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祎,李正鴻,曲 莉
(天津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天津 300204)
系統(tǒng)功能理論下的網(wǎng)絡新詞翻譯探索
—— 試譯2010年文化類網(wǎng)絡新詞
王 祎,李正鴻,曲 莉
(天津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天津 300204)
以系統(tǒng)功能論為理論框架,對2010年四個文化類網(wǎng)絡新詞做了嘗試性翻譯。通過解讀新詞的語境,深入分析其三個語言層次,為準確表達新詞語義尋找合適的英文措辭。試譯的結果表明系統(tǒng)功能理論在翻譯實踐中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和可操作性。
系統(tǒng)功能理論;網(wǎng)絡新詞;翻譯
進入網(wǎng)絡時代以來,人類社會的交流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到了微博時代,不計其數(shù)的網(wǎng)絡新詞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這些新詞除了在博客、短信息、帖子中快速傳播,還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有的甚至出現(xiàn)在官方媒體中。去年11月10日,“給力”出現(xiàn)在《人民日報》頭版標題中(《江蘇給力“文化強省”》),引發(fā)了輿論強震。這些網(wǎng)絡新詞,特別是被劃分為生活類、時政類、社會類的詞匯,大都具有很強的時代色彩和文化特征。它們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日常語言,同時也給翻譯工作者以及廣大的英語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翻譯這些新詞時應遵循哪些理論原則,力求達到怎樣的翻譯效果?
一些研究者提出,語言學理論對翻譯理論的系統(tǒng)化產(chǎn)生了不可忽略的影響?!皩τ谡Z言本質的認識,對于語言使用規(guī)律的理解是有效進行翻譯的必由之路,而語言學的理論對于翻譯理論的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盵1]例如,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關注語言與語境的動態(tài)關系,以語言功能來解釋形式,非常適用于指導翻譯理論研究。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在影響了卡特福德、奈達、貝爾等一系列翻譯理論家的過程中,逐漸被納入翻譯理論的一部分。
以韓禮德為代表人物的系統(tǒng)功能理論是一門影響深遠的語言學流派,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并在20世紀60年代得以完善。除了韓禮德自己不斷補充完善這一學派的理論,其他學者如哈桑、馬丁、麥西遜和克雷斯等也為系統(tǒng)功能學派做出了巨大貢獻。
系統(tǒng)功能理論的重要特點之一即是將語境列入語言系統(tǒng),而將語言看成社會符號,是人們根據(jù)意圖用來在語境中表達意義的資源[2]。韓禮德認為,語言系統(tǒng)包括實體、形式、情境三個支系統(tǒng),并特別強調后兩者的聯(lián)系。他把語境進一步分解為:(1)語場(field),指語言使用時所要表達的話題內容和活動,即話語參與者正在從事的活動;(2)語旨(tenor),指語言使用者的社會角色和相互關系,以及交際意圖;(3)語式(mode),指進行交際所采用的信道,語篇的符號構成和修辭方式[3]。系統(tǒng)功能翻譯觀認為,譯者應該將翻譯看作一項任務,致力于語境的對等,進而達到意義的對等,“由于意義系統(tǒng)受制于語言社會文化語境,因此,尋求意義的對等實際上是尋求兩種語言情境的對等,也就是尋求兩種語言的語篇在相同的語境中功能的對等”[1]。
在對語言系統(tǒng)的討論中,韓禮德和麥西遜提出了語言的三個層次:語義(表意)、詞匯語法(措辭)和音系(語音)/字系(書寫)。語義(意義)與詞匯語法(措辭)之間的關系則是非自動、非任意的,是翻譯中必須考慮的問題;而音系或字系與詞匯語法之間是任意關系,可以作為翻譯的輔助標準。一個意義可以用不同的詞匯語法結構表達,而選擇用什么詞匯語法結構則取決于語境,即交際目的、交際者之間的關系、情景語境、文化語境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研究路徑既考慮語言本體與語言使用的關系,即語言系統(tǒng)與語篇的關系,又考慮語言使用與語言使用的各類環(huán)境的關系[4]。
