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瑩, 焦鋒
國內外關于人格形成的觀點主要認為是遺傳與環(huán)境兩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1,2]。本研究擬通過了解家庭因素中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已滿16周歲不滿25周歲觸犯了刑法而應受到刑事處罰的犯罪青少年其人格特征形成的影響[3],以期為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預提供科學依據(jù)。
1.1 調查對象
采用分層抽樣方法,在昆明安寧市未成年人管教所符合16~25歲的犯罪青少年中,按不同的犯罪類型分層,再從每一層隨機抽樣,共抽取276名作為研究對象。剔除不完整答卷,回收有效答卷275份,有效率為99.64%。
1.2 調查工具
1.2.1 基本情況問卷 自行編制基本情況問卷,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年齡、性別、民族、文化程度、撫養(yǎng)人等。
1.2.2 艾森克人格問卷 艾森克人格問卷(EPQ)是由英國倫敦大學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編制的有關人格維度的研究問卷。本研究采用龔耀先[4]修訂版人格成人(16歲以上)問卷,包括88個項目,測驗結果包括精神質(P)、內外向(E)、神經(jīng)質(N)、掩飾性(L)4個分量表,評分越高表示神經(jīng)質、外向、情緒不穩(wěn)定、掩飾程度越高等。
1.2.3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EMBU)由瑞典Perris等人編制,我國學者岳冬梅等[5]修訂改編而成。EMBU量表包括父親和母親兩個分量表,共66個條目。父親教養(yǎng)方式由58個條目組成,包括情感溫暖與理解(FF1)、懲罰與嚴厲(FF2)、過度干涉(FF3)、偏愛被試(FF4)、拒絕與否認(FF5)、過度保護(FF6)6個因子;母親教養(yǎng)方式由57個條目組成,包括情感溫暖與理解(MF1)、過干涉過保護(MF2)、拒絕與否認(MF3)、懲罰與嚴厲(MF4)、偏愛被試(MF5)5個因子。
1.3 調查方法
采用基本情況問卷、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EMBU),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以不記名方式集體測試,在答題前用統(tǒng)一指導語。在未管所工作人員組織下進行,要求被調查對象獨立完成。
1.4 統(tǒng)計方法
運用Epidata 3.0建立數(shù)據(jù)庫。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 15.0統(tǒng)計軟件包,比較犯罪青少年與全國常模的人格特征采用單樣本t檢驗;探究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關系,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
2.1 基本情況
275名調查對象中,男性224人,女性51人,平均年齡(18.89±1.80)歲,文化程度主要為中學/中專(占80.4%)。63.6%來自農村,由雙親撫養(yǎng)的占78.9%,由單親撫養(yǎng)的占14.9%,由其他監(jiān)護人撫養(yǎng)的占6.2%。
2.2 犯罪青少年與全國常模EPQ各維度得分比較
為了解犯罪青少年人格的基本特征,將其測驗結果與全國常模作比較。結果顯示,在被測量的4個人格維度上,犯罪青少年在4個維度上的測驗結果與全國常模都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外傾性、神經(jīng)質和精神質維度的得分顯著高于常模,而掩飾性的得分顯著低于常模。見表1。
表1 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與全國常模的比較
2.3 犯罪青少年的EMBU與EPQ的相關分析
將EMBU的11個因子與EPQ的4個量表分別進行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神經(jīng)質和掩飾性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上有10個因子顯著相關,即神經(jīng)質與父母懲罰嚴厲(FSS2、MSS4)、過干涉過保護(FSS3、FSS6、MSS2)、拒絕否認(FSS5、MSS3)呈正相關;掩飾性與父母懲罰嚴厲(FSS2、MSS4)和母親拒絕否認(MSS3)呈負相關。見表2。
表2 犯罪青少年EMBU各因子與EPQ各維度得分的相關性
3.1 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存在偏差
本研究與常模相比,犯罪青少年的4個人格維度中外傾性、神經(jīng)質和精神質得分高于常模,而掩飾性得分低于常模。說明犯罪青少年的基本人格特征是:高外傾性、高神經(jīng)質、高精神質、低掩飾性。表現(xiàn)為:人格外向,渴望刺激和冒險;情緒不穩(wěn)定,遇到刺激,易有強烈的情緒反應,甚至可能出現(xiàn)不理智行為;不關心人,缺乏同情心,對人抱有敵意,與他人不能友好相處,固執(zhí)、倔強,喜歡尋釁,具有攻擊性且不顧危險等。其中以神經(jīng)質特征最為明顯。這與許多犯罪人格特征的研究報告相一致[6,7]。
3.2 犯罪青少年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不當
