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澤順, 李義敏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明代李日華曰:“昭代精細楷者,宋景濂一人而已?!保?]339可見當時宋濂書法技藝之高超。但是近百年來,學術界對于宋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史學思想、理學思想、詩學思想、宗教思想、為文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甚至對其族治思想、修譜思想、籌邊思想等也都有所研究,而對他的書法美學思想?yún)s很少涉及,可以見到的只有王春南所著《宋濂方孝孺評傳》一書,其中對宋濂的書法思想也只是作一概要介紹和粗淺分析。歷史的真實狀況與當今的研究極不相稱。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點:一者由于宋濂“文名蓋過書名”;[2]二者因為他沒有專門論述書法的文章,其書法理論多散落在題跋之中,非常零碎。筆者仔細研讀《宋濂全集》,得其有關書法的論斷共60條(其中題38條,跋22條)。本文擬通過對這些材料的解讀,試對宋濂的書法思想作出較為深入的探討。
神、氣、韻是書法中相互區(qū)別又彼此聯(lián)系的概念。宋濂在書法題跋中多次使用“精采”、“精神”、“神氣”、“氣韻”、“韻度”、“神韻”等詞匯,并以此作為評價書法藝術高低優(yōu)劣的標準。
“神”是“神采”,即通過書法藝術展現(xiàn)書者的精神,我們一般可以理解為精神之美。書法作品是書法家精神氣格的形象化,古代很多書論家都很重視書法作品的“神采”。南齊王僧虔《筆意贊》云:“書之妙道,神采為上?!保?]68唐張懷瓘說:“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保?]對書法有深邃認識的人不光只注重字形,更重要的是審視書法的內(nèi)在精神,感悟它的神采與意境。宋濂在吸收前人書論的基礎上,將“神采”變?yōu)椤熬伞薄R涣鲿夜P下的書法形象儼然有書家的精神個性所在,宛如生命,具有書者的精神風采。在《題唐臨〈重告貼〉后》中宋濂寫道:“今觀劉先生此卷,尤覺精采煥發(fā)。”[5]554透過作品本身,體悟到書家煥發(fā)的神采,非深識書者莫能及?!栋咸K叔黨書黃山谷〈慈氏閣〉詩后》云:“然濂見斜川書頗多,此紙尤精彩煥發(fā)?!保?]2096書法家的作品并非每幅都很出色,宋濂用“精采煥發(fā)”一詞稱贊蘇過的此幅作品,可見,“精采煥發(fā)”在他心目中是一個較高的層次。書法的形質(zhì)之美只是書法的第一層次,書寫者勤于學習,技巧熟練便可達到;而書法較高的境界則是超越了作為記載工具的載體,升華為抒情的工具、寫意的藝術。宋濂心目中的“精采”就是這樣一種境界。在題跋中他多次直接使用“精神”一詞,并將之作為鑒別書法真?zhèn)蔚闹匾獦藴??!额}定武蘭亭貼后》云:“精神氣韻,實與他本懸絕”,據(jù)此“定為定武初本無疑”;[5]1250而《跋王獻之〈保母貼〉》云:“精神氣韻,夐然不侔也”,[5]1251并以此鑒定為真跡。真正一流的書法家都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zhì)和藝術修養(yǎng),其作品就是其精神風采的展現(xiàn)。缺乏高雅的精神修養(yǎng)和情志心境,最多只能成為書匠,其書絕不會具有高雅的神采。
