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吳新明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針灸
△,鐘 非3,李 崢4
醫(yī)院皮膚病科,北京 100700;
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700;
3.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科研處,北京 100078;4.北京鼓樓中醫(yī)院骨傷科,北京 100009)
移毒法是中醫(yī)外治法的一種,主要是利用臟腑、經絡、皮部相通的原理,在體表選擇有助于排出體內毒邪的安全部位,使用特殊的藥物,將原始病灶的毒邪轉移至特定的相對安全的部位經由體表潰爛排出,從而達到減輕乃至治療原發(fā)疾病的目的。
移毒法和針灸學的刮痧、火針、刺絡放血、拔罐發(fā)泡、天灸等有一定的相關,也就是在治療過程中要對人體皮膚造成輕度的、局限性的創(chuàng)傷,以創(chuàng)傷為手段達到治療目的。但是移毒法相對特殊的是使用了解毒辟邪、活血消腫、祛腐生新的藥物,對特定的部位發(fā)生特殊的治療作用。這是中醫(yī)外治法的奇葩,是中醫(yī)學瘍科遺產的寶貴經驗,至今仍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前景,應該加以研究和推廣。
據目前傳世的文獻記載,移毒法最早見于清人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卷七的“藤黃”條后附方。趙學敏引其弟趙學楷所著《救生苦?!芬粫疲骸叭缍旧谥?jié)穴道險要處,不成漏癥,即為廢人,須用此藥,只涂半圈,即移過一邊。用白芨、白蘞、三七、五倍子、大皂角、山茨菇、藤黃各等分,俱銼薄片,除藤黃,余皆入砂鍋內水浸一日,煎汁傾出,入水再煎,如此數次,濾凈熬膏;以藤黃將水蒸烊加入,攪勻再熬,入碗曬干,用時以雞蛋清磨出濃汁,新筆蘸涂。[1]”這是移毒法第一個比較完整的文字記載。這段文字詳細說明了移毒法的使用對象和藥物配伍、炮制和適應方法。應該是對當時中醫(yī)外治實踐的記錄。其主要針對的是癰疽,防止其變成漏證,將關節(jié)和險要部位的癰疽轉移到相對安全的位置。
趙書面世后不久,乾隆年間有葉桂、華岫云所著《種福堂公選良方》一書,在卷三諸瘡篇里,記載了另外一種不同的“移毒法”。
“移毒方:凡毒在緊要處,移在閑處,庶不傷命。用地龍裝在經霜絲瓜內,煅枯焦連瓜為末,每瓜末三錢,入麝香二分,乳香、沒藥各五分,雄黃一錢,蟾酥一分,黃蠟一兩,共為末蠟丸,每服三分。上部要處,甘草、桂枝、麻黃煎酒下,即移在手上而散。如在背上,羌活、防風、姜煎湯下,移在背上。如下部,木瓜、牛膝、靈仙、陳皮、獨活、姜煎湯下,移在足上。神效。[2]”
這種方法顯然與上文趙學楷記載的方法具有很多不同。首先是移毒藥物配伍不同,其次不做外用而采取內服,且藥引各有不同,以便引往不同的目的區(qū)域。移毒法在世間流傳過程中,當時的中醫(yī)已經在不斷改進和豐富其具體內容。
應該指出,文中“如在背上,羌活、防風、姜煎湯下,移在背上”一句,諸本皆如此,然而文意難通。此法于理可解,但實際上并未得到流傳。
道光年間,鮑相璈在《驗方新編》的第 11卷又記載了與前此二者更加不同的移毒法??梢钥闯觯S著時間的積累,這種方法在臨床中不斷變化。
“移山過海散:治毒生于致命處,用此移于無害部位甚效。雄黃、小麥面、新鮮蚯蚓烘,共為末,用好醋調勻,漸漸敷于致命處半邊,自能移過不致命處。
移毒散:凡毒發(fā)于骨節(jié)間,用此藥移之,或上或下,使無殘疾之患,屢試屢驗。白芨一兩六錢,紫花地丁八錢,烏骨雞(煅)、朱砂、雄黃、輕粉各一錢,五倍子二錢(焙黃)、大黃二錢,豬牙皂角八分,共為末,用好醋調敷毒之上截,即移至下半截,仍照人虛實內服藥餌。
趕毒散(又名沖和散):凡大腿內外及兩膝貼骨等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微覺酸痛攣曲,乃感受風濕所致。若不急治,變生貼骨等疽,難以收功。須用此藥祛寒逐濕透出外絡,提移他處出毒,即有成管成漏,亦能逐漸收功。此方與移毒散相等,屢用皆效。紫荊皮五兩炒,赤艾二兩炒,香白芷一兩(曬干,切忌火炒),獨活一兩五錢炒,石菖蒲一兩五錢(曬干,切忌火炒),以上共磨為末篩細,以好酒和蔥頭五個煎滾調搽,不必留頂,一日一換,以消腫不痛為度。[3]”
