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現(xiàn)澆混凝土占有的比重越來越大,因此保證混凝土工程質量,防治現(xiàn)澆混凝土質量通病,已成為提高建筑工程質量的重要一環(huán)。本文就從質量通病的產生原因和防治方面進行探討,現(xiàn)就現(xiàn)澆混凝土施工質量通病和防治措施進行初步分析如下:
一、混凝土蜂窩,