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恒兵,吳 煒
(1.南京政治學院馬哲教研室,江蘇南京 210003;2.解放軍理工大學理學院,江蘇南京 211101)
如何理解“一次性”歷史事件
許恒兵1,吳 煒2
(1.南京政治學院馬哲教研室,江蘇南京 210003;2.解放軍理工大學理學院,江蘇南京 211101)
如何理解“一次性”歷史事件是歷史認識論中的重要內容。對此,秉承近代科學精神的思辨歷史哲學將“一次性”歷史事件視作決定整個人類歷史進程普遍規(guī)律的外在體現(xiàn),因而其在根本上是一種嚴格決定論的做法。鑒于此種理解路徑的根本缺陷,現(xiàn)代批判的歷史哲學普遍要求直面“歷史事件”本身,但卻存在著將歷史學家的個人主觀性思想作為評判和把握歷史事件的最終根據(jù)的傾向,從而難逃唯心主義的窠臼。通過堅持“總體性”的方法論原則,即將“一次性”歷史事件納入由多種關系構成的“社會現(xiàn)實”之中,并具體分析其發(fā)生的原因,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解和說明“一次性”歷史事件找到了切實可行的路徑。
“一次性”歷史事件;思辨歷史哲學;批判的歷史哲學;歷史唯物主義
一
如何理解“一次性”歷史事件是歷史科學面臨的重點問題,更是難點問題。就其重要性而言,它從根本上關涉到歷史過程中“一般性”的把握;就其理解的難度而言,則充分地體現(xiàn)在人們對如何理解“一次性”歷史事件、理解的目的以及由此獲得的知識是否具有客觀性等重大問題的不斷爭論中。從根源上看此種局面無疑是由“一次性”歷史事件自身的獨特性所造成的。首先,正如“一次性”所表明的,歷史事件具有不可重復性。作為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發(fā)生的事件,都不可能毫無變化的再度出現(xiàn)。這一點構成了與自然中的純粹物質性變化的重大區(qū)別,同等條件下物質變化的重復發(fā)生恰恰是自然科學基于歸納和演繹等方法把握自然規(guī)律的物質基礎。而歷史事件則不同,它“發(fā)生在過去,并且永遠消失了,決不會再現(xiàn)于現(xiàn)實之中,再也不會為活著的人所經(jīng)歷”[1]288。此種特性決定了人們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必定不能原封不動地采用自然科學的方法。
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任何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都是人的活動的產(chǎn)物,都有人的意志和目的的參與。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說,由眾多歷史事件所構成的人類歷史過程是人的活動的展開。而自然中的純粹物質變化則是自在發(fā)生的,它不依任何人的存在及人的意識、行動為轉移,即便是經(jīng)由人的改造而形成的人化自然中發(fā)生的變化,同樣不依任何人的意識和活動為轉移。以自然物質為載體的變化的自在性決定了自然科學方法依賴于經(jīng)驗觀察和理性推演來把握其中規(guī)律的有效性。自然科學先通過接受經(jīng)驗觀察所獲得的事實,然后經(jīng)由理性方法對它們進行重構而獲得一般性規(guī)律。在此過程中,理性和經(jīng)驗、主體和客體始終處于二元對立之中。但是,由于歷史事件總是在人的活動參與下發(fā)生的,離開了人的活動,便不可能有歷史事件的發(fā)生,所以上述基于主體與客體二元對立的抽象方法從根本上不可能把握“一次性”歷史事件。
上述兩點表明,為了有效地理解和把握“一次性”歷史事件,歷史科學必須從根本上具備不同于自然科學的獨特方法。而近代思辨歷史哲學對歷史事件認識的不足和忽視主要是由于完全因循自然科學方法的結果。我們知道,伴隨西方社會從17世紀轉向18世紀的是理性側重點的轉移,即從強調演繹轉向了強調歸納。但是,18世紀理性側重點的轉移并非意味著其根本性質的改變。如果說17世紀的理性是從自然科學中孕育出來,從而是數(shù)理化的理性,那么18世紀的理性在本質上也是如此,懷特海指出:“由于17世紀時數(shù)學家盛極一時,18世紀的思想便也是數(shù)學性的,尤其是法國的影響占優(yōu)勢的地方更是如此?!保?]32如果說數(shù)學在本質上就是“計算”,那么18世紀的理性在面向歷史領域時,其必然采用的方式也是計算,只不過“‘計算’這一概念喪失了純數(shù)學的意義。它不僅可以運用于量和數(shù),還從量的領域侵入了純粹質的領域。因為質的相互關系,也可以按確定的、嚴格的順序相互推導出來?!保?]22既然如此,理性要想征服歷史,就不能不將其看作有似于自然物的存在??ㄎ鳡栒f道:“18世紀哲學從一開始就把自然問題和歷史問題視為不可分的統(tǒng)一體。它力圖用同樣的思想工具處理問題。它力圖對自然和歷史提出同樣的問題,運用同一種普遍的‘理性’方法。”[2]194此種對待并非是可有可無的,因為近代科學精神已然深入他們的內心深處,從而只是在“歷史到了開始成為有似于他們自己的那樣一種近代精神的、即一種科學精神的歷史時刻,他們才開始對歷史感興趣?!保?]126
