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慧(北京海淀醫(yī)院藥劑科,北京 100080)
隨著2004年3月15日《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jiān)測管理辦法》的正式實施,ADR監(jiān)測工作在我院已逐步發(fā)展。為了掌握我院ADR發(fā)生特點,更好的促進我院ADR監(jiān)測和報告工作的開展,提高臨床合理用藥水平,筆者對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收集到的218例ADR報告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自發(fā)呈報ADR報告240例,剔除填報不完整和無法分析評價的報告22例,以218例ADR報告為對象,按患者性別、年齡、給藥途徑、引發(fā)ADR的藥品種類、累及器官或系統(tǒng)及臨床表現等相關項目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
218例ADR患者中,男性88例,占40.37%;女性130例,占59.63%,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患者年齡最小者2歲,最大者90歲,發(fā)生ADR患者的性別與年齡分布見表1。
根據國家ADR監(jiān)測中心ADR因果關系判斷標準進行評價,肯定82例(37.61%),很可能 103例(47.25%),可能 31例(14.22%),懷疑 2例(0.92%)。
靜脈滴注引發(fā)的ADR位居第1位,其次為口服給藥。引發(fā)ADR的給藥途徑分布見表2。
表1 發(fā)生ADR患者的性別與年齡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sex of ADR cases
表2 引發(fā)ADR的給藥途徑分布Tab2 Distribution of administration route of ADR cases
218例ADR報告共涉及35種藥品,其中以抗微生物藥引起的ADR報告例數居首位(占93.91%),其次為中藥制劑(占3.48%)。還有有些病例報告發(fā)生不良反應的可疑藥品同時有2種,故總統(tǒng)計例數大于218例。引發(fā)ADR的藥品種類、例數及構成比見表3。
表3 引發(fā)ADR的藥品種類、例數及構成比Tab 3 Distribution of categories of ADR inducing drugs
抗微生物藥引發(fā)的 ADR中,β-內酰胺類 +酶抑制劑例數最多,占抗微生物藥的 29.63%;其次為氟喹諾酮類(占24.07%)和林可霉素類(占14.81%)。引發(fā)ADR的抗微生物藥種類、例數及構成比見表4。
表4 引發(fā)ADR的抗微生物藥種類、例數及構成比Tab 4 Distributionof ADR inducing antimicrobial drugs
據ADR報告分析,藥物所致器官損害主要表現在皮膚及其附件(占46.89%),其次是心血管系統(tǒng)(占22.41%)和消化系統(tǒng)(占12.86%)。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統(tǒng)及臨床表現見表5,其中,有些病例同時累及多個器官和(或)系統(tǒng),所以總例數超過218例。
表5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統(tǒng)及臨床表現Tab 5 Organs or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cases and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218例ADR中,男女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比例為1∶1.48,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不良反應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段人群,但高發(fā)階段為21~40歲,占55.10%,這與劉琳琳等[1]采用圓形分布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不良反應與年齡的關系(高峰年齡集中時點為38歲,高峰期年齡為24~52歲)的結果相一致。但與國內不良反應監(jiān)測多次報道老人為不良反應高發(fā)人群不一致[2,3]。這可能由于我院不良反應上報絕大部分來源于門診留觀患者,門診留觀患者多以青壯年為主,而住院患者老年人相對多一些,但住院患者不良反應的上報率偏低。兒童由于身體器官不夠成熟或已衰退,藥效閾值小,藥物容易發(fā)生蓄積,因此應更易產生嚴重不良反應,但我院兒科僅報1例,說明我院兒科存在漏報現象。
從給藥途徑上看,靜脈給藥方式引發(fā)的ADR有212例,占97.25%,說明靜脈給藥是發(fā)生ADR的最主要給藥途徑。因為靜脈給藥具有直接進入血液、無肝臟的首過效應、起效快等優(yōu)點,醫(yī)師比較喜歡此種給藥方法;且靜脈給藥易于發(fā)現,因此ADR報告率高于其他給藥途徑;靜脈注射液的內毒素、pH值、微粒、滲透壓等都可能誘發(fā)ADR;且部分由于單次用藥給藥劑量較大,輸注速度過快所導致。臨床使用藥物時,應盡量不選用靜脈途徑給藥,口服有效的不采取注射給藥,肌內注射有效的不采取靜脈注射給藥[4]。
218例ADR報告共涉及35種藥品,其中以抗微生物藥引起的ADR報告例數居首位(占93.91%),其次為中藥制劑(占3.48%)。抗微生物藥中以 β-內酰胺類 +β-內酰胺酶抑制劑引起的ADR最多,占29.63%。臨床上因長期廣譜使用抗感染藥,細菌耐藥性增加,因此臨床上 β-內酰胺類 +β-內酰胺酶抑制劑使用大大也增多,因此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也在增加。其次為氟喹諾酮類(占24.07%),氟喹諾酮類藥物抗菌譜廣,且不用皮試,所以使用頻率高,其 ADR所占比例較高。目前在我院抗感染藥的使用中存在無指征用藥、預防用藥使用級別過高、盲目聯合用藥、以及超劑量、超療程用藥等情況。所以臨床應加強抗感染藥使用的管理,遵循《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提高合理用藥水平。
中藥制劑在表3中位居第2,絕大多數為靜脈滴注給藥。目前,中藥制劑有效成份的藥理、毒理、療效等方面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在炮制、運輸、儲備過程中理化性質的變化等均有可能引發(fā)ADR[5]。鑒于以上因素增加了 ADR發(fā)生率。另外,中藥注射劑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也可導致ADR的發(fā)生,建議中藥注射劑應單獨靜脈注射,盡量避免與其他藥物合并用藥,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適應證和方法使用,使用過程中加強用藥監(jiān)測。
ADR的臨床表現多樣,尤其以皮膚及其附件的損害最多見,其次為心血管系統(tǒng)。皮膚及其附件的損害以皮疹和瘙癢最多見。這主要因為皮膚反應的臨床表現易于觀察和診斷,而其他器官的或系統(tǒng)受損不易覺察。心血管系統(tǒng)主要表現為心悸、胸悶等,其中有個別病例不排除由于輸液速度過快所引起。
目前,我院的不良反應上報率偏低,尤其是病房的上報率偏低,經常存在漏報和不報的現象,而且不良反應報告填寫質量差,經常缺項、漏項。有醫(yī)護人員對于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產生誤解,認為可能是醫(yī)療事故,害怕承擔責任,不愿報告,說明臨床科室上報ADR的主動性還不夠,需要進一步宣傳ADR監(jiān)測對臨床治療的重要性,提高醫(yī)務人員對ADR監(jiān)測的認識程度,不斷提高我院ADR報告的數量和質量。藥品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合理用藥是減低ADR發(fā)生的關鍵之一。建議臨床醫(yī)生嚴格掌握用藥指征、明確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合理選擇藥品和給藥途徑,從而更好地提高我院合理用藥水平。
[1]劉琳琳,姜 玲,沈愛宗,等.我院1102例不良反應/事件報告年齡分布分析[J].數理醫(yī)藥學雜志,2008,21(4):449.
[2]潘美云.我院2004—2005年115例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報告的回顧分析[J].安徽醫(yī)藥,2006,10(9):695.
[3]季 敏,謝培晨.我院90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09,20(23):1812.
[4]楊水英,許 彥,繆 婧.533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回顧性分析[J].醫(yī)藥導報,2009,28(6):807.
[5]楊思蕓,王龍飛,李勝前,等.415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9,9(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