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慧
(泰山學院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山東泰安 271021)
泰安市位于魯中山區(qū)之泰山南麓,歷史上行政區(qū)劃多變。1929年《重修泰安縣志》記載1735年泰安州升為府,設泰安附郭縣,泰安縣得名始。據泰安市交通志記載:以泰安為中心改市(1985年)前泰安地區(qū)轄九縣(市)即泰安縣、新泰縣、萊蕪縣、肥城縣、寧陽縣、東平縣、泗水縣、汶上縣、平陰縣。[1]泗水縣、汶上縣在1985年改市時劃歸濟寧市,平陰縣劃歸濟南市。因此,泰安市地域轄六縣(市),本文的泰安地區(qū)就指六縣(市)。泰山是歷代帝王封禪之地,南鄰儒家文化圣地曲阜,千百年來,前來參拜者多是墨客、政客及香客,客流不大且多醉心于曲徑通幽,對交通狀況無甚要求,而泰山本身作為道家場所,本喜清靜,安于與世隔絕,因此亦不太重視發(fā)展交通。加之該地身處內陸,又屬山區(qū),天然交通不便,因此,到津浦鐵路開通前,泰安交通狀況一直非常滯后,與外界聯系的主要通道是2條驛路:一是自新泰入境,到大辛莊至界首,長45公里;二是自寧陽入境,至大辛莊,長45.5公里。[2]兩條道路狹窄、路面崎嶇,坎坷不平,不能承載大型的貨物運輸任務。1910年9月,津浦鐵路開通并在泰安建站,為泰安的近代交通建設提供了契機。但辛亥革命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泰安交通建設未見起色。1928年國民政府在泰安縣設立省政府,泰安地區(qū)呈現暫時安定局面,工商業(yè)有了較大發(fā)展,與之相適應,泰安境內迎來一次道路建設的高潮,交通狀況大為改觀,抗戰(zhàn)爆發(fā)后,將這一進程打破。本文擬對這一時期(1912—1937年)泰安地區(qū)的交通建設狀況試作梳理。
津浦路修成通車之前,泰安與周邊地區(qū)的聯系主要依靠幾條官道和驛道。據山東公路史載:清代即有過境官路兩條,一條是京師至福州官路,俗稱東大道。該路北自長清界首入境,經泰安、羊流店、新泰至蒙陰縣界出境。在泰安境內約100公里。二是京師至廣東官路,俗稱西大道,北自平陰入境,經東阿鎮(zhèn)、舊縣村、東平城,至汶上三十里鋪出境,在泰安境內53.8公里。除官路外,同時還有自泰安通達滋陽(今兗州)、淄川、平陰、東平、寧陽等5條大路,分別與兩條官路相連,在泰安境內總長約382公里。城鎮(zhèn)和平原地區(qū)交通尚稱便利,但占泰安全境三分之二的山區(qū)交通則較為困難。另據1915年《中國新輿圖》載:山東共有驛道129條,其中經過泰安地區(qū)的驛道4條:1.齊河—兗州線,中經王家莊、肥城、安臨站、寧陽。2.泰安—鄒縣,中經歇馬亭、曲阜。3.泗水—新泰線,中經放城。4.博山—泰安線,中經口子、寨子、山口。
這些官道與驛道,大多以民間行人自然形成之道路為基礎,未經正規(guī)測量,路基松軟、寬窄不一,穿村越鎮(zhèn),街道狹窄,全為土路面,沒有用粒料或其他材料鋪筑,晴天塵土飛揚,雨時泥濘載道,行路艱難。肩擔行人、馱貨騾馬、木輪大車、長途行旅、官家郵差奔走其上。
泰安縣境內村鎮(zhèn)之間的鄉(xiāng)道,多系土路,路基彎曲狹窄,路況惡劣,晴天步行者或單輪小車勉強通行,逢雨雪天氣,即人停車阻。尤其是境內各地山區(qū),交通艱難,偶有羊腸小道,只可單人過往,本地傳統(tǒng)的木輪車亦難以通行。這就是津浦路通車之前泰安縣境內的交通運輸圖景。
1908年7月津浦鐵路動工修建,1910年9月竣工通車,同年11月津浦鐵路自界首入泰安縣境,中經大河、泰安、洪溝、北集坡、云亭、大汶口、瓷窯等8站,南行過鐵路橋入寧陽鎮(zhèn),在泰安境內長58.51公里,為縣內最早過境鐵路。