如果說近代科學精神以把握紛繁復雜的自然物之間的嚴格必然性的因果關系為根本旨歸,那么以科學精神征服歷史從根本上決定了近代思辨的歷史哲學要將目標鎖定在那能夠操控整個人類歷史進程的普適性規(guī)律上。正如富有典型特征的自然規(guī)律適用于同類別的所有單個現(xiàn)象一樣,這一規(guī)律也應該體現(xiàn)在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當中。例如維柯認為,“永恒規(guī)律是由一切民族在他們的興起,發(fā)展,成熟,衰頹和滅亡中的事例中所例證出來的。縱使在永恒中有無限多的世界不斷產(chǎn)生(情形決不會如此),他們的事跡也都會替這種永恒規(guī)律作例證?!保?]597
此種對普適性歷史規(guī)律的追求從根本上決定了思辨的歷史哲學認識“一次性”歷史事件的路徑,即將其視作為歷史規(guī)律的外在體現(xiàn),而那些無法用普遍規(guī)律解釋的歷史事件,則一律被宣布為毫無意義的純粹偶然性的事件。這種做法充分地體現(xiàn)在孟德斯鳩的歷史哲學思想當中。孟德斯鳩比其同時代的很多人更好地理解了歷史,因為他認識到歷史不僅僅是對人類記住的事實的記錄,因而力圖用一個概念性的秩序去代替社會領域的雜亂無章的、非連續(xù)的狀態(tài),正如他自己在《羅馬盛衰原因錄》中所說:“支配著全世界的并不是命運。這一點可以從羅馬人身上可以看出來:……有一些一般的原因,它們或者是道德方面的,或者是生理方面的。這些原因在每一個王國里都發(fā)生作用,它們使這個王國興起,保持住它,或者是使它覆滅。一切偶發(fā)事件都是受制于這些原因的;如果偶然一次戰(zhàn)敗,這就是說一次特殊的原因摧毀了一個國家,那就必然還有一個一般的原因,使得這個國家會在一次戰(zhàn)斗中滅亡。總之,一個總的基礎是會把所有特殊的事件帶動起來的?!保?]102而黑格爾則將整個歷史都看作“上帝計劃”的實施,而“哲學要理解的便是這個計劃,因為只有從這計劃所發(fā)生的一切事件,才具有真正的現(xiàn)實性。凡是不符合這計劃的,都是消極的、毫無價值的存在?!保?]37
從本質上而言,近代思辨的歷史哲學要求從普遍規(guī)律出發(fā)理解歷史事件的做法,秉承的是近代科學精神的根本性方法,即要求對一切事物獲得連貫一致的認識,而其背后的本體論支撐則是歷史的合理性存在。對近代思辨的歷史哲學而言,沒有貫通構成人類歷史的所有歷史事件的普遍規(guī)律,就無異于承認存在著某種最終不可理解的事物,而這對于19世紀的主導性理論觀念來說,是不可思議的。正如沃爾什所說:“對于被教導著要相信黑格爾的凡是現(xiàn)實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現(xiàn)實的那些人們來說,這就達到一個非常令人震驚的結論”。而為了避免這一結論,人們就精心制造出“一種歷史的哲學或歷史的哲學解釋”,并期望通過它“弄清楚歷史事件進行時所依據(jù)的計劃,而可以闡明隱蔽在歷史事件之下的合理性?!保?]124
不難看出,近代思辨的歷史哲學在理解歷史事件上所走的是嚴格決定論的路徑,既然如此,這種理解進路必然存在著很多致命的缺陷。首先,也是至關重要的,將“一次性”歷史事件無一例外地視作為“普適性”歷史規(guī)律的外在體現(xiàn),必然會從根本上抹殺歷史事件的參與者即歷史人物的能動性作用。雖然黑格爾承認人的激情和活動在歷史演變過程中的作用,但由于歷史在他那里歸根結底被視作為“理性的狡計”這一實體性原則所操控的過程,因而便在根本上犧牲了人的能動性。對此,阿多諾作了非常精辟的說明,他認為在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中,“神圣的全能的原則被世俗化為確定同一性的原則,世界計劃被世俗化為發(fā)生事情的無情。世界精神像神一樣受到崇拜?!倍藙t由此被降低為“社會財產(chǎn)和社會斗爭中的純粹執(zhí)行者和純粹參與者?!保?]303其次,如果說現(xiàn)實的歷史過程正因為相互之間有著差異性的歷史事件而體現(xiàn)出紛繁復雜性,那么,將所有的歷史事件無一例外地歸結為“同一性”的歷史規(guī)律的外在體現(xiàn),則必定使得復雜的歷史單一化和平面化。最后,從歷史認識論的角度來說,此種理解路徑實際上是以一個所謂的“普遍適用”的公式取代對“一次性”歷史事件的艱苦研究,因而其在實質上是一種思想懶漢的做法。實際上,正如馬克思所認為,??抗綄τ谡J識歷史絲毫不起任何作用。
二
