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亮,顧 棽
(1.吉林大學 a.商學院;b.經濟學院 長春 130012)
交易費用、科斯定理與產權改革
王廣亮1a,顧 棽1b
(1.吉林大學 a.商學院;b.經濟學院 長春 130012)
科斯定理的多種解讀都表明交易費用概念表面上具有合作的形式,但缺少分配的屬性。從而導致在使用交易費用概念分析產權改革具有了片面性和內在矛盾沖突:如果交易成本太高,包括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集體行動的搭便車問題等,則新的更有效的制度創(chuàng)新難以出現。如果交易成本太低,則承諾的不可置信會激勵更多的利益集團將生產性資源投入到重新變革分配性制度的活動中,從而減少社會生產,降低經濟效率。所以,國有企業(yè)的產權改革既要解決利益沖突,也要避免國家機會主義。
交易費用悖論,國企改革,科斯定理
科斯提出的交易費用[1]概念為企業(yè)組織內部結構的解析提供了恰當而且有力的分析工具,但同時導致的后果是在當前的經濟學研究中交易費用概念的濫用。本文試圖梳理交易費用概念本身所蘊含的沖突和矛盾,即交易費用悖論,并以此來研究我國的國有企業(yè)改革。這將從理論上厘清交易費用在新政治經濟學中的地位,并且能為我國的國有企業(yè)改革提供一個新的分析視角。
在如今的經濟學理論研究中,試圖界定交易費用的內涵是非常困難的,這與交易費用提出的經濟學研究背景有關。傳統(tǒng)的主流經濟學認為市場經濟最偉大的功能在于眾多經濟主體相互之間的交易機制,供給和需求在市場競爭的環(huán)境下自然而然的達成了,并且交易的結果是有利于經濟主體雙方的,或者至少沒有人得到損失。對于市場交易功能的認識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交易是非常順利的,既不需要第三方對交易雙方的約束,也不會有任何的外力導致這種互相需求的交易不能達成。因此,凡是會影響傳統(tǒng)的主流經濟學中的交易能夠瞬時無阻礙完成的因素都可以被看作是交易費用的來源。比如交易雙方的不信任、交易產品的不對稱信息、跨期交易的信用問題等都帶來了交易費用。既然如此,如何降低交易費用從而使得交易能夠順利的完成,或者如何安排交易的規(guī)則從而使得交易的結果是有效的成為新的經濟學研究領域。
交易費用概念對經濟學研究的貢獻遠不止此,其更深遠的影響在于把經濟學中最基本的交易行為本身提到了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地位。交易費用讓經濟學者看到了經濟行為的本身,即追求經濟利益的主體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其他經濟主體合作。交易與合作在交易費用的框架下是一致的,交易即是合作,合作即是交易。交易的目的是雙方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而進行的某種商品所有權轉讓的合作,合作是在追求共同利益的表面下實現自己的利益。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交易費用概念至少從表面上來看是經濟主體之間的某種利益合作??上У氖?交易費用的后續(xù)研究走向了另外的一條路,利益分配重新被淡忘。至少在科斯定理的闡釋中看不見利益的分配。
科斯定理[2]認為,在沒有交易費用的狀態(tài)下,無論初始產權如何界定,產權交易的結果將會保證帕累托效率的實現。從科斯定理誕生時刻起,對定理的理解和爭論就沒有停止,其中至少有三種理解方式。第一,如果有交易費用的狀態(tài)下,產權初始界定的不同會導致可能不能實現帕累托效率,這是科斯定理的逆否命題。因此,為了提高效率,產權的界定需要考慮事后的經濟效率。Grossman and Hart和Hart and Moore的垂直一體化理論(GHM理論)[3-4]即是這一命題的拓展。第二,科斯定理描述的狀態(tài)是一種理想化的情況,現實的經濟活動中一定是存在交易費用的,所以為了保證交易結果的帕累托有效,產權的界定應該考慮不同的交易成本。Cheung[5]對企業(yè)契約本質的討論就是以此為基礎,即市場機制和企業(yè)機制的選擇應該以不同的產權界定帶來的交易成本來衡量。第三,既然在沒有交易費用的情況下,產權界定不會影響效率,所以,在交易費用存在的情況下,為了交易結果的帕累托效率,需要明確界定產權(1),或者說產權的明晰界定有利于交易費用的降低。楊小凱的新興古典經濟學[6]支持了這一說法,即產權界定的清晰程度也應該以交易費用為指標進行權衡。實際上,我國的國有資產改革一直奉行這一理論,甚至將產權明晰作為我國國有企業(yè)公司治理的目標。
