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報名了嗎?”在秋天開始的時候,北京的司局級官員們見面時又多了份談資。
據中組部透露,根據干部任命“新舉措”精神,各部委及中央直屬機構將派出60名正局級干部到地方任職鍛煉。
京官任職地方,一時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為什么由以前的掛職變成任職?這項政策出臺的背景是什么,透露出中央怎樣的用人信息,效果將會怎樣?
局級干部幾乎輪一遍
據了解,目前中央直屬機關的司局級官員在2000人左右,選派60名大約占5%,參與此次干部任職政策制定的專家透露:“這次派到地方任職干部的選拔,基本程序是組織大家報名。2010年是試點,將來任職地方的人數,每年不會少于120名?!睋?,目前整個局級干部中2/3都沒有基層工作經歷,這意味著45歲以下的局級干部幾乎都要輪一遍。
雖然上級官員到基層擔任職位并不少見,但此次與以往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任職”,這次不再是看似徒有其名的“掛職”,而成為實實在在的“任職”;二是“基層”,不斷加大干部到地方任職的力度顯示著中央對于領導干部“基層經驗”的越發(fā)重視。
“地方閱歷是執(zhí)政需要。”據專家分析,此次司局京官任職地方,背景則是新一輪干部人事制度改革。2009年底中央下發(fā)了《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guī)劃綱要》,當中確定:到了2020年沒有基層任職經驗的領導干部原則上不能再提拔。據接近中組部的有關人士稱,“這次是由中組部選調,將來各個部委也會組織一批?!?/p>
釋放三大信號
雖然京官到地方交流,早已是家常便飯。但此次數量之高——60名,級別之高——正局級,規(guī)格之高——中組部選調,著實令人為之一震。有關專家認為這一新舉措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釋放出三大信號。
一是基層經驗更加受到重視。目前,中央國家行政機關選拔公務員的模式相對比較單一,基本依靠每年11月舉行的全國公務員統(tǒng)一考試,絕大多數考生是應屆大學畢業(yè)生。這就使得公務員來源比較單一,且實際行政工作經驗不足。另外,政府選官看重高學歷,客觀上造成了“三門干部”急劇增多,尤其是在中央機關中,不少公務員自大學畢業(yè)進入部委,有的累次升遷至省部級高官,都從未在基層工作,對國情、民情把握不準,不了解基層實際問題和需要著力的重點,容易造成工作脫離實際,脫離群眾,降低施政效果。
2009年底中央下發(fā)的《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guī)劃綱要》確定:到2020年沒有基層任職經驗的領導干部原則上不能再提拔。基層經驗已經成為干部提拔的“必備”資格。從實踐層面上看,只有具備基層經驗,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基層,才能更準確地認識基層,才能更全面地服務基層。試想,如果一名官員連基層經驗都沒有,又何談為基層服務!
二是中央與地方互動得到加強。專家指出,京官到地方任職,是鍛煉干部的一種有效舉措,也是培養(yǎng)干部的一條有效途徑。據悉,這次交流干部是雙向交流,即京官“空降”地方一名,就從地方“升空”一名相應職級的到中央機關當京官。這樣一來,中央既派出一名京官深入基層聽取基層聲音,又調來一名基層經驗豐富的地方官到京,在交流中,中央擴充了把握基層動態(tài)的渠道,制定的相關政策和法規(guī)就能夠更加貼近基層,貼近群眾。同時,“雙向交流”既使京官有機會在基層實踐中得到鍛煉和培養(yǎng),又能給地方官在中央機關工作提升水平和能力的機會,有利于達到培養(yǎng)干部、提高干部素質的良好效果。
三是政績仍是硬條件。專家指出,和以往干部交流形式“掛”職不同,此次的提法是“任”職。雖僅一字之別,但卻賦予干部更多的權力與責任?!叭温殹惫賳T相比較“掛職”官員,更加具有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底氣”和安心扎根的“耐心”。京官成為地方班子的一員,與任職地融為一體,不但有了“實權”,也有了“實責”,更會有“實績”。
效果如何引發(fā)爭議
“以前的掛職鍛煉就是走個過場,任職就需要真正在地方政府部門主持開展工作,對于領導能力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掛職的臨時性、短期性使得掛職干部不能夠安下心來做事,比較浮躁?!?/p>
“改掛職為任職,更有扎根感,掛職干部沒有實職,往往有過路感心理。”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表示,鼓勵京官到地方任職,親歷不同地方的發(fā)展環(huán)境,傾聽百姓的呼聲,這有利于提高國家的執(zhí)政能力與決策水平,是今后培養(yǎng)領導干部的一個方向。回憶起自己到地方工作的經歷,他表示收獲很大,“這不僅增加了我對基層、社情民意的了解,對官場有了更深刻認識,同時對自己個人成長也是很好的鍛煉,有了這番經歷,回來后在做某些課題研究時更具有針對性,也更加理性。”
參加過中央“博士服務團”的程勇認為,掛職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自由度,可拓寬中央與地方交流的渠道。去掛職的干部有不同心態(tài),有的希望能留在地方任職,為當地奉獻自己的才干;有的只是想增加一些閱歷,便于今后升遷;也有人會擔心去了回不來,不太情愿去。因此,不同心態(tài)的人在任職期間的表現也有所不同。這次中組部讓中央司局級干部到地方直接任職,對干部交流工作將起到促進作用。
專家指出,一方面,“任職干部”的人事關系、檔案等全部落入地方,等于是由“臨時工”轉為“長期工”,避免了“鍍金”、“等待”的投機想法,便于安心干事;另一方面,以“自家人”的身份面對地方的官民百姓,能夠“說得起話”、“做得動事”,由“看變化”轉為“抓發(fā)展”,這是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新探索,也應該有更好的預期效果。
對于這項新政,反響并不統(tǒng)一。
有人指出,不論掛職的“舊政”還是任職的“新政”,都沒有規(guī)定一定要在地方干多久、干幾屆。當事人仍然是到地方任職鍛煉的京官身份,能不急著弄出“政績”以便早日班師回朝嗎!何況擔任副市長或副書記一屆只有五年,一些屆中“空降”者,在地方呆的日子比這還要短。“京官任職地方”說到底是對貫徹中央《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guī)劃綱要》有關精神的一種變通或說是一種對策。
有網友則直言不諱:“交流任職”可能會給地方帶來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地方干部上升的管道變窄;二是任職干部容易急功近利,導致政績工程的出現,也影響到下面的工作作風。因此新政還得從這兩個層面多考慮相關配套措施的出臺。比如,出臺相應的管理制度,從人員選拔、任職管理、流動等方面進行規(guī)范;建立相應的對這批京官的考核標準,既要堅持從當地實際出發(fā),也要提出具有個性化的標準,讓每一個下派京官都能充分發(fā)揮作用。
竹立家教授企盼著,京官到地方任職,一定要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不搞特權,不搞官本位思想,要增強服務意識,放下架子,與當地干部群眾融為一體,切實關注百姓疾苦。
(摘自《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