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美 孫志成
頸性眩暈又稱椎動脈壓迫綜合征、椎動脈缺血綜合征等,其以頭頸部位置性眩暈為特點,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采用弱交變磁場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老年頸性眩暈32例,觀察近期療效,并與單純溫針灸及單純?nèi)踅蛔兇艌鲋委熯M行對照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96例患者均為我院康復醫(yī)學科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確診的老年頸性眩暈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3組,每組32例。治療組男15例,女17例;年齡62~81歲,平均(70.34±6.51)歲;病程7 d至5年。對照Ⅰ組男14例,女18例;年齡61~79歲,平均(68.76±6.89)歲;病程5 d至3.5年。對照Ⅱ組男16例,女16例;年齡62~80歲,平均(69.55±6.32)歲;病程6 d至4年。3組各項配對因素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1]:(1)以眩暈、頭痛為主癥,伴有頸項部疼痛不適,活動受限,可有惡心嘔吐視物模糊,甚至猝倒;(2)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示不同程度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X線攝片示頸椎退行性病變,并可見頸椎正常生理弧度消失,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或鉤椎關節(jié)增生,CT、MRI檢查示頸椎間盤病變;(3)排除耳源性眩暈、眼源性眩暈、腦干小腦部非缺血性疾病以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癥所致的眩暈。
1.3 治療方法對照Ⅰ組采用弱交變磁場治療:采用清華德人公司生產(chǎn)的以弱交變磁場為治療作用的SKB腦病生理治療機,患者取坐位按要求佩戴治療帽,治療帽上有能產(chǎn)生低頻負極性交變磁場的5個導子,導子放置于雙側額、顳及枕葉對應的頭皮投影位置,磁場強度17 mT,每次30 min,每日1次,10 d為1療程。對照Ⅱ組采用溫針灸治療:取穴:大椎、風池、頸椎夾脊穴(C3~C7)?;颊呷∽唬ㄎ怀R?guī)消毒后,選用一次性針具,大椎穴向上斜刺0.5~1寸,捻轉,平補平瀉,以得氣為度;風池穴以針尖朝向鼻尖斜刺1寸左右,提插捻轉,平補平瀉,以得氣為度;C3~C7夾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0.5~1寸,提插捻轉,平補平瀉,以得氣為度。后選取2~3個穴位將一段1寸長艾條套于針柄上進行溫針灸,燃盡一段為1壯,每針各灸1~2壯,留針30 min,每日1次,10 d為1療程。治療組先采用溫針灸治療,儀器、方法同對照Ⅱ組,后采用弱交變磁場治療,儀器、方法同對照Ⅰ組。以上3組治療期間停用其他治療方法,2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
1.4 療效評價采用王楚懷等[2]所制定的頸性眩暈患者癥狀與功能評價量表,該量表包括眩暈、頸肩痛、頭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和社會適應等5大項,每項分5個等級,滿分30分。3組患者于治療前及治療2療程后進行量化評分。
1.5 統(tǒng)計學處理所有計量資料以ˉx±s表示,應用SPSS 14.0統(tǒng)計軟件進行t檢驗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組老年頸性眩暈患者治療前癥狀與功能評估分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各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0.01);治療后組間比較,對照Ⅰ組與對照Ⅱ組差異無顯著性(P>0.05),對照Ⅰ組與治療組及對照Ⅱ組與治療組間差異均有顯著性(P<0.01)。見表1。
表1 3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與功能評估分值比較(n=32±s,分)
表1 3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與功能評估分值比較(n=32±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治療組比較,△△P<0.01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對照Ⅰ組14.74±2.4524.68±2.41**△△對照Ⅱ組15.08±2.4323.55±2.44**△△治療組15.12±2.4526.97±2.46**
目前對于老年頸性眩暈的研究很多,導致眩暈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方面:(1)頸椎間盤退變,縮短了頸椎長度,致使椎動脈發(fā)生扭曲;(2)頸椎肥大性增生,骨贅突入椎動脈管,壓迫椎動脈使其管腔彎曲狹窄或骨刺等刺激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引起交感神經(jīng)異常興奮導致椎動脈痙攣[3];(3)椎動脈本身隨著年齡增大,頸部活動屈伸牽拉過多,伸展性和彈性降低發(fā)生延長、彎曲等退行性變化,使椎動脈供血減少[4];(4)頸本體感覺敏感性改變[5]。目前治療主要有針灸、理療、封閉、手術、牽引等。封閉、手術屬創(chuàng)傷性治療因而不易被老年患者所接受;牽引又因老年人多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而較少被采用。針灸、理療不良反應小,費用低,易于為老年患者所接受,而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多種療法綜合治療頸性眩暈較單一療法效果更為顯著[6-7],因此我們采用弱交變磁場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頸性眩暈觀察近期療效,并與單純溫針灸及單純?nèi)踅蛔兇艌鲋委熢摬∽鞅容^,以尋求最佳治療效果。