可是科斯定理的闡述和證明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即產權界定的本身除了對效率的影響之外,更影響了不同交易方的收益。仍然以科斯定理所使用的工廠排放廢氣污染周圍5戶居民晾曬衣服的經典案例[7]來說明。如果法律規(guī)定工廠有排放廢氣的權利。因為不存在交易費用,5戶居民會達成協議為工廠煙囪上安裝除塵器。設除塵器的費用為150元,并且每戶居民的討價還價能力相同,則每戶承擔的成本是30元,工廠不需要承擔任何的成本。如果法律規(guī)定居民有不被污染的權利。在不存在交易費用的情況下,工廠會自行安裝除塵器。除塵器的費用150元完全由工廠承擔,居民不需要承擔費用。顯然,法律規(guī)定的不同或者說產權的不同界定給經濟主體帶來了不同的收益。如果考慮存在交易費用結果也是顯然的。無論最終解決廢氣污染的方案如何選擇,只要政府規(guī)定了居民有不被污染的權利,居民就不需要承擔廢氣的污染,也不需要承擔處理廢氣的成本。如果政府規(guī)定了工廠有排放廢氣的權利,則工廠不需要承擔處理廢氣的成本。至于最終的方案如何選擇,結果是否有效,要依賴于交易費用的考慮、不同方案下交易費用的比較以及不同解決方案帶來的收益的比較。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無論是居民還是工廠,與其比較不同的解決方案帶來的社會效率,還不如去游說議會議員將產權界定偏向于自己。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可以在某種機制(市場經濟的、政治的)下達到一致,但在制度缺失或者制度形成的過程中卻是有分歧的。
交易費用概念的模糊性還在于交易費用概念本身是靜態(tài)的,但是交易費用的濫用導致交易費用也具有了時空上的維度。實際上,交易費用如果從靜態(tài)的角度看就失去了研究交易本身的意義了,這就如同主流經濟學中把交易看作是瞬時完成是一樣的,只是在瞬時完成交易的過程中出現了自然而然的損失而已,交易仍然能夠實現帕累托最優(yōu)的結果。只有從時空變化的維度重新看待交易費用的內涵,才能真正挖掘出交易費用所帶來的本質上的經濟學研究范式的改變??扑苟ɡ淼牡诙N理解即是從這一角度來分析的,產權界定應該以交易費用的大小為指針。不同的制度框架下交易成本是不同的,理想的狀態(tài)下,應該是比較不同的交易成本從而確定采用何種制度。
根據不同學者所關注的交易費用的內涵的不同,科斯以來的企業(yè)契約理論可以根據交易費用的時空性分為三類(2):事前交易費用理論、事后交易費用理論及事前事后交易費用理論。事前交易費用是指企業(yè)組織形成之前的交易費用,如信息成本、談判成本、擬定契約的成本等。事后交易費用是指企業(yè)組織內部的和激勵、交易相關聯的所有成本,如界定和控制產權的成本、監(jiān)督和管理成本以及制度結構的變遷成本等。
A lchian and Dem setz的團隊生產理論[9]認為,企業(yè)制度較之于市場機制更經濟必須要解決團隊生產中的監(jiān)督問題,即事后交易成本。他們認為,團隊生產的效率取決于向成員支付的報酬在多大程度上與成員的生產率相一致,另一方面,為了減少或避免團隊成員因個人貢獻不易精確分解和觀測所導致的偷懶問題,就必須讓部分成員專事監(jiān)督其它成員之職。監(jiān)督者又需要能夠占有剩余權益,即剩余索取權,否則他也缺乏監(jiān)督的積極性。
事前交易費用理論是由William son和Klein等作出的,包括 GHM理論。這一派理論認為如果交易雙方的當事人必須進行專用化投資時,機會主義行為和無效率行為會損害買賣雙方的契約關系。GHM認為當交易合約不完全時,資產的所有權結構就會對效率有影響。擁有剩余控制權的一方增強了在事后分享利潤的談判能力,因而會激勵他增加專用化投資,但另一方的投資激勵會降低。成本和收益的對比結果是達到最有效率的產權分配。
張五常既考慮了事前交易成本也考慮了事后交易成本,他認為所謂外部性問題就是界定產權的交易費用和事后交易費用之間的兩難沖突。楊小凱和黃有光 Yang&NG9]引入了社會分工,把張五常的思想進一步形式化。他們認為企業(yè)的出現是以因為分工帶來的收益大于交易費用的增加。在企業(yè)出現之后,所有權結構就變得重要了,不同的結構會導致不同的交易效率,應該在保持潛在交易者的費用(用來保證事后的監(jiān)督)和當前談判交易費用之間取得均衡。
相對于事前交易費用和事后交易費用,可以把簽訂契約過程中發(fā)生的交易費用稱為事中交易費用。從靜態(tài)角度看,事中交易費用對交易雙方主體來說是成本,簽約或者交易的目的是提高效率,降低費用。從動態(tài)的角度看,新制度的出現帶來的交易成本是簽約之后才可能發(fā)生的,制度變遷本身面臨著交易費用。如果制度是穩(wěn)定的,則不會出現事中交易費用,只有在改革的過程中才存在。在契約簽訂的動態(tài)過程中,事中交易費用是交易(或者是合作)雙方對契約本身的不滿或者反對,當然這種反對可能來源于第三方。原因在于舊制度下高昂的交易費用同時可能是某些經濟主體的收入。比如,外生的運輸、討價還價等費用是運輸公司和通訊公司的收入;內生的偷懶、投機行為等是占有信息優(yōu)勢的經濟主體的租金收入;經濟主體之間的交易糾紛是律師收入的來源;市場經濟中競爭的不完全和信息的不對稱帶來了企業(yè)家的收入。如果制度變遷使得某些經濟主體變得不再有市場(3),則雖然這種變遷提高了全社會的經濟效率,但是降低交易費用的組織結構變革必然面臨著現有制度下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單純的使用效率和交易費用的概念既不必須也能夠解釋制度的變遷10]。另外,只考慮交易費用的比較來提高效率的研究邏輯忽略了不同契約下經濟收入的不同。楊小凱其實對這一點是非常認同的,因此他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先要研究不同的分工類型(不同的角點解)的比較,然后再研究在該分工制度下的價格、效率等變量。因此,如果要比較不同經濟制度的效率,或者要研究一種經濟制度向另一種經濟制度的演變,需要考慮新制度相比舊制度對收入的影響,舊制度帶來的事前交易費用,新制度帶來的事后交易費用,還有舊制度向新制度轉變過程中面臨的事中交易費用(4)。