在書法中,“韻”是超越線條之上的精神意志。書法家重視線條,同時又要超越線條。出色的書法家追求忘記線條,從線條中解放出來,以表現(xiàn)心情境遇之喜怒哀樂?!绊崱背蔀闀ㄋ囆g重要的審美要求。王羲之、王獻之的行草,透過線條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無窮的韻味。清代劉熙載在總結書法藝術經(jīng)驗時鮮明地提出:“高韻深情,堅質(zhì)浩氣,缺一不可為書?!保?]將“韻”置于第一位。
“氣”在中國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概念。書法中的“氣”指的是作品中的內(nèi)在之氣、宇宙之氣和主體之氣相融合的結晶,所以王羲之說:“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者貴,萬古能名。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把筆抵鋒,肇乎本性?!睍ㄖ械摹皻狻焙汀绊崱毕嘁蓝?,氣是韻的本體,韻是氣的表征,氣韻不在形而在神。宋濂在《題定武蘭亭貼后》、《跋王獻之〈保母貼〉》中直接使用了“氣韻”一詞,這絕非偶然,而是他對古代書論認真學習的結果?!皻忭崱笔枪糯鷷撝薪?jīng)常提到的概念,宋濂在繼承“氣韻”之說的基礎上有所翻新。他在《題朱文公手貼》中寫道:“太師徽國朱文公貼一紙,韻度潤逸,比他日所書,人以為尤可玩?!保?]2077《題子昂書〈高上大洞玉經(jīng)〉后》中又云:“右玉晨上文三十九章,趙魏公六十四歲時所書,多取法《黃庭內(nèi)景經(jīng)》,故韻度極可觀。”[5]1255將書法中的“韻”、“度”概念加以組合使用。
如果說“神采”強調(diào)的是書法家精神風采的話,那么“氣韻”則更強調(diào)書法作品的個性,二者統(tǒng)一于作品之中?!吧?、氣、韻”即是宋濂書法美學思想的核心?!栋稀歹啡憽岛蟆吩?“此本乃毘陵胡秦公武平故物,神韻生動,其為初刻無疑?!保?]2098《題王羲之真跡后》云:“或取唐臨者比之,神氣敻然不侔?!保?]715這里的“神氣”,即是神采和氣韻的結合。書法關鍵是得神韻,得神韻者必是妙品?!吧裨陟`府而不在感官耳目,韻在其心而不在超乎法度”。[7]書法藝術之美正在于書內(nèi)蘊藉和書外遠致。宋濂對神韻的把握,恰恰體現(xiàn)了他具有較高的書法理論水平;而以此作為書法最高的標準,將其用于名作的真?zhèn)伪鎰e,又體現(xiàn)了他較強的書法鑒賞能力。
“晉人書尚韻,唐人書尚法,宋人書尚意”,這是明代董其昌對三個朝代書法審美追求的經(jīng)典概括。宋濂十分善于作細微小楷,又工行草,其書法作品可謂既得晉人神韻,又具唐人法度,這與他的書法思想密切相關。在以神、氣、韻為核心的書法美學思想之下,宋濂也注意對形式美的把握,他將形神兼?zhèn)渥鳛闀ㄋ囆g的目標?!额}禊貼》即云:“唐太宗詔供奉官四人臨摹禊貼,趙模、諸葛貞得其筆意,湯普徹得其形似,而馮承素于形意二者兼有之。此卷精神飛動,下于右軍真跡一等,其或出于承素者歟?”[5]1427欲求形式的完美,必須依靠“法度”。他在《跋高宗所書〈神女賦〉》中直接使用了“法度”一詞:“右宋思陵所書〈神女賦〉,法度全類孫過庭。”[5]1254對“法”的追求和精到把握,是宋濂書法思想中的又一顯著特點。
筆法是書法藝術的基本表現(xiàn)手法,又是書寫漢字時執(zhí)筆、運腕和用筆的技巧。行筆遲緩可體現(xiàn)沉重有力之美,行筆急速可體現(xiàn)瀟灑流暢之美;圓筆可表現(xiàn)婉通遒潤之美;方筆可表現(xiàn)凝整雄強之美;中鋒行筆厚重,側(cè)鋒行筆妍美。此外,用墨淡而潤,可以造成一種明麗柔媚,類似銀鉤的美;用墨濃而燥,可以造成一種蒼勁雄絕,類似鐵骨的美。不同的用筆和行筆方式可以產(chǎn)生不同的藝術風格和精神韻味。