做翻譯研究的學者們認為系統(tǒng)功能理論雖然不是專門的翻譯理論,但強調語言使用者的社會性和語言本身的功能性[5]。韓禮德也指出,翻譯在本質上是一種語言活動,而翻譯中的對等實質上指的是語境的對等,而不是形式的對等。在這里,語境是信息交流的社會環(huán)境[6]。也有研究者進一步將系統(tǒng)功能理論與中國傳統(tǒng)翻譯理論進行融合,提出辯證論譯的觀點,指出在翻譯中,原文與譯文意義上的對等也具有不同層次。這一論斷與系統(tǒng)功能理論中對于語境和語言層次的討論不謀而合:按照系統(tǒng)功能觀,辯證論譯是根據(jù)原文,對其語言層次、語篇功能進行全面分析,在譯語中尋求相應對等層次,進行合理的轉換,使譯文與原文在意義和功能上保持一致。[7]系統(tǒng)功能觀和我國傳統(tǒng)譯論在強調意義上的對等是一致的。
在翻譯實踐中,譯者應根據(jù)上述概念和理論,對翻譯內容進行分析、解讀,理解與語義相關的問題;然后結合翻譯內容存在的語境,做出對詞匯語法結構的選擇。
要想檢驗系統(tǒng)功能理論在翻譯中的指導作用和可操作性,就需要借助適合的研究對象來進行翻譯實踐。2004年起教育部國家語委籌備“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課題組,分領域、分專題報告每年度的中國語言生活的基本狀況及熱點問題。網(wǎng)絡新詞是反映中國語言生活的一個重要板塊,2006年的報告對網(wǎng)絡新聞、BBS和博客三類網(wǎng)絡媒體的語料進行分析后指出:網(wǎng)絡用字情況與一般媒體相近,網(wǎng)絡語言使用具有口語化的特點;網(wǎng)絡新聞、BBS、博客關注的內容不同、作者群不同,文體風格也有差異?;\統(tǒng)評估網(wǎng)絡語言,或褒或貶,都不能反映其真實情況。最近的《2010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提出,媒體以及傳播方式的變化給語言以及給新詞語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在微博成為了大眾的傳播模式后,新詞語的活躍度、傳播速度和影響力是空前的,表現(xiàn)在造詞草根化和詞語事件化與信息濃縮化[8]。
筆者從由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中心有聲媒體語言分中心、商務印書館、互動百科等單位共同主辦的欄目——《2010年度新詞語百科》[9],隨機抽取了五個“2010年文化類網(wǎng)絡新詞”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系統(tǒng)功能理論,嘗試將其譯成英文。
1. 金掃帚獎(Golden Besom Award)
“金掃帚獎”是2009年由《青年電影手冊》創(chuàng)辦、網(wǎng)友和獨立影評人投票評選的中國年度最差影片的獎項,迄今已經(jīng)舉辦了兩屆。已經(jīng)有30年歷程的“金酸莓獎”(Golden Raspberry Award)──每年都搶在奧斯卡前一天頒獎給上一年度最差影片的獎項——無疑是“金掃帚獎”的創(chuàng)立源泉。
“金酸莓獎”英文名稱中的raspberry是山梅,也叫覆盆子,其味道酸甜,常常用來做果醬食用。之所以用“raspberry”一詞其實是源于短語blowing a raspberry(意為“喝倒彩”),故raspberry作為俚語也有了“倒彩聲”的含義。該獎項中文名稱的譯者選擇“酸莓”而不是“山梅”來處理raspberry的翻譯,想必也是考慮到“山梅”在漢語中沒有“raspberry”表達的輕蔑不屑而發(fā)出的聲音那層含義,故而采用了不同的措辭,使用“酸”這個“令人倒牙、讓人不舒服”的感覺去表現(xiàn)該獎項的意圖。
既然“金酸莓獎”是本土化的“金掃帚獎”的創(chuàng)立來源,借用Golden Raspberry Award作為“金掃帚獎”的英譯能否準確地表達其意義?筆者發(fā)現(xiàn),雖然評出年度最差影片都是兩個獎項設立的意圖,但對于“金掃帚獎”,它還有不易從字面發(fā)現(xiàn)的深層意義,正如北京電影學院的基礎部教授和社會批評家崔衛(wèi)平所說:掃帚在故事里是有魔性和非同尋常能量的,這個獎的設置并非是貶義,我們對中國電影是有期待的,因為我們愛中國電影。我們希望在這個獎之后的電影人能騎上金掃帚飛翔于藍天,拍出中國人的電影夢想。[9]
了解了“金掃帚獎”的深層含義,就可以看到兩個獎項的語境有所不同。交際意圖的差異決定了語義上的差異,因此盲目照搬已有的“金酸莓獎”的英文并非理想的英譯,應該從“掃帚”對應的英文單詞中尋找恰當?shù)脑~匯。“掃帚”是常用的清潔工具,用來把臟東西、灰塵或垃圾清理掉。考慮到崔衛(wèi)平對“金掃帚獎”設立的解釋,筆者又在broom和besom兩個英文單詞中做了篩選。由于besom正是英語童話中女巫使用的具有魔力的掃帚,最終筆者將Golden Besom Award作為“金掃帚獎”的英譯。