在保持基本治療思想的前提下,“趕移瘡毒”的外治方劑配伍又有所創(chuàng)新,移山過海散、移毒散、趕毒散都是外用趕移,但是組成各自不同,主要使用了清熱解毒、疏風宣散的中藥,同時兼有活血化瘀和去腐生肌類的臣使類藥物。
清末的程鵬程在《急救廣生集》卷七中引《毛楓山梓送方》記載:“凡毒發(fā)于骨節(jié)間不便出毒之處,移之或上或下,使無傷命殘疾之患,用白芨(一兩六錢)、紫花蒂?。ò隋X)、五倍子(焙黃)、大黃(各二錢)、烏雞骨(煅)、大雄黃、朱砂、輕粉(各一錢)、牙皂(八分)共為末,以醋調敷,毒之上截,即移至下半截矣。屢試屢驗。再仍照病人之虛實,另服藥餌。[4]”
考《毛楓山梓送方》一書,今所未見,撰著者姓氏、籍貫、事跡、年代均不詳。文中“紫花蒂丁”當為“紫花地丁”之誤。此法顯然用藥理法和前人相似,主要是外用圍截毒瘡,使其移至方便排出毒物之處。
另,清人吳尚先所著《理瀹駢文》是中醫(yī)學外治法的名著。在該書的《續(xù)增略言》中也提到了痘毒不解使用移毒法,但是原文所言不詳,恐是今本有脫文,此不贅言。
民國初年的張山雷作《瘍科綱要》,引朱氏(其人其書不可考)之“鐵井闌”,其實也是移毒之法:“凡癰疽大毒,漫腫無垠,根腳四散,其毒不聚,最是惡候。難消難發(fā),遲延日久,必多變幻。故收束瘡根一法,至不可少。又有瘡發(fā)于骨節(jié)轉側之間,釀膿化腐,恐礙關節(jié),亦宜外敷移毒末子,使其移至一偏,讓開要害,則縱使成膿,可免損及運動。古法此類方藥,亦頗不鮮,而效者寥寥。此是朱氏恒用之藥,較古書成文為效迅速,是收束瘡根必要之品。外科書中別有此名,用芙蓉葉、蒼耳草二物搗涂,只用以治熱癤輕證,非此方可比。
大五倍子(去蛀屑微炒成團,候冷研細,三兩)、杜蟾酥(干研細,五錢)、藤黃(三兩,先以好醋入銅杓上微火化烊,絹漉去滓聽用)、明礬(一兩,研)、膽礬(八錢,研)、大黃、皂角、白芨、山慈菇(各三兩)、制南星(一兩)
以上先以后五物用陳米、好醋二大碗文火熬濃,絞去滓,乃和入醋煮之藤黃同熬成膏,俟極濃乃和入五倍子、蟾酥、二礬細末。調勻離火,再入上麝香細末三錢,杵勻制成錠子,陰干收藏。臨用時以醋磨濃,涂瘡根四圍,干則潤之以醋,一日洗去再涂,極效。欲移毒使偏,則如上法涂其一偏,而涂藥處自能退腫,其毒聚于未涂藥之一偏矣。可保骨節(jié)不致損害,是即避重就輕之法。[5]”
可見這里的移毒法,主要為避免生長在骨節(jié)附近的癰疽腫毒傷及關節(jié)而使用藥物趕移令偏,其藥物配伍、用法等,與前人移毒法相比大同小異。另據文中記載,民國時期,移毒法已經有了比較多的應用,但是張山雷認為其中不少方劑的效果較差,所以特別記載了這個“鐵井闌”的配伍和使用方法,方藥的命名可見效果之確切。
時至當代,寧夏中醫(yī)嚴浩翔繼承了祖?zhèn)鞯闹委煂诏彽姆椒ǎ骸埃?)對口瘡周圍用蟾墨劃痕,再沿膀胱劃下至環(huán)跳穴;(2)在環(huán)跳穴上置入丹藥一粒,外貼固定;(3)次日環(huán)跳穴放藥處出現紅腫流膿,用火罐吸盡包扎后5日痊愈。原病灶亦痊愈。[6]”
考“對口瘡”是癰毒發(fā)于頸部正中央,為足太陽膀胱經所循行之處,但是環(huán)跳穴屬于少陽膽經,并非屬于膀胱經,兩經旁鄰,皮部相接。其治療機理似乎不能用經絡循行來嚴格解釋。
嚴氏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有了自己的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他將祖?zhèn)鞯难ㄎ黄は轮萌氲に幍姆椒ㄟM行了一系列的改進,包括術前的穴位局部麻醉、藥物劃痕引經、術后拔罐吸膿等,并且將治療范圍進行了擴大,應用到食道癌、白內障、子宮肌瘤、闌尾炎和癲癇等中西病證,都有成功的臨床報道。在論述移毒法的治療思路時,嚴氏認為:“移毒法的目的是將人體重要臟器部位的毒氣毒勢,轉移到次要部位發(fā)作釋放;或把病勢從內移到外,從上移到下,把大病移成小病,再把小病化成無病的一種療法。[7]”
應該說,嚴氏的這種移毒法的確走出了傳統(tǒng)癰疽外治法的局限,病種擴大,轉移距離大大延長,而且移毒的方法也從外用變成了置入皮膚內丹藥,從而開創(chuàng)了新的治療思路。
此后,張?zhí)m鳳、浦魯言、孟凡迅等人運用“循經移瘡泄毒”治療癌腫[8],特別是對晚期肝癌患者循足厥陰肝經在“膝關”穴實施移瘡泄毒,結果發(fā)現在發(fā)皰液中檢出高于血清濃度的癌胚抗原等物質。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泄毒”的真實性。