宋濂在題跋中多處寫到筆法,他在評價書法作品時使用了“清勁”、“肥瘦”、“筆老墨秀”等概念?!额}趙?!辞摹岛蟆吩?“最喜其善用筆,而正鋒恒在畫中,所以度越諸人也歟?”[5]667言用筆十分精當?!额}定武舊本〈蘭亭帖〉后》云:“今觀大慈寺禪師所藏,肥不剩肉,瘦不露骨?!保?]549欣賞肥瘦有致,瘦則有筋骨,肥則有韻味。宋濂最推崇的應該是清勁,這是根據(jù)他的書法理論和書法藝術特色得出的結論。他在題跋中多次使用“清勁”、“險勁”等詞語來對書法作品展開評論?!额}余廷心篆書后》云:“公文與詩皆超逸絕倫,書亦清勁?!保?]1577《跋褚士文書廉仁公勤四箴后》云:“復齋之字,森嚴清勁,有如端人正士在前,尤當凜然興敬?!保?]2097《題歐陽率更貼》云:“此碑歐陽信本晚年所書,筆畫險勁,若躊鐡所成者,反覆視之,定為初刻本?!保?]550宋濂不僅在書法鑒賞中準確地評價了“清勁”的用筆,而且在其書法作品中——如小楷《跋陸柬之書〈文賦〉》、行書《跋〈王詵煙江迭嶂圖〉》等——都體現(xiàn)出了這一用筆特色。
字法又稱“結體”。古代書畫均講求位置的經(jīng)營。書法通過點畫書寫和字形結構來表現(xiàn)動態(tài)美和氣韻美。清代鄒一桂以“經(jīng)營位置”為六法之首,足見字法對書法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
宋濂也注意到了字法的重要性,他在《跋黃山谷書樂府卷后》中說:“及謫黔中,見《藏真貼》,于是結體飄逸,頓入妙品?!保?]2096的確,結體的優(yōu)劣事關書法水平的高低。宋濂一方面強調(diào)結體的嚴謹,如其《題太宗哀冊文后》即云:“張顛善草書,至其小楷,極端謹有法,傳其學者,唯顏真卿得之爾”;[5]985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了結體的變化?!栋蠔|坡、潁濱遺墨后》云:“今觀少公字畫,僅平平耳,其視當時擠陷之者,力追羲、獻而姿態(tài)橫逸,未嘗無其人?!保?]2095《題慈受禪師遺墨后》云:“筆意圓熟,動中規(guī)矩,世之臨池苦心者,或未能遽及,誠可寶也?!保?]716《題趙魏公書〈大洞真經(jīng)〉》云:“此卷乃趙魏公六十三歲所書,至精至妙,非言辭贊美可盡。蓋公之字法凡屢變,初臨思陵,后取鐘繇及羲、獻,末復留意李北海,此正所謂學羲、獻者也?!保?]759多樣統(tǒng)一是字法的基本美學原則,一方面要求平正,從而符合平衡對稱;另一方面還要險絕,從而疏密而有韻致。宋濂把握住了這一點,他在《跋米南宮〈夷曠貼〉》中就說到了這個問題:“予嘗評海岳翁書如李白醉酒中賦詩,雖其姿態(tài)傾側(cè),不拘禮法,而口中所吐,皆成五色文。”[5]1256欣賞的正是這種變化而不失法度的多樣統(tǒng)一。宗白華先生說書法“接近于音樂的、舞蹈的、建筑的抽象美”,[8]是很有道理的。
章法又稱“布白”,是處理字的點畫和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技法總稱。章法是構成書法美的重要因素。孫過庭《書譜》云:“一點成一字之規(guī),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犯而不同?!保?]135是對書法分行布白形式美的高度概括。章法要黑白有序,但過分講求法度的匠氣安排和了無法度的揮灑都是不美的。
宋濂在題跋中不僅涉及到了用筆、字法,而且很多地方都有對書作的宏觀把握和關于章法的精彩論述?!额}徐浩書》云:“至于騰躍奮迅,誠怒猊之抉石,渴驥之奔泉也。世徒見其變化不測如此,非可以力致,殊不知其一出于真?!保?]760在這里,宋濂對書法家徐浩的作品鑒賞沒有提到具體用筆和結體,而是放眼全篇,從整篇章法著手,看出了其“怒猊抉石,渴驥奔泉”之態(tài)。張旭的狂草以章法取勝,宋濂以章法宏觀把握鑒賞之?!额}張旭真跡》即云:“唐人之書藏于秘閣者頗多,唯顛張真跡甚鮮。今觀所書《酒德頌》,出幽入明,殆類鬼神雷電,不可測度,其真所謂草圣者邪!”[5]760
