間、父母和其他兒童之間的交往方式常常成為兒童模仿的對象。因此親子活動中環(huán)境、語言、行為的滲透應貫穿于活動的始終,讓成人有意識地活動,讓寶寶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社會性的發(fā)展。
加得納多元智能理論指出,在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的促進活動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年齡特點,而且要注重孩子的個別差異,讓每位孩子 “跳一跳摘到樹上的蘋果”。通過多年實踐經(jīng)驗,我認為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來促進兒童社會性。
1.情境創(chuàng)設法。根據(jù)兒童的實際需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場景或氛圍,提供具體的活動場景,激發(fā)兒童的情感,使他們能夠主動學習,迅速而準確地理解老師的教學內(nèi)容,促使他們的心理機和諧、全面地發(fā)展。
2.操作練習法。兒童的心理特點說明,1—3歲的兒童借助動作進行思維,屬于直覺行動思維階段,因此老師應該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兒童進行實踐操作。如引導孩子有禮貌的向同伴、老師問好,在集體中大聲地說自己的名字,等等。
3.環(huán)境陶冶法。和諧、愉悅的環(huán)境有利于兒童健康心理品質(zhì)的形成。老師和家長所努力營造的良好教學環(huán)境,如家長積極配合、支持教師的活動組織,家長間友好互助等都有助于兒童的身心于潛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4.肯定贊揚法?!皼]有賞識就沒有教育”。因此當兒童有積極的表現(xiàn)時,成人要及時地給予肯定贊揚。這樣兒童的積極行為就能得到強化,有助于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5.游戲體驗法。游戲是幼兒的天性。通過游戲體驗,兒童許多的積極行為和良好的品質(zhì)可以得到表現(xiàn)和鞏固,例如通過帶領兒童玩《到小熊家做客》的游戲,讓兒童學習問好、敲門、大膽地介紹自己、有序地排隊進門、分享食物等社會行為。
當然,在具體教育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各種方法靈活運用,又要注重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下面結(jié)合一位老師的教學案例加以說明。
案例:
1.20 個月的小雨今天第一次來參加活動,由于初次參加集體活動,全家人都來了。早上進教室時其他小朋友都已經(jīng)跟著老師做游戲了。心急的外婆催小雨:“快去、快去,到老師那兒去?!崩蠋熆粗∮?,伸出手想抱抱她,結(jié)果小雨“哇”地一聲大哭起來。旁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趕緊上去安慰小雨,結(jié)果小雨越哭越來勁,怎么都不肯參加活動。最后只好哭哭啼啼地由爸爸抱回家。老師在活動結(jié)束后給小雨家打了電話,提了兩點建議:(1)下次活動提早半小時來;(2)家里來1—2位家長陪同參加,不要來太多家長。
2.小雨今天8∶30分就來寶寶中心了,其他小朋友還沒來呢。小雨一來看到操場上有許多大玩具就從爸爸的懷里下來高高興興地玩了起來,老師走過來時小雨也愉快地和老師打了個招呼。9∶00左右老師對小雨說:“小雨,我們到教室玩吧!”爸爸也乘勢說:“小雨,你看教室里有許多玩具和小伙伴在等你呢!”小雨聽了高高興興地進了活動室。老師請小雨坐在老師旁邊,可是小雨不愿意,最后爸爸陪小雨坐在離老師最遠的角落里。
3.最近小雨喜歡坐在老師邊上(22個月),但是只喜歡靜靜地坐著,看著大家玩。老師今天拿出許多“蘋果”分給小朋友,分的時候故意“一不小心”把一個“蘋果”掉在地上了,剛好滾在小雨旁邊。老師對小雨說:“小雨幫助教師撿起來好嗎?”小雨高興地撿起來。老師又請小雨把這個蘋果送給了小青。小雨完成任務后,老師稱贊了小雨,小雨顯得很高興,一早上都很愿意參加游戲?;顒咏Y(jié)束后,老師獎給小雨兩顆五角星。
4.今天老師讓每位小朋友從家中帶一樣玩具來?;顒娱_始后,老師請大家把家中帶的玩具放到中間的一個大筐中,并講了“找朋友”的故事。講完故事后,老師請大家依次從筐中找回自己的玩具,并和周圍的小朋友互相交換玩具玩。小雨抱著自己的玩具熊,走了一大圈也沒想好跟誰交換。最后爸爸做了很長時間的思想工作,小雨才把自己的玩具熊和小逸的布娃娃進行了交換。但是老師注意到小雨手里雖然抱著布娃娃玩,但眼睛卻一直瞟向小逸手中的玩具熊。整個活動中小雨始終有些心神不寧。
5.今天集體活動結(jié)束后,老師讓小朋友自己找一位朋友玩,小雨(30個月)和菲菲兩人搬了小凳子坐在一起,小雨讓爸爸教她用橡皮泥做“大餅”,菲菲在玩“疊高高”。菲菲不小心把疊疊高的玩具倒在地上了。小雨看見了趕緊把滾在自己身邊的玩具撿了起來。過了一會兒小雨的“大餅”做好了,老師問:“小雨我肚子餓了,送我一個餅好嗎?”小雨趕緊送給了老師一個。過了一會兒,小雨叫著:“菲菲,菲菲?!辈炎约鹤龅摹按箫灐边f給菲菲。
通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老師和家長在小雨的教育活動中運用了十分正確的方法,老師的教育不僅有專門精心設計的,而且有根據(jù)情況的隨機發(fā)揮的教育。老師還十分注重和小雨的家長及時溝通聯(lián)系,同時家長也十分注重配合工作。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小雨的進步是十分明顯的。
兒童自出生后就處于社會環(huán)境的各種刺激之下,必須跟父母、老師、同伴以及其他人進行社會交往。在交往過程中體驗和適應各種人際關系,并逐步掌握社會中各種規(guī)則。在此基礎上,兒童不斷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使之適應各種情境,從而獲得一個社會存在所必須的一切特征,發(fā)展自己的社會性。以上的促進原則和方法是我們“1—3歲親子綜合項目”10年來的實踐研究總結(jié),符合1—3歲兒童的年齡特點。在具體實踐中能有效促進兒童的社會性健康發(fā)展,同時有助于兒童心理活動其他方面的逐漸發(fā)展,并與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1]鄭淑杰.論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J].內(nèi)蒙古師大學報,2000,Vol.29No.4:82-84.
[2]鄭忠梅.論父母影響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作用機制[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2.2:13-15.
[3]龐麗娟,葉子,顏潔.論教師影響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途徑[J].學前教育研究,1997.2:33-37.
[4]葉子,姜勇.論影響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教師自身特征[J].學前教育研究,1997.4:20-21.
[5]顏潔,龐麗娟.論有利于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J].學前教育研究,1997.4:16-19.
[6]王艷.生活在群體之中——論兒童社會性發(fā)展之人際智力的培養(yǎng)[J].長沙大學學報,2009.7:132-133.
[7]鄧麗群,陳彤.試論親子關系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J].中華文化論壇,2008.8: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