磁療作為物理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早已在神經(jīng)精神科領域被應用。弱交變磁場穿透性好,可以很容易透過皮膚和顱骨達到深層組織,作用于雙側額葉、顳葉及枕葉,通過影響相應腦區(qū)域神經(jīng)細胞的生物電活動[8],從整體上調(diào)節(jié)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過程。一定強度的磁場可以干擾和抑制異常腦電和腦磁的發(fā)生并增加腦細胞膜的穩(wěn)定性;改變多種生物活性的物質(zhì),改變神經(jīng)細胞的代謝,影響血流量,從而調(diào)整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狀態(tài)[9];通過加快微循環(huán)、促進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表達和神經(jīng)細胞的分化與再生、減少自由基生成等綜合因素發(fā)揮其神經(jīng)保護作用[10];降低上行激活系統(tǒng)的興奮性,有利于大腦細胞的重整;利用其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抑制作用,明顯改善頸性眩暈的癥狀。
大椎穴為督脈經(jīng)的要穴,與手足三陽經(jīng)相交會,頸夾脊穴亦靠近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其脈入髓,上達清陽之竅,下及元氣之根,統(tǒng)攝周身的陽氣。針刺大椎及頸夾脊穴可鼓舞人體正氣,振奮陽氣。風池穴為手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陽維又可維系諸陽經(jīng)脈,使氣血循于經(jīng)脈。針刺風池可生發(fā)陽經(jīng)之氣,使之上注于腦,髓海得養(yǎng)則眩暈漸消。艾灸的溫熱作用,可通過毫針直達椎動脈及周圍組織,使椎基底動脈供血加速,緩解軟組織對椎動脈的壓迫,解除椎動脈的痙攣,以消除眩暈癥狀。
為了比較3組老年頸性眩暈患者的近期治療效果,我們應用頸性眩暈患者癥狀與功能評價量表作了對比觀察,該量表重測信度及準測效度較好,內(nèi)容及結構基本合理可行[2]。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3組老年頸性眩暈患者治療前癥狀與功能評估分值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前、后各組組內(nèi)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治療后組間比較,對照Ⅰ組與對照Ⅱ組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對照Ⅰ組與治療組及對照Ⅱ組與治療組間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因此我們認為弱交變磁場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老年頸性眩暈較單純溫針灸及單純?nèi)踅蛔兇艌鲋委熃谛Ч鼮轱@著。
本研究結果說明弱交變磁場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老年頸性眩暈療效顯著、簡單易行、易于讓老年患者所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189.
[2]王楚懷,卓大宏.頸性眩暈患者癥狀與功能評估的初步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1998,13(6):245-247.
[3]陳智新,陳遠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老年頸性眩暈60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04,11(4):246.
[4]譚遠超.實用骨科臨床[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65.
[5]許敬人,房敏,沈國權,等.頸椎病患者頭回復至中立位的能力測定[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0,22(4):223-225.
[6]呂穎,蔡攀,周基松,等.針灸治療頸性眩暈概況[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9):71.
[7]侯立皓,歐陽剛,顧曉美,等.耳壓加經(jīng)顱磁刺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0,25(1):65-67.
[8]Ossenkopp KP,Cain DP.Inhibitory effects of acute exposure to low-intensity 60Hz fields on electrically kindled seizures in rats[J].Brain Res,1988,442(2):255-260.
[9]王玉平,王德泉,崔莉莉,等.弱交變磁場緩解腦生理性疲勞[J].中國臨床康復,2002,7(6):1922-1923.
[10]苗玲,蔡琰.磁場生物學效應在神經(jīng)精神科領域的作用[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5,27(3):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