2. 樂宅女(LOHHO)
“樂宅女”是指喜歡呆在家里享受生活的女性?!罢币辉~由日本傳入,并無對應的英文單詞,因為是漢字,網(wǎng)民就采用了拿來主義進行使用,其本意是指好靜、不愿意與外人交流、習慣性逃避現(xiàn)實生活的年輕女性。而“樂宅女”一詞完全顛覆了“宅女”的含義,強調了喜歡居家生活的年輕女性輕松愜意的一面?!皹贰弊譀Q定了以上兩個詞義大相徑庭,體現(xiàn)了語言系統(tǒng)中語義和詞匯之間的非任意關系,因此“樂”字的處理顯得尤為重要。
“樂宅女”并不是第一個以“樂”字為首的網(wǎng)絡詞語。最早出現(xiàn)的以“樂”字開頭的描述特定人群、并獲得網(wǎng)民廣泛認可的詞語是“樂活族”。“樂活族”指的是一種新興生活形態(tài)族群,由英語LOHAS音譯而來。LOHAS是英語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縮寫。這一概念最初由美國社會學家保羅·雷于1998年提出,意為以健康及自給自足的形態(tài)過生活,強調“健康、可持續(xù)的生活方式”,提倡吃健康食品與有機野菜、穿天然材質棉麻衣物、利用二手家居用品、盡量以騎自行車或步行代替開車出行、練瑜伽健身、聽心靈音樂、注重個人成長等。樂活的生活方式早已流行于歐美發(fā)達國家。由于順應了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樂活理念于2008年開始在中國迅速流行,并逐漸作為一種生活趨勢為大眾所接受。在寧波舉行的2008中國青年LOHAS時尚文化論壇上,共青團中央和全國學聯(lián)力推“樂活族”理念,而“樂活族”也成為2008年的網(wǎng)絡熱詞之一。
“宅”字也是近年很多網(wǎng)絡熱詞的組成部分,如“宅人”、“技術宅”等。源自日本的“宅文化”原本意為“對人類接觸有障礙”,而由于在中國是通過網(wǎng)絡口口相傳的,其定義出現(xiàn)了模糊和延伸,變化為“傾向于獨處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因此,翻譯“樂宅女”時對措辭的選擇應包含這一新的語義。
另一個可以表達“獨處”語義的網(wǎng)絡熱詞是“SOHO族”(英文全稱為Small Office, Home Office;中文可譯為“居家職業(yè)人士”)。隨著電腦及網(wǎng)絡辦公的普及,一些專門的自由職業(yè)者大部分工作或者主要的工作完全可以在家中獨立完成或通過在網(wǎng)上與他人的協(xié)同工作來完成。因此,SOHO族于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出現(xiàn),并迅速風靡世界各個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SOHO族這一概念指的是在家里利用現(xiàn)代化通訊設備辦公的人群,與“樂宅女”中“居家”的語義具有相似之處,因此也可以在譯文詞匯選擇上提供借鑒。
“樂宅女”一詞的流行開始于網(wǎng)絡,繼而逐漸滲入主流媒體,具有非正式、口語化的特點。這一特殊的語境決定了在翻譯該詞時,可以在語義類似的英文俚語中尋找語義相關的詞匯。2007年開始上映,并在2010、2011兩年頻頻斬獲大獎的美國情景喜劇《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講述的是一個年輕美麗的女孩和四位“宅男”科學家之間發(fā)生的幽默故事。由于題材的原因,該劇中經(jīng)常提到“宅男”、“宅女”等俚語單詞。該劇的臺詞中把“宅男”、“宅女”分別稱為homie和homette,或者把“宅人”不分性別地稱為indoorsy。Homette和indoorsy都可以用來描述不喜歡外出的女性,而且均為英文俚語,符合網(wǎng)絡新詞的語境??紤]到“樂宅女”一詞中的“宅女”在語義上具有明確的性別特征,因此使用homette應該是對“宅女”一詞更加恰當?shù)姆g。
綜上,如果把“樂宅女”譯為Lifestyles of Happy Homette,那么其英文縮寫LOHHO恰好可以表達“快樂的宅女”之意。同時,這一縮寫將LOHAS和SOHO結合起來,能夠使英語讀者感受到“快樂”和“居家”兩層含義,既實現(xiàn)了語義對等,又兼顧了音系(語音)/字系(書寫)的對應;同時不失時尚色彩,符合語境對等的要求。
3. 學模(Education Expo Girl/Education Expo Baby)