通過上文的論述可知,思辨的歷史哲學在目標上是為了求得決定整個歷史演進過程的純粹客觀性的規(guī)律或模式,這在根本上決定了“一次性”歷史事件在其視野中并無重要的地位。而19世紀末開始興起的批判的歷史學則跳離了這一目標,轉而考察歷史認識或思維本身的性質問題,用狄爾泰的話說就是“關于怎樣才可以說得到了歷史認識這個專門問題”[10]189。隨著目標的根本轉移,批判的歷史哲學普遍否定普適性歷史規(guī)律或模式的客觀存在,并要求直面“一次性”歷史事件本身。兩者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體現(xiàn)為,歷史思維的性質問題實際上涉及的就是如何將“一次性”歷史事件聯(lián)系起來,而其前提無疑要對歷史事件本身獲得正確的認識。誠如沃爾什所分析的,“歷史學家并不單單是有關過去事件的樸素記錄,而且還是我以后將稱之為是‘有意義的’記錄——把各種事件都聯(lián)系起來的敘述。于是馬上就出現(xiàn)了這一問題,即它們之被聯(lián)系起來就蘊涵著有歷史思維的性質。”[8]9
實際上,批判的歷史哲學要求直面“一次性”歷史事件的更深層次的原因乃是其對歷史本身的看法,即否認歷史的普遍性和一般性,認為其中所具有的僅僅只是一些非重復性的、有著自身特殊性的歷史事件。例如新康德主義的重要代表文德爾班和李凱爾特從學科劃分入手,認為“自然科學是一門運用普遍的方法探討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而包括歷史學在內的文化科學則是一門運用特殊方法描述個別現(xiàn)象的科學?!保?1]7在他們看來,歷史科學從根本上而言是一種“事實科學”,其任務則在于使某一過去事項絲毫不走樣地重新復活于當前的觀念中。文德爾班說道:“人類的一切興趣和判斷,一切評價,全都與個別的、一次性的東西相聯(lián)系”,而人類之所以依賴于價值判斷,惟在于“對象的一次性,無雙性?!保?2]395李凱爾特明確指出:“歷史上的東西,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就是那種僅僅出現(xiàn)一次的、件件都是個別的、屬于經(jīng)驗范圍的實際事物;它既帶直觀性,又帶個別性,因而是自然科學構成概念的界限。”[13]17-18而批判的歷史哲學的另一個重要代表歐克肖特更是不無夸張地指出:“瞬息的歷史事實一旦看作是一般規(guī)律的具體事例,歷史似乎就被抹去了”[1]13。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獲得對“一次性”歷史事件的有效判斷呢?對此,批判的歷史學家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案。但從總體上而言,其普遍傾向就是將歷史學家的個人主觀性思想作為評判和把握歷史事件的最終根據(jù),從而難逃唯心主義的窠臼。新康德主義的主要代表文德爾班和李凱爾特提出要用“普遍性”的價值標準來衡量歷史事件,因為如果以個人的價值作為標準,就會陷入相對論的泥坑。文德爾班指出必須要超出整個人類思維的歷史表現(xiàn)形式,而過渡到價值之為價值的某種“規(guī)范性意識”,它本身是價值的最高“范本”。而李凱爾特則預設了所謂的“純粹形式的價值”概念,并認為“任何一種在內容上確定的和在規(guī)范上普遍的文化價值,都與這些絕對價值保持或近或遠的距離,因此任何一種文化生活就其個別性而言都與這些絕對的價值保持一種不只是主觀隨意的聯(lián)系?!保?4]205
新黑格爾主義的主要代表克羅齊和柯林伍德同樣從主觀性的觀念出發(fā)來理解個別性事件。無論是克羅齊還是柯林伍德都對近代思辨的歷史哲學將個別性事件回溯到“根據(jù)”的做法進行了激烈的批判,而是要求將那些參與歷史事件的人物的思想、盤算、計劃、愿望等等作為解釋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肆_齊認為,歷史“生于思想而又回到思想,它通過思想的自知性而成為可知的,它決不需要求助于外在于自己的任何事物去理解它自己?!保?5]76而柯林伍德則認為,“對歷史學家來說,所要發(fā)現(xiàn)的對象并不是單純的事件,而是其中所表現(xiàn)的思想。發(fā)現(xiàn)那種思想就已經(jīng)是理解它了?!保?]302那么,如何才能“發(fā)現(xiàn)”歷史事件背后的思想呢?克羅齊強調歷史之成為歷史的關鍵在于歷史學家的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活動,而柯林伍德則明確地提出了“重演論”解決這個問題。在他看來,歷史就是思想史,是人們思想活動的歷史,而歷史學的任務就是要重演過去的思想,即把過去的思想囊括到歷史學家的思想當中??铝治榈抡f道:“歷史學家不僅是重演過去的思想,而且是在他自己的知識之中去重演它;因此在重演它時,也就批判了它,并形成了他自己對它的價值判斷,糾正了他在其中所能識別的任何錯誤?!保?]230