津浦鐵路泰安火車站建成通車,部分緩解了官道和驛路的運輸不便,也給泰安地方改善道路交通帶來契機。但辛亥革命后的十多年間,中國大地兵連禍結,民不聊生,政府和地方皆無暇亦無力顧及公路、鐵路建設,使得泰安地方坐失了改善道路交通狀況的時機,連接外地的普通公路及村鎮(zhèn)與鐵路連接的配套公路等基本處于固有狀態(tài)。泰安地方交通狀況的改善是上世紀二十年代。泰安地方交通作為山東交通網絡的一個組成部分,和山東省的道路交通建設同步而行,是山東省公路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
民國八年(1919),山東省議會《修治山東水陸道路計劃概略》提出“全省路線擬就近鐵路、航路、商埠口岸及商業(yè)、物產豐富、水路防務重要各區(qū)域,察度形勢,分列干支,先行修治,以能行載汽車為目的。”民國九年(1920)省長公署先組織省道籌備處,準備籌款修路,恰逢魯北宮家壩黃河決口,調整了原有的修路計劃,選擇干線中的急需者先修,修路用地,由省自籌,修路用工則采用以工代賑,本年共完成公路五條。[3]
民國十二年(1923)山東省道籌備處改為路政總局,并將山東重要道路重新規(guī)劃為20線,同年,在原來官馬大道基礎上,修成濟南至韓莊公路,全長310公里,其中60.6公里穿越泰安縣境,成為泰安縣境內貫通南北的第一條公路。民國十五年(1926)開始修建泰安至石臼所公路,境內路長79.8公里。據《重修泰安縣志》卷五交通志路政載:“中華民國紀元十五年,縣署奉令興修泰安車站至沂州之汽車道,于是西起城西關,東迄化馬灣沿途村莊出夫役,趕修筑焉。”[4]
盡管這兩條公路有很多不足之處,都是在原有驛道和大道基礎因陋就簡改建而成的土路,工程簡易,標準不一,缺橋少涵,技術含量低,缺乏公路養(yǎng)護意識,行車艱難,但由此揭開了民國時期泰安修建公路的大幕。
泰安的交通建設和整個山東的交通建設休戚相關,是整個山東交通建設的一部分。民國十七年(1928)山東省政府在泰安成立,下設建設廳,著手建立管理機構。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整個山東政局相對穩(wěn)定,出現了一個相對和平的局面,民族工商業(yè)借此逐漸興起,對道路交通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適應工商業(yè)發(fā)展起來之后對道路交通的新要求,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和山東省政府統(tǒng)一部署,開始有計劃地修筑國道和省道(均未能實現),并命令各縣建設局按照本縣建設計劃,調撥民工,修筑與鄰縣相通的縣道、縣與各重要鎮(zhèn)相通及各鎮(zhèn)互通的鎮(zhèn)道,山東各地掀起了修筑公路的新局面,泰安地區(qū)的公路建設也以此為契機,進入一個快速建設時期,形成基本的近代交通網絡。這些公路大體可分為三類。
1.干線公路即屬于省道,跨境(泰安縣)而過的道路。從1923年修建韓德干線公路后,至1937年過境干線公路計有7條,總長557.4公里,如下表:[5]
建成時間 路線名稱 起止地點 泰安縣境內里程1923 濟韓路 濟南至韓莊 60.6公里1929 博新路 博山至新泰 71.8公里1930 泰博路 泰安至博山 74.6公里1930 濟濟路 濟南至濟寧 88.3公里1932 濟兗路 濟南至兗州 112.9公里1936 泰石路 泰安至石臼 79.8公里1937 泰新路 泰安至江蘇新沂 71.1公里
2.縣道,即連接泰安地方各縣間的道路。20年代末到30年代,泰安縣建設科組織整修了縣、鎮(zhèn)道。到抗日戰(zhàn)爭初期,公路里程已達1900多公里。據統(tǒng)計,從1929年至1937年,泰安地方根據山東省的部署,共修筑縣道三十余條,詳細如下表:[4]