浦魯言、強福林、孟凡迅等人還對“循經移瘡泄毒法”治療晚期癌腫機理進行了探討[9],他們認為該法是對中醫(yī)傳統(tǒng)“移瘡挪病”療法的繼承和發(fā)展,根據5個成功案例和3個無效案例的臨床研究,他們認為采用循經移瘡泄毒法治療晚期癌腫是一種極具臨床應用價值的輔助療法。不難發(fā)現,浦魯言等人的這種移毒法和嚴浩翔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利用經絡皮部的原理,長距離轉移原發(fā)病灶的毒邪,直接排出體表。
移毒法初為癰疽而設,目的是為了防止生長在關節(jié)等要害部位的癰疽腐爛,損傷相關部位,所以采用藥物外用或者內服,令毒邪轉移至他處,逐漸達到治療的目的。其轉移方法,有內服外用兩種,其轉移距離,有短距離的圍法和截斷移動,也有根據經絡臟腑皮部相同的原理,進行長距離的移動,其病種從早先的癰疽,后被援用治療癲癇等其他病癥。也就是說,移毒法后世的發(fā)展,不單單為毒邪所設,痰濁、瘀血等其他邪氣也可借用此法。由此如果推而大之,可見其治療病證的范圍是非??捎^的。
特別指出,在中醫(yī)學術史上,癌曾經作為癰疽的一種,治療方法都是借鑒癰疽治法,所以不難理解當代中醫(yī)仍采取移毒法來治療西醫(yī)所說的癌癥。當代中醫(yī)也有認為癌瘤病機為癌毒,其實,皆可參考瘍科古法診治。
縱觀清代以來的中醫(yī)文獻有關移毒法的種種記載,不難發(fā)現,這是中醫(yī)外治法的一個獨特的領域。它巧妙利用了藥物和經絡皮部的雙重功效,達到了轉移和治療原發(fā)病灶的治療目的,這對于內科學疑難雜癥的治療,開辟了新的思路。
特別是一些疑難雜癥,直接從內科方法進行治療相對棘手,可以考慮移毒之法。比如說,哮喘采取“三伏貼敷”治療,可以說是移毒方法的另外一種應用形式;此外,傳統(tǒng)中醫(yī)采取足三里化膿灸來進行保健,其要點也可以理解為定期排出脾胃之濕毒。
應該說,移毒法在當代中醫(yī)學有了特別的提高。這個時期的移毒法是脫胎于清代以來的傳統(tǒng)移毒法,而進行了發(fā)揮創(chuàng)造,把發(fā)泡灸、移毒、排毒等巧妙地融合在一體,綜合運用了藥物、針灸和拔罐技術,從操作方法到治療對象,都達到了一個新的學術水平,是我們當代中醫(yī)瘍科的有力武器。
中醫(yī)科學是對時間和空間的整體運籌過程。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整體觀念,把人體各個部位看成一個有機的關系網,乃至同一個部位各個時相之間的關系也是一個密切聯系的網絡。以此為出發(fā)點,廣開思路,借鑒針灸學里豐富的時間治療學思想,充分利用中醫(yī)學對于各種毒邪的治療藥物,進行合理的、安全的方劑配伍優(yōu)化,循經導氣,選擇相對安全的轉移部位,乃至轉移時間,可以研制出更多的針對具體疾病證候的移毒方法。
[1]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3.235.
[2]清·葉天士,(清)華岫云.種福堂公選良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0.115-116.
[3]清·鮑相璈,(清)梅啟照,周光優(yōu).驗方新編(上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0.336-337.
[4]清·程鵬程,張靜生.急救廣生集[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2.149.
[5]張山雷.瘍科綱要[M].上海:上海衛(wèi)生出版社,1958:78-79.
[6-7]嚴浩翔.移毒法在臨床應用中的新用途及機理[J].中國民間療法,2001,9(5):64-65.
[8]張?zhí)m鳳,浦魯言,孟凡迅,等.“循經移瘡泄毒”治療癌腫方法的初步構建及臨床意義[J].四川中醫(yī),2007,25(8):101-102.
[9]浦魯言,強福林,孟凡迅,等.采用循經移瘡泄毒法治療晚期癌腫機理探微[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8,35(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