不能否認,上述批判的歷史哲學家反對思辨的歷史哲學執(zhí)著于普適性的歷史規(guī)律,要求直面歷史事件,并反對將其“原因”回溯到歷史之外的“根據(jù)”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有助于我們走向歷史的具體。但由此否定任何普遍性的規(guī)律無疑從根本上歪曲了歷史,歷史由此變成了純粹偶然性的場所。特別是他們將歷史學家的個人主觀思想作為判斷“一次性”歷史事件的終極標準,更是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和困難。以文德爾班和李凱爾特的理解而言,他們提出了一種“普遍性”價值來評判一次性事件,以此脫離相對主義的困境。但現(xiàn)實告訴我們,歷史之中從來就不存在這種“普遍性”價值。如果有,那也只能是被抽空了歷史內容的純粹思維構造物。實際上,他們所謂的價值標準實質上就是他們所代表的階級的觀念,而以這種普遍性的觀念作為評判歷史事件的標準,根本無法解決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誠如盧卡奇所言:“用實質上未被認識的,只是形式上適用的‘文化價值’作為有價值關系的歷史客觀性的基礎,看來似乎消除了進行評價的歷史學家的主觀性,但是這只不過是把‘對他的集體(即對他的階級)有效的文化價值’這一事實性當作客觀性的標準、導向客觀性的向導。隨意性和主觀性被從個別事實的素材中,從對這些事實的判斷中挪進了標準本身,挪進了‘有效的文化價值’中……”[16]230
而柯林伍德等人要求對歷史人物的思想進行“再思考”,并以此獲得對歷史事件的有效把握。其結果則是帶來了無法克服的難題。從實際的操作來看,與其說他們把握了歷史人物的思想,不如說他們用自己的思想代替了歷史人物的思想。退一步講,即使把握了歷史人物的思想,我們仍然不能實現(xiàn)對歷史事件的完全解釋。的確,參與一個歷史事件的主要人物的思想會對歷史事件本身產(chǎn)生影響,但關鍵的問題在于,如果不理解一個時代的各種物質條件,就不可能理解一個時代的思想。西美爾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他指出:“為了產(chǎn)生一個完整的解釋,我們必須探根究底每個單獨的心理內容,直至其心靈的和歷史的起源”,因為,個人的心靈會受到“無數(shù)物質的、文化的和個人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它們有數(shù)不清的起源。”[17]138雖然西美爾因回溯的太遠而導致抹殺了歷史和自然的根本區(qū)別,但他無疑提醒我們,追蹤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必須分析這個歷史事件發(fā)生時的各種物質生活條件。
三
從上文的論述可知,批判的歷史哲學要求直面“一次性”歷史事件是以“擊碎”歷史為前提的,真實發(fā)生的歷史由此變成了全然沒有內在關聯(lián)的事件堆積物。而如果說有聯(lián)系的話,那也只能是思維當中建構出來的聯(lián)系。與此問題相關,思辨的歷史哲學則把歷史看作是一個有著內在必然性聯(lián)系的“整體”,這種認識構成了其為各個時代提供普適性藥方或公式的前提。毫無疑問,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歷史唯物主義與上述任何一種對待歷史的評判都有著根本的不同。就前者而言,馬克思強調歷史中的人們是有物質聯(lián)系的,“這種聯(lián)系是由需要和生產(chǎn)方式?jīng)Q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樣長久的歷史;這種聯(lián)系不斷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現(xiàn)為‘歷史’,它不需要有專門把人們聯(lián)合起來的任何政治的或宗教的囈語?!保?8]81而對于后者,馬克思則堅信“極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因而“使用一般歷史哲學理論這一把萬能鑰匙,那是永遠達不到這種目的的,這種歷史哲學理論的最大長處就在于它是超歷史的。”[19]342兩者的結合表明馬克思要在具體的聯(lián)系中理解歷史。而就對“一次性”歷史事件的理解而言,則要將其置于有多種要素和關系構成的“總體性”社會現(xiàn)實之中,并具體分析其發(fā)生的原因。