資料出處東平縣 5 127.5 《東平縣志》地名 公路條數里程(公里)卷三交通志泰安縣 8 353.5 《中國實業(yè)志》萊蕪縣 3 92 1986年《萊蕪市志資料》第八輯新泰縣 5 124.4 1987年《交通簡志》肥城縣 2 48.4 民國二十一年《中國實業(yè)志》平陰縣 3 56 民國二十四年續(xù)修《平陰縣志》寧陽縣 8 160 《寧陽縣鄉(xiāng)土志》卷一
3.鄉(xiāng)鎮(zhèn)道,即連接縣內各地的道路。
從1929年至1937年,泰安地方共修筑鄉(xiāng)鎮(zhèn)道53條,具體如下:
地名 公路條數里程(公里)資料出處東平縣 17 249.4 《東平縣志》卷三交通志泰安縣 19 496.5 《中國實業(yè)志》萊蕪縣 7 194.2 1986年《萊蕪市志資料》第八輯新泰縣 5 124.4 1987年《交通簡志》肥城縣不詳不詳 不詳平陰縣 3 30 民國二十四年續(xù)修《平陰縣志》寧陽縣 2 38.5 《寧陽縣鄉(xiāng)土志》卷一
另據統(tǒng)計,這一期間泰安地區(qū)共修筑、整修石板漫水橋13座,總長683.3米。[1]
南京政府時期,泰安地區(qū)公路施工完全是征調民工進行的。民國十七年(1928)鐵道部成立后,公布《修筑國道征用民工通則》,規(guī)定國道路線經過的各縣及鄰縣,凡18-50歲的男壯工均有應征義務。民國二十四年(1935),南京政府軍事委員會頒發(fā)《冬令征工服務辦法》規(guī)定,自11月1日起至第二年3月止,為民工勞動服務冬季,筑路造林亦在征工服務范圍。
山東省根據上述規(guī)定進行征工筑路,在民國二十四年(1935)11月12日出臺《山東省冬令征工筑路治河辦法》和《山東省征工服役修筑省、縣、鎮(zhèn)道施工辦法》。泰安地區(qū)各縣依照省頒布辦法,設立了征工服役事務所,主持其事,結合本縣具體情況,制訂并實施征工辦法,施工程序、施工細則等。如在筑路服役期間,民工須自帶普通工具镢锨、挑擔,政府只供伙食,不給工資報酬,修建公路勞動強度大、時間長,平均每天勞動達10小時以上。在征工修路期間,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征工名額特別多,如在1936年修筑滋臨路,在泗水縣境內的48.5公里路程,要求20天完成,每天征工多達1.5萬人。[5]
泰安地區(qū)在這一時期建成的公路,在修成之后融入了新的管理理念,開始初具現代交通管理意識,公路的維修養(yǎng)護工作成為了道路交通領域的日常工作。為加強公路的養(yǎng)護,作出了詳細的規(guī)定。
民國十八年(1929)10月,山東省建設廳對各汽車路局發(fā)出《植樹通則》,要求公路養(yǎng)護工除隨時修補損害的路基外,還栽種樹木,并對汽車路兩旁植樹的行數、株距,樹苗的管理等各方面作出詳細說明:“汽車路兩邊各植樹1行,株距3米,逐年剪剔,直至長成,最大間隔不得超過8米。”[3]其后山東省建設廳在向各縣頒發(fā)的《栽植行道樹暫行辦法》中,作了更為詳盡的規(guī)章,如省道、縣道兩側,除河川山嶺不能植樹外,均各植樹1行,株距以3.33~5米為準。樹苗以直徑3.3厘米、高度2.2~3.3米為合格。凡栽植、保護、澆培、公地、民地分別由各該縣政府和田主負責。
針對公路道樹木常被盜伐的情況,民國二十三年(1934),山東省政府又頒發(fā)《護行道樹木暫行辦法》,責成各縣政府負責保護,每月將各路樹木情況分別報省政府及建設廳。對工作失職的人員規(guī)定了詳細的處罰,對縣長也制定明確的獎懲辦法:“本年所植行道樹,年終成活率6成及格,7成以上記功1次,9成以上記大功1次,并發(fā)給獎章,不滿6成者申斥,不滿4成者記過1次,不滿3成者記大過1次,不及1成者撤職?!保?]