結合上文中所提到的交易費用分配性的缺失和交易費用的時空維度,交易費用邏輯面臨著兩個問題。第一,在使用交易費用作為界定產權的標準的推理過程中,與其比較交易費用和結果的效率,倒不如直接爭取有利于自己的產權界定本身。正如囚徒困境問題中的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沖突,與其在給定的規(guī)則下選定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案,莫不如直接修改游戲規(guī)則要來的有利。第二,在產權變革和新制度變遷的過程中,單純的比較不同制度下交易費用的大小來確定制度的效率忽略了經濟主體收益變化所帶了的事中交易費用。
圖1 交易費用與經濟效率關系
因此,將交易費用應用于產權改革的分析面臨著這樣一個困境:如果事中交易成本太高,包括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法律和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條款(5)等,則國有經濟和民營企業(yè)的界限很難變動。從而國有經濟的規(guī)模和民營經濟的規(guī)模只與本身的增長率有關,不存在優(yōu)化的可能性。政府的產業(yè)政策比如結構優(yōu)化和產業(yè)結構升級等也難以通過產權改革實現。在面臨企業(yè)破產時,也難以通過私有化或者政府接管的方式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如果事中交易成本太低,產權改革非常容易實現,則會陷入國家機會主義。政府可以毫無阻礙地把民營企業(yè)國有化,國有企業(yè)也可以通過產權改革實現財富在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分配。在這種產權改革過程中,財富迅速得到轉移,這必將誘致政府不斷的進行產權改革來保證利益集團的租金實現。政府的承諾的不可置信[12-13會激勵更多的利益集團將生產性資源投入到重新變革分配性制度的活動中,從而減少社會生產,降低經濟效率。經濟效率和產權改革交易費用的關系如圖1。交易費用如果足夠高,則經濟效率維持在當前的狀態(tài)。如果產權改革的交易費用降低,將會提高經濟效率,在 C*處,經濟效率達到最高點,即最佳的交易費用狀態(tài)。隨著交易費用的降低,社會財富會不斷投向產權改革,以追求利益重新分配。如果交易費用足夠低的話,經濟效率將會迅速惡化,陷入國家機會主義。社會財富只是在不同階層和利益集團之間互相轉移,總財富不僅不會增加,反而會減少。
其實之所以我們國家的國有企業(yè)改革會以明晰產權為首要目標,其中不僅僅是存在對科斯定理的爭論,更重要的是對產權概念上的誤解。在廢氣排放的案例中,所謂產權指的是廢氣排放權利和居民不被污染的權利。這其中并不存在某種物品的所有權問題,而是人與人之間就某些尚未達成協議的“公共領域”達成某種合約從而對相關當事人的行為進行約束。除此之外,產權的定義還有很多種,最常用的定義或者最被普遍接受的定義就是產權是一種經濟所有制關系的法律表現形式。產權根據交易的不同環(huán)節(jié)來界定,大致可以分為所有權、占有權、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這些權利是可以分別歸不同的人享有。以法律形式鞏固的產權制度為規(guī)范的市場經濟交易提供了平臺,約束了人的經濟行為。在我國對產權明晰的追求更多的是將產權和所有權等同,所謂的產權明晰就是界定國有資本的所有者的問題。如果認為國有資本的所有者是缺位的話,則產權的交易就是指產權的私有化。從概念上產權明晰和產權私有化出現了模糊的交叉甚至等同。產權私有化的理論基礎是產權的非中性,即具體的產權結構將會以具體的可預測的方式影響資源的配置,產權的變化也會對資源的配置產生可預測的影響。而產權明晰的理論則是科斯定理。這兩者的理論基礎完全不同。
我國國有企業(yè)改革理論曾經有過兩次大的爭論。第一次爭論的是產權改革論和市場優(yōu)先論。產權改革的理論基礎是產權非中性,通常認為企業(yè)主對利潤的追逐激發(fā)了有效的經營,而國有企業(yè)的效率只是政治決策者追逐的眾多目標之一。市場優(yōu)先論認為在一個市場當中,真正造成企業(yè)經理兢兢業(yè)業(yè)管理的最主要的原因,不是產權,而是市場競爭。產權最主要的作用無非是在激勵,但激勵的因素并不止產權,競爭可以說在更大程度上制約激勵。第二次爭論仍然是要不要進行產權改革,產權改革面臨著國有資產流失和不公平競爭的指責。