“總體性”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方法論原則。也正因為它的重要性,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試圖“恢復馬克思主義的黑格爾傳統(tǒng)”時,首先強調了“總體”在方法論上的核心地位。他說道:“不是經(jīng)濟動機在歷史解釋中的首要地位,而是總體的觀點,使馬克思主義同資產(chǎn)階級科學有決定性的區(qū)別。總體范疇,整體對各個部分的全面的、決定性的統(tǒng)治地位,是馬克思取自黑格爾并獨創(chuàng)性地改造成為一門全新科學的基礎的方法的本質?!保?6]76“總體性”是黑格爾構建其全部哲學體系的核心方法論原則。在他看來,“真理是全體。但全體只是通過自身發(fā)展而達于完滿的那種本質”[20]12,因而是作為結果而存在的,它由作為實體與主體之統(tǒng)一的“絕對精神”經(jīng)過漫長的異化和復歸過程而獲得最終實現(xiàn)。而由于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是整個世界的本質,并認為它的內在動力性發(fā)展是完全發(fā)揚于“外”的“內”,因而是內外的統(tǒng)一或現(xiàn)實,因而“現(xiàn)實”必然也呈現(xiàn)為一個“全體”,或者說“總體性”是現(xiàn)實的本質?;谶@種認識,黑格爾認為“普遍性才是個體事物的根據(jù)和基礎,根本和實體”[21]350,從而對“個體”的把握只有從“總體”出發(fā)才能達到現(xiàn)實。
以此為前提,黑格爾對執(zhí)著于純粹“個體性”認識的“形式的知性”進行了嚴厲的批判,認為它沒有深入“事物的內在內容,而永遠站立在它所談論的個別實際存在之上縱觀全體,這就是說,它根本看不見個別的實際存在。”[20]36雖然“形式的知性”也要求對全體進行“縱觀”,但其所達到的普遍僅僅只是脫離了內容的純粹反思中的聯(lián)系,即脫離了現(xiàn)實總體而建立起來的抽象聯(lián)系。黑格爾的總體性觀點對于正確理解“一次性”歷史事件無疑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但由于其所言的現(xiàn)實總體是經(jīng)由現(xiàn)實歷史之外的絕對精神通過“抽象的、無內容的”自我否定而實現(xiàn)的,“所以它的內容也只能是形式的、抽去一切內容而產(chǎn)生的內容。因此,這就是普遍的、抽象的、適合于任何內容的,從而既超脫任何內容同時又恰恰對任何內容都有效的,脫離現(xiàn)實精神和現(xiàn)實自然的抽象形式、思維形式,邏輯范疇?!弊鳛槌橄蟮男问?,黑格爾視野中的“總體性”適用于任何歷史事件,但正因為這種普遍適用性,它便喪失了有效分析任何歷史事件的作用。
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的“總體性”方法論原則,但無疑對其進行了“唯物論”的改造。在馬克思看來,總體性的現(xiàn)實不是思辨的概念運動的結果,而是人類通過感性實踐活動現(xiàn)實地生產(chǎn)的社會關系“總和”。這一“總和”構成了說明“一次性”歷史事件的方法論前提。當馬克思指出“在一切社會形式中都有一種一定的生產(chǎn)決定其他一切生產(chǎn)的地位和影響,因而它的關系也決定其他一切關系的地位和影響。這是一種普照的光,它掩蓋了一切其他色彩,改變著它們的特點。這是一種特殊的以太,它決定著它里面顯露出來的一切存在的比重”[22]24時,正是對這一方法論的精辟闡述。從這一方法論出發(fā),馬克思得出了“人們認識了地租,就能理解代奴租、什一租等等。但是不應當把它們等同起來?!保?2]23也就是說,作為一種收入形式,其本質必須在其所屬的“社會關系”中才能獲得確認。
從總體性的方法論原則出發(fā),馬克思對路易·波拿巴登上王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了科學有效的說明。對于這次事件,如果按照批判的歷史哲學家的方式來理解,其發(fā)生的原因就會被歸結為波拿巴本人的思想動機。而雨果無疑陷入了這種誤區(qū),在他看來,“這個事變只是一個人的暴力行為。他沒有覺察到,當他說這個表現(xiàn)了世界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個人主動性時,他就不是把這個人寫成小人兒是寫成巨人了?!保?8]580而抽象的經(jīng)驗論者則力圖以主觀性的“反思的聯(lián)系”對其進行說明,如蒲魯東,“在他那里關于政變的歷史構想不知不覺地變成了對政變主人公所作的歷史辯護?!保?8]580而馬克思則想要證明,“法國的階級斗爭怎樣造成了一種局勢和條件,使得一個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18]580也就是說,對于馬克思而言,至關重要的事情是描述二月革命以來所出現(xiàn)的各種矛盾以及由他們所構成的關系整體,并把事變描述為這一關系總體演進的必然產(chǎn)物。雖然阿爾都塞對此得出了“多元決定論”的錯誤結論,但他無疑指出了馬克思立足于復雜性的關系總體分析歷史事件的進路。在他看來,馬克思得以解開“二月政變”之謎的關鍵在于對當時的“歷史形勢”進行了詳盡的描述。而所謂的“歷史形勢”是指在其之下,“有許許多多的矛盾在起作用,而且為同一個目的在起作用,盡管這些矛盾的產(chǎn)生原因、意義、活動場合和范圍不盡相同,有些矛盾根本不同,但它們卻‘匯合’成為一個促使革命爆發(fā)的統(tǒng)一體,因而不能再說只是一般矛盾單獨在起作用?!保?3]88