民國十九年(1930)山東省建設廳公布《各縣養(yǎng)護道路辦法》規(guī)定:其地段內被水沖毀的路基,由田主隨時修補,從事農業(yè)操作時,不得侵及路基。為更好地養(yǎng)護道路,山東各縣建設局雇用養(yǎng)護工,并于同年制訂《各縣建設局管理路工辦法》對養(yǎng)護工的職責、管理作出規(guī)定:路工須時刻查勘各該轄區(qū)道路,如有損壞,即催田主立即修理。在路線經過公共地點無田主可尋時,路工自行修補養(yǎng)護。對路工的指揮管理,先由各區(qū)建設助理員負責,并由縣建設局指派人員隨時檢查。接著民國二十年(1931)公布《山東省建設廳直轄各汽車路局管理養(yǎng)路工人暫行辦法》,改由各區(qū)路局責成附近各站負責,并由押車員、稽查員隨時檢查。
泰安地區(qū)的道路養(yǎng)護執(zhí)行當時省建設廳的規(guī)定,沿線田主負責隨時修補外,在路線經過公共地點,無田主可尋時,由雇用的養(yǎng)護工自行修補。
1934年山東省汽車路管理局在濟(南)東(平)路和濟(南)菏(澤)路設置公路道班11處,對養(yǎng)護工的職責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人數少者5公里1人,多者1.6公里1人,工人月資8~9元(時幣)。同時規(guī)定,養(yǎng)護工必須是20~35歲的青壯勞力。養(yǎng)路成績突出者,給予記功或加資獎勵,如有不負責任,不守路規(guī),不聽指揮者,輕則記過扣工資,重則開除。[5]
本時期內建成的縣鄉(xiāng)鎮(zhèn)道和跨區(qū)、縣鎮(zhèn)道公路里程有了很大突破,基本構建起了泰安地區(qū)縣、鄉(xiāng)道路交通網絡。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果,是因為這些公路,多未經正式測量,大都偱舊有官道和驛道平填修整,增高加寬而成,工程簡易,道路質量較之以前官道驛道沒有多大改觀,大多道路仍系土路,路基彎曲狹窄,穿村越鎮(zhèn),尤其是縣內連接村鎮(zhèn)之公路,路況更為惡劣。據全國經濟委員會公路處在《公路》上發(fā)表的民國二十五年(1936)12月全國公路路線統(tǒng)計:“山東省公路有路面52公里,但實際上沒有一條晴雨通車公路,沒有一條符合全國經濟委員會擬定的《公路工程準則》中的標準。”[3]而泰安境內多為山區(qū)、丘陵區(qū),公路更少,交通艱難。盡管如此,這次修路高潮配合津浦鐵路運力的不斷加強,對于改善泰安的道路交通以及建構交通網絡,推動泰安地方經濟的發(fā)展有著重大意義。
山東泰安在民國以前以農業(yè)生產為主,是一個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qū),隨著鐵路、公路的不斷修建,促進了泰安地方工商業(yè)經濟的發(fā)展。
首先,促進了泰安地方近代工礦企業(yè)的發(fā)展。
煤炭等廠礦企業(yè)對道路交通要求較高,泰安、新泰一帶煤炭儲量豐富,但舊有交通狀況制約了其發(fā)展。從1910年津浦鐵路開通之后,在寧陽縣華豐成立了泰安地區(qū)第一家煤炭公司——華豐煤礦公司,到1917年泰安縣華寶煤炭有限公司成立,其間,萊蕪縣境內有振興、天成、豐裕、華東、昌利等20余家煤礦公司。而隨著道路交通狀況的改善,從1927到1937年抗戰(zhàn)前夕,泰安地區(qū)的煤礦公司猛增至250余家。[6]
除此之外,紡織、面粉等對交通依賴性較強的工業(yè)也得到迅速發(fā)展。津浦鐵路修建前,泰安地方紡織業(yè)主要依靠手工,以家庭為單位紡織粗布,面粉加工依然靠人力、畜力。津浦鐵路修建后,開始使用機械織布機,到1929年,隨著交通的不斷改善,泰安縣城內有鐵木織機26臺、木織機7臺、織襪機18臺、毛巾機1臺,共52臺,[7]面粉廠1家有鋼磨6臺。[2]棉布和小麥的生產、加工與道路交通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交通建設發(fā)展高潮之際,也是工業(yè)發(fā)展最快之時。
其次,加強了物資交流,推進了泰安地方工商業(yè)的發(fā)展。
民國前泰安地方的商業(yè)活動以城鄉(xiāng)店鋪、集市、山會、廟會為主要經營場所,經營范圍限于農、土特產品,飲食服飾和生產、生活用品等少量的行業(yè)。貨物運輸則主要沿襲肩挑、畜馱、小車推、大車拉等傳統(tǒng)運輸方式,多以個體或自行組織的小群體(即“腳行”)進行活動,偶爾有手推車和馬車從事縣際、省際運輸,近達濟南、東昌(今聊城)、濟寧、徐州、臨沂、博山等地,遠至北京、南京、上海、青島、山西、陜西,因運輸方式原始,故不成規(guī)模。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外地商賈云集境內,各種商品大量流入。至1933年,商業(yè)行業(yè)數量、經營場所巨增,有百貨、雜貨、棉布、茶葉、五金、文具、鹽業(yè)、舊貨、煙酒、肉食、陶瓷、糧食、中藥、木材、醬菜、釀酒、榨油等19個行業(yè),貨源主要來自濟南和青島,商家、店鋪多達1873個,這種繁盛的景象一直持續(xù)到抗戰(zhàn)爆發(fā)。