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溫馨、體貼的家庭環(huán)境和良好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有利于子女成熟、獨立、友好、自控和自主等人格的發(fā)展。國內劉金同、錢銘怡等[8,9]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的人格發(fā)展和心理健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不當?shù)慕甜B(yǎng)方式易使子女形成情緒不穩(wěn)、殘暴、缺乏同情心和反社會傾向等個性特征。國內也有研究證實,父母的不良養(yǎng)育方式是犯罪青年人格障礙形成的危險因素[10,11]。
3.3 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
在本研究中,犯罪青少年神經(jīng)質與父母懲罰嚴厲、過干涉過保護、拒絕和否認有正相關關系,可認為,父母較多地對青少年進行否定和拒絕、過度地干涉和保護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青少年人格中情緒穩(wěn)定性特質,導致孩子出現(xiàn)情緒不穩(wěn)定、冷漠、倔強、逆反等心理傾向。這與國外研究結果一致。國外研究證明,母親拒絕否認的養(yǎng)育態(tài)度,使子女性格特點上反映出與神經(jīng)質的正相關,可能因為子女長期得不到肯定、贊同和接納,容易形成自我懷疑、焦慮、退縮、憂慮、情緒不穩(wěn)定等特征[12,13]。國內研究表明,父母采用拒絕、否認、懲罰和嚴厲等養(yǎng)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情緒不穩(wěn)、殘暴、缺乏同情心和反社會傾向等個性特征,這些特征可能與青少年犯罪有關[8]。而父母懲罰嚴厲和母親拒絕否認與犯罪青少年人格的掩飾性呈負相關,即父母對子女采用嚴厲懲罰、拒絕否認的情況越多,犯罪青少年越不掩飾自己的想法,社會幼稚水平越低。
綜上所述,犯罪青少年存在不良的人格特征,其人格特征的形成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不當有關。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征有重要的影響,預防青少年的人格問題需要父母采取良好的教養(yǎng)方式;同時,家庭因素不能單獨對人格起作用,它與生物遺傳因素、社會文化環(huán)境、自然物理因素、學校教育因素和早期童年經(jīng)驗等共同決定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
[1]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447-452.
[2] 丁寧,邱小茹,王冬妹.遺傳與環(huán)境因素對兒童個性影響的雙生子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4,8(1):27-28.
[3] 閆格,單廣芹.關于青少年犯罪的分析[J].時代經(jīng)貿,2007,5(87):119-120.
[4] 龔耀先.修訂艾森克個性問卷(成人型)[M].長沙:湖南醫(yī)學院出版社,1983.
[5] 岳冬梅.父母養(yǎng)育方式評價量表(EMBU)[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3,(增刊):122-129.
[6] 肖琳琳,潘勇,姚家斌.違法犯罪成年男性個性特征調查[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1,9(1):50-51.
[7] 朱素凡,張秀英,狄慧,等.198例獄內罪犯EPQ調查分析[J].健康心理學雜志,1998,6(3):325-326.
[8] 劉金同,張敬懸,翟靜,等.父母養(yǎng)育方式對個性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5,3(2):96-100.
[9] 錢銘怡,夏國華.青少年人格與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6,10(2):58-59.
[10] 趙培莊,楊小麗,劉曉村.犯罪青少年個性特征及與父母養(yǎng)育方式關系[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7,23(2):180.
[11] 茆正淇,譚釗安,曾彥英.父母養(yǎng)育方式與犯罪青年人格障礙形成的關系[J].中國臨床康復,2005,9(24):98.
[12] Mash EJ,Johnston C.Parental perceptions of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parenting, self-esteem, and mothers’reported stress in younger and older hyperactive and normal children[J].J Consult Clin Psychol,1983,51(1):86-89.
[13] Barkley RA,F(xiàn)ischer M,Edelbrock CS,et al.The adolescent outcome of hyperactive children diagnosed by research criteriaⅢ:mother-child interactions,family conflicts and material psychopathology[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1991,32(1):23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