“學?!弊钤绯霈F(xiàn)于2010年舉辦的“中國國際教育巡回展”上,指在教育展覽會上一些教育機構和留學機構為了吸引人注意力推出的模特。伴隨著留學市場激烈的競爭態(tài)勢,各個留學機構的展團不得不想更多的招數(shù)吸引留學生參觀,便在展臺的布置上極力推陳出新。例如,邀請身穿學生裝的模特,一邊展示英、美等留學熱門國的標志性建筑模型,一邊模仿留學生儒雅大方的形象。
“學?!钡膭?chuàng)意來自“車?!薄\嚹J侵敢环N商用模特,在中國最早出現(xiàn)在1993年的中國國際汽車博覽會上,一般為年輕靚麗的女性。商用模特指的是以廣告拍攝為主要業(yè)務,以從事其他商業(yè)推廣工作為主的模特。在歐美日常生活語境中,車展與汽車博覽會的語義是相同的。使用車模的做法也起源于歐美車展,其目的是要表現(xiàn)人與車之間的關系,展示汽車的文化,包括汽車歷史典故、市場定位、消費對象、汽車品牌及性能等。在英文中,“車展”一般可以翻譯為auto show、car show或motor show,又以auto show更為常見,例如美國的三大車展:北美國際車展(North American International Auto Show)、紐約車展(New York International Auto Show)和洛杉磯車展(LA Auto Show)。而“車?!睂挠⑽陌ū容^正式的auto show girl或者更加口語化的auto baby。
“學?!焙汀败嚹!弊鳛樯碳以诟鞣N展會上吸引潛在顧客的策略和全新的促銷手段,在語境和語義上均有相似之處,因此“學?!庇⒆g的措辭選擇可以借鑒“車模”的英文。同時,“中國國際教育展”的官方英文名稱為China EducationExpo,那么該展會上的“學?!笨勺g為Education Expo Girl或者Education Expo Baby,以達到表意的對等。
4. 劇二代(Hot Show Sequel/Hit Series Sequel)
與一般意義上的影視劇續(xù)集不同,“劇二代”是指一些熱播或經(jīng)典劇目的續(xù)集或翻拍版,如連續(xù)劇《金婚2》、《娘家的故事2》等。網(wǎng)民們發(fā)現(xiàn),播出后沒有什么反響的電視劇,不會有續(xù)集;而要搞續(xù)集的電視劇,一般都出于商業(yè)考慮,利用原來的效應作為新劇的賣點。這些“劇二代”通常能夠獲得較高的收視率,但是作為原劇的續(xù)集,劇情和演員的改變卻讓觀眾認為青澀有余、真實不足,藝術質量不盡如人意,往往淪為純粹的商業(yè)運作。因此,網(wǎng)民們創(chuàng)造出“劇二代”一詞,旨在借助“一代不如一代”這一成語,表達對“市場主導藝術創(chuàng)作”導致的影視作品質量每況愈下的現(xiàn)象的諷刺。
自《魯豫有約》欄目提出“富二代”的概念開始,表現(xiàn)“二代”現(xiàn)象(英文譯為Second Generation)的網(wǎng)絡新詞層出不窮,并自2009年開始在網(wǎng)絡上流行?!岸爆F(xiàn)象中的“代”字取“一代人”之意,所謂父子相繼為一代。例如,“富二代”是指所謂富一代即改革開放后首先富起來的一批民營企業(yè)家的子女,大多在20世紀80年代出生,生活條件優(yōu)越,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源;“窮二代”則是相對富二代提出的,指的是中國改革開放中依然貧窮的普通工人和農民的子女;“官二代”指借助裙帶關系獲得權力的高官子女,他們往往由于各種不良行為招致民眾側目;“獨二代”指獨一代的獨生子女,即第二代獨生子女,此詞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20世紀70年代中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后,民眾對于獨生子女現(xiàn)象討論熱潮的延續(xù)。
然而網(wǎng)民們2010年提出的“劇二代”一詞在語義上發(fā)生了變化,其中的“代”不再指“一代人”,而是“一部影視劇”。因此,在英譯時不能直接借用以上“二代”現(xiàn)象詞語英文譯文中的措辭second generation,而應參考影視劇方面的詞匯。在英語中,sequel一詞指一般意義上的影視劇續(xù)集,與“劇二代”一詞的語義類似。同時,“劇二代”需要強調其“熱播影視劇的續(xù)集”之意,因此需要在sequel前面加上修飾性詞匯,表達出“熱播劇”的含義。英語口語中的hot show或者hit series指觀眾眾多、收視率高的電視連續(xù)劇,與“劇二代”語境類似。因此,如果用hot show sequel或者hit series sequel來翻譯“劇二代”,既可以體現(xiàn)出“續(xù)集”之意,又能表現(xiàn)原文中隱含的“續(xù)集以前播出的原劇是成功的”這一含義。