隨著外地各種物品的流入,泰安地方的物品也成規(guī)模的流出。小麥、花生、大麻、油料、生姜等是泰安地方傳統(tǒng)的輸出物品。津浦鐵路通車后,泰安、萊蕪、肥城等地的商家店鋪將在本地收購的花生、大麻、油料、生姜等物品,雇用人工,用肩挑和小推車運到車站,辦理托運,再將到站的大豆、高粱、日用百貨運回當地銷售,由于運輸方式原始,貨物運輸量受到明顯制約。但隨著交通狀況的不斷改善,物品交流量不斷加大。1933年泰山香火大會上,糧油交易額有了大幅提高,輸出小麥2800噸、花生米625噸、花生油2500噸。1934年泰安、新泰、萊蕪、寧陽、肥城、長清等縣輸出小麥1500余萬公斤,花生米225萬公斤。[2]大多由私營商行和糧行收購,運往徐州、濟南、青島、天津等地出口,遠銷法國、荷蘭、德國、意大利、英國、美國等國。
從1931年后,每年大麻上市前就有東北、天津、濟南等地的資本金商號到肥城縣的邊院、泰安縣的汶陽一帶設點收購,利用便利的公路運輸,將收購的大麻運到大汶口車站,裝火車發(fā)運各口岸出口。在1932~1933年間,泰安縣收購大麻302.5萬公斤[6],運往濟南麻行加工后出口國外。如此大規(guī)模的商品流通所產生的交通運輸任務已非傳統(tǒng)交通方式所能勝任。生產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生產發(fā)展的要求一起推動著交通的變革,而交通道路的變革又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再次,隨著物資的流通,加強了人員的流動。
伴隨著公路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1930年泰安地區(qū)境內出現了汽車客運。由山東省長途汽車總站在東平縣城侯汗臣宅(今州城糧所地址)設客運業(yè)務。該站配站長、售票員、服務員各1人,開辟了東平至濟南、至泰安、至濟寧3條客運路線,各線間日往返1次,共有5個站點,年客運量5萬人次,到1935年客運汽車計有8輛[6],1938年日軍侵占后停運。這些旅客大多是商人,商人的流動促進了物流的發(fā)展。由于泰安公路建設道路網的初步形成,泰安與外省的聯系大為加強,不僅貨物流通量較前有了巨大增加,而且促進了人口流動,外地商旅紛紛來泰經商。
據《泰安地區(qū)志》載,到1937年泰安城內有棉布店210家,主要經營棉布和綢緞,兼營零星其他商品。較大字號的有濟盛永、義和、源慶隆、慶成泰、濟祥、福盛永、同裕、恒昌等9家,店主多半是章丘人。除此之外,歷城、山西、河北等地商人也來泰設店經商。
總之,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的十年,是泰安公路建設和汽車運輸業(yè)取得較好成就的階段,形成了較為便利的交通網絡。隨著公路修建里程不斷增加和汽車的引入,對近代泰安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盡管當時車輛較少,營運狀況不佳,加之和平環(huán)境缺失,使得這種作用難以充分發(fā)揮,但在泰安社會的近代化進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1]山東省泰安市交通局史志辦公室.泰安市交通簡志公路篇(初稿)[Z].內部資料,1987.
[2]泰安市泰山區(qū)、郊區(qū)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泰安市志[M].濟南:齊魯書社,1996.
[3]山東省交通史志編審委員會.山東公路史(第1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4]山東省泰安市公路史編纂委員會.泰安公路史(史前-1990)[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3.
[5]泰安市交通局史志辦.泰安市交通志(初稿)[Z].內部資料,1989.
[6]山東省泰安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泰安地區(qū)志[M].濟南:齊魯書社,1997.
[7]于慶明.泰安五千年大事記[M].濟南: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