章法是一幅書法的整體布局,關系到總體的審美效果。肥與瘦、潤與燥、藏與露、巧與拙的用筆,以及正與欹、曲與直、疏與密、斷與連的字法,都在整篇布局中折射出來,所有的筆法和字法皆統(tǒng)一于章法。正是在這種布局中,書法家表現(xiàn)出自己的品性,折射出獨特的審美個性。王羲之《蘭亭序》全篇渾然一體,首尾相應,每劃筆意顧盼,各行貫氣連意,上下承接,左右照應,意境完美;而米芾《苕溪詩帖》,字勢或正或欹,行間或左或右,氣勢灌注,顧盼生姿,深得自然樸素之美。普通的書法鑒賞家著眼于具體的筆法和字法,但在把握章法和神韻上卻略顯不足。而作為一個有著很高書法造詣和豐厚書法思想的鑒賞高手,宋濂往往能從宏觀上把握作品整體的神韻。《題松雪翁〈觀音經(jīng)〉后》云:“右趙魏公中年所書,雖若散緩,而神趣油然充足,必索于驪黃牝牡之外者方能知之。凡夫肉眼,要不足以識此也。”[5]761所論十分精當。
以神、氣、韻為書法美學思想的核心,加之以對“法”的精到把握,構成了宋濂書法美學思想的基本框架。
宋濂還有很多精彩的書法論斷。他認為學書者應借鑒昔人用筆,《跋黃山谷書樂府卷后》寫道:“翁初學周子發(fā),后游京得名本《蘭亭》,始悟古人用筆意?!保?]2095欲得古人筆意,必須要有正確的方法。宋濂提出了兩個辦法:一是勤臨帖。他以趙孟頫臨王羲之、王獻之字帖的例子作為典范說明勤臨帖的重要性?!额}趙子昂臨大令四貼》云:“趙魏公留心字學甚勤,羲、獻貼凡臨數(shù)百過。所以盛名充塞四海內(nèi),豈無其故哉?后生小子朝學操觚,暮輒欲擅書名者,可以一笑矣。”[5]994認為趙孟頫享譽四海的原因在于這種刻苦臨帖的精神,并對不肯用心臨帖的年輕人加以批評;二是博臨帖。《題危太樸隸書歌后》云:“學必博而后所見精。”[5]1328他既提倡精臨,又主張博臨,兩者并不矛盾。博臨而后約取,方能自成一家。
宋濂在《書原》中認為書可以彌補畫的不足。他說:“書者,所以濟畫之不足者也。使畫而可盡,則無事乎書矣?!保?]542并由此提出了書畫同源的觀點:“吾故曰,書與畫非異道也,其初一致也?!保?]542見解可謂獨到。此外,宋濂對書法史也有研究,提出隸書不始于秦。[5]1878這些觀點在古代書法史中都是難能可貴的。
宋濂有著深厚的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具備很強的書法鑒賞能力,是元明書壇上不可多得的書法家、書論家和書法鑒賞家,應該引起學者們的重視。
[1]華人德.歷代筆記書論匯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2]王春南,趙映林.宋濂方孝孺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240.
[3]潘運告.中國歷代書論選[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
[4]華東師大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209.
[5]宋濂全集[M].羅月霞,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6]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67.
[7]王岳川.書法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3.
[8]宗白華.宗白華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