通過對四個2010年文化類網(wǎng)絡新詞的英譯,可以看出系統(tǒng)功能理論對翻譯實踐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在翻譯實踐中,譯文能否表達與原文相同的時代色彩和文化特征,是衡量翻譯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譯者在翻譯網(wǎng)絡新詞的過程中,應考慮原文的特殊語境來選擇譯文詞匯,在保證譯文準確性的同時,力求將新詞所具有的特殊含義表達出來。
[1] 孫會軍,鄭慶珠.系統(tǒng)功能理論與翻譯理論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10):53-56.
[2] Halliday,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3] 胡壯麟.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社會語言學淵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92-97.
[4] 黃國文.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研究中的整合[J].中國外語,2009, (1):17-23.
[5] 楊莉藜.系統(tǒng)功能翻譯理論引論[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 (3):31-34.
[6] Halliday, M. A. K. et al.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C].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Ltd., 1964.
[7] 蕭立明.系統(tǒng)功能觀與辯證論譯[J].中國翻譯,1999,(1): 15-17.
[8] 教育部國家語委.2010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EB/OL]. http://edu.people.com.cn/GB/14620075.html.
[9] 程青松.青年電影手冊[EBOL].http://vip.book.sina.com.cn/ book/index_181193.html.
(責任編輯、校對:朱 燕)
Exploring Translation of Internet Buzz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Functional Theory
—— Exemplified by 2010 Internet Buzzwords Related to Culture
WANG Yi, LI Zheng-hong, QU Li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Tianjin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4, China)
This article adopting Systemic-Functional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ttempts to translate four 2010 Internet buzzwords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text and the three systemic aspects of the four buzzwords, the authors search for appropriate English vocabulary to convey the meanings of the buzzwords. The result of this exploration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of applying Systemic-Functional Theory to guide translation practice.
systemic-functional theory; internet buzzwords; translation
H030
A
1009-9115(2011)06-0048-04
天津市藝術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D10054)
2011-10-09
王祎(1982-),女,天津人,碩士,天津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比較教育、第二語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