問題的關鍵在于,承認由多種矛盾起作用只能作為理論分析的前提,它可以使我們避免以“先入之見”取代對現(xiàn)實的具體認識,但緊接著還必須要于其中找出制約歷史事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并得出理論性的結論。阿爾都塞的“多元決定論”無疑與此失之交臂。與阿爾都塞的多元決定論根本不同,馬克思通過考察“法國時事的一切細節(jié)”,分析了包括國民議會、?;庶h派、共產(chǎn)黨人、各種資產(chǎn)階級、農(nóng)民階級、工人階級、法國的經(jīng)濟狀況和英國的商業(yè)危機等客觀條件等等各種政治力量和條件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最終得出了制約二月事變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乃是特殊形勢下所形成的“階級均勢”。正如恩格斯所概括的那樣:“路易·波拿巴勝利的全部秘密就在于,他是依靠同他的名字聯(lián)系的傳統(tǒng)才得以在一個短時期內保持住法國社會中相互斗爭的階級之間的均勢”。“最近四年來法國社會各個階級之間進行的公開的戰(zhàn)爭,使這些階級精疲力竭,削弱了每個階級的戰(zhàn)斗力。”[18]708-709正是這種將“一次性”歷史事件納入“總體性”社會現(xiàn)實中的致思取向使得馬克思在理解歷史事件上徹底超越了其他人,并最終揭開了這一困惑很多人的“謎”。對此,恩格斯生動地指出:“這幅圖畫描繪得如此高明,以致后來每一次新的揭露,都只是提供出新的證據(jù),證明這幅圖畫是多么忠實地反映了實際?!保?8]582
馬克思關于“一次性”歷史事件的精辟分析告訴我們,歷史唯物主義從來不是可以到處搬用的現(xiàn)成“公式”,作為理解歷史的科學方法論原則,它要求我們深入了解“一次性”歷史事件的特定歷史環(huán)境,并從中找尋其由以發(fā)生的具體原因。
[1]張文杰.歷史的話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卡西爾.啟蒙哲學[M].顧銘偉,等,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
[3]懷特海.科學與近代世界[M].何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4]柯林伍德.歷史的觀念[M].何兆武,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5]維柯.新科學(下冊)[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6]孟德斯鳩.羅馬盛衰原因論[M].婉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7]黑格爾.歷史哲學[M].王造時,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8]沃爾什.歷史哲學—導論[M].何兆武,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9]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M].張峰,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10]哈多克.歷史思想導論[M].王加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0.
[11]利科.法國史學對史學理論的貢獻[M].王建華,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
[12]何兆武.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3]德雷.歷史哲學[M].王煒,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