實際上問題的關鍵在于,是否存在公有制度框架下的經理人約束和激勵機制。產權改革派認為只要不是明確的所有者就不會去想辦法約束經理人,如果要改革國有企業(yè),首先要改革的就是委托人,可以是全民持股,也可以是經理人持股,唯獨不能是政府本身。反對派則認為政府和經理人之間應該可以建立一種機制,這種機制能夠有效的約束和激勵經理人努力的經營國有企業(yè)??梢赃x擇的機制有歐美國家的市場化治理機制,德日國家的銀行治理機制,還有郎咸平提出信托責任制度。他更提出了保姆理論(6)來反對冰棍理論和MBO等產權改革方式,但是把經理人看做是國有資產的保姆的假設本身就是有問題的,說是保姆不如說是管家,相比保姆,管家的實際權力更大,甚至有時候主人并無法約束管家。歷史上,國家的保姆如丞相殺掉皇帝自己當國家主人的例子比比皆是。現在告訴大家說,丞相篡奪了皇位,我們要譴責他,這是廢話。譴責之后,還是要承認原來的丞相現在變成了皇帝。如果沒有實實在在的辦法來約束保姆的話,只從道義上說,保姆不應該拿走主人的財產,是沒什么用的,只有如何控制保姆才是重要的。顯然試圖把股東意識轉變?yōu)閷浝砣说膽土P并不容易。
實際上,只要改革過程不透明,國家財富就會被按照不公平的方法,被私人攫取。對國有企業(yè)的產權改革來說,產權的不明晰意味著在國有資產的監(jiān)督管理和經營過程中存在“公共領域”。所謂的產權改革首先是一種界定產權的行為,而產權界定對效率的影響無論如何必然從結果上影響了所有人的財富分配。所以國有企業(yè)的改革本質上就是國有財富在全社會的一次重新分配和產權的重新界定的過程。至于最終國有資產產權交易結果是否有效率,依賴于產權交易過程中的交易費用,依賴于產權交易不同結果的收益,當然也依賴于產權交易方式的選擇和產權結構變化本身對資源配置的影響。試圖通過產權改革提高企業(yè)效率的機制需要邏輯上的證明。
如果要避免陷入交易費用悖論的困境,就需要對國有企業(yè)的產權改革進行法制化。一方面,法制化是在考慮了各方面的利益基礎上談判和妥協出來的。比如工人,如果工會的力量足夠強大,那么企業(yè)在改革的過程中就不能不考慮到工人,這是我國國有企業(yè)產權改革過程中為什么工人的安置費成為改革最大關鍵問題的原因。另一方面,法制化也緩和了國有企業(yè)改革中的利益沖突。正是因為政府的權力在經濟領域逐漸退出,在這個權力真空中,各階層、各利益團體就會各顯神通。在我們國家,只有官僚集團和新資本貴族最突出,其他集團的力量都顯得薄弱,所以必然出現權力和利益結合的權貴階層,利用手中的權力攫取國家財富。法制化保證了國有企業(yè)產權改革中財富和權利分配的公平性。
注釋:
(1)第二種理解和第三種理解在觀念上并沒有太大的差異,只是強調的重點不同。前者強調產權界定對交易費用的影響,后者強調產權的界定。
(2)通常可以把交易費用分為內生交易費用和外生交易費用,并且認為兩者是可以互相替代的。本文明確的根據時空性來區(qū)分交易費用,這從制度變遷的角度有利于分析交易費用對制度變遷可能產生的作用。
(3)《21世紀經濟報道》2011年4月21日版報道:農業(yè)部的數字顯示,2011年3月26日卷心菜批發(fā)價為每公斤1.02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8.4%。但是零售價格卻依然堅挺。一方面是通貨膨脹壓力,另一方面是蔬菜價格暴跌。兩頭都維系民生,發(fā)改委擬調整流通環(huán)節(jié)。農超對接等方式顯然壓制了流通環(huán)節(jié),降低了 GDP,增加了失業(yè)率。
(4)雖然本文提出了制度變革要考慮的因素,但筆者還是相信奧地利學派的自發(fā)秩序的觀點:沒有任何人,包括天才,可能完全了解當前運行的制度,它是千萬人交互作用而自發(fā)形成的,包含了人類所不了解的奇妙機制。這種群體智慧是個體智慧所不可能理解的。
(5)根據《關于規(guī)范國有企業(yè)改制工作的意見》中央企業(yè)及其重要的子企業(yè)改制方案要報國資委批準,其他子企業(yè)改制要經集團總部批準。這種報批的方式必然增加了產權改革的難度和成本。
(6)郎咸平認為在目前的產權制度改革中,許多國企經理人一心想把企業(yè)變成自己的。這就像是我的家原來又臟又亂又差,來了幾個保姆,幫我把家收拾干凈了,結果保姆就說這個家就成為他的了一樣。
[1]Coase,R.,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Vol.4,No.16.
[2]斯蒂格勒:《價格理論》,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
[3]Grossman,S.J.and Hart,O.D.,1986:The Costs and Benefitsof Ow nership:A Theo 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4,No.4.
[4]Hart,O.D.and John Moore,1990:Property Rights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8,No.6.
[5]Cheung,S.N.S.,1969:Transaction Costs,Risk Aversion and the Choice of Contractual A rrangement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12,Issue 1.