[14]李凱爾特.李凱爾特的歷史哲學[M].涂紀亮,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5]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M].傅任敢,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6]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智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17]西美爾.歷史哲學問題[M].陳志夏,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1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M].賀麟,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1]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阿爾都塞.保衛(wèi)馬克思[M].顧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How to Understand“One-Time”Historical Event
XU Heng-bing1,WU Wei2
(1.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Marxism and Philosophy,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NanJing 210003,China;
2.School of Science,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1101,China)
How to understand the“one-time”historical event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historical epistemology.Regarding this,the speculative historical philosophy which receives the modern spirit of science regards the“one-time”historical event as external manifestation of the universal law which decides the entire human historical advancement.Therefore,it is the practice of determinism in its strict sense.In view of the basic flaws in the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the modern critique philosophy of history generally requires the direct facing of“historical events”themselves.But there still exists an idealistic tendency in that the subjectivity of historians is often used as fundamental basis to jndge the historical events.However,practical and viable approaches can be found by keeping to the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 of“generality”,by which“one-time”historical event can be put in the“social reality”formed by many relations and the causes for the event can be analysed in specific ways.
“one-time”historical event;speculative historical philosophy;critique philosohy of history;historical materialism
B03
A
1009-105X(2011)03-0008-06
2011-07-08
2011-08-0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項目編號:11AZX001)
1.許恒兵(1979-),男,哲學博士,南京政治學院理論一系講師;
2.吳煒(1986-),女,解放軍理工大學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book=13,ebook=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