[6]楊小凱、黃有光:《專業(yè)化與經濟組織》,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7]高鴻業(yè):《私有制、科斯定理和產權明晰化》,載《當代思潮》1994年第5期。
[8]A lchian,A.and Dem setz,H.,1972:Production,Info 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 rganiz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2,No.5.
[9]Yang,Xiaokai,and Ng,Yew kwang,1995:Theory of Firm and Structure of Residual Rights,Journal of Economics Behaviour and Organization,Vol.26,No.1.
[10]Palermo,G.,2000:Economic Power and the Firm i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wo Conflicting Problems,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Vol.34,No.3.
[11]薩克斯、胡永泰、楊小凱:《經濟改革和憲政轉軌》,載《經濟學(季刊)》第2卷第4期,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年版。
[12]Greif,Avner and David D.Laitin,2004:A Theo ry of Endogenous Institutional Change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98,No.4.
[13]Qian,Yingyi.,1994:A Theory of Shortage in Socialist Economies Based on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4,No.1.
The Transaction Costs Paradox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WANG Guang-liang1a,GU Chen1b
(1.Ji Lin University,a.College of Business;b.College of Economics,Changchun 130012,China)
This paper compares various opinions on transaction costs and Coase Theo rem.It indicates that the concep t of TC has a form of cooperation,but in the lack of app lication of distribution.With time dimension,the paradox of TC appears in the analysison p roperty right reform.If transaction costs,including opposition of interest group and the free-rider p roblemsof collective action,are too high,themore effectiv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s difficult to be brought out.If transaction costs are too low,the incredible commitment inspires interest groups to put p roductive resources to change distributional institution,which w ill reduce economic efficiency.
paradox of transaction cost;SOE Refo rm;coase theo rem
F27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
1672-0539(2011)05-032-05
2010-05-06
本文得到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我國國有壟斷企業(yè)高管薪酬制度綜合管理及效果分析”(10CJL 045)的資助
王廣亮(1976-),男,河南焦作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企業(yè)理論;顧棽(1977-),男,吉林長春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國有企業(yè)改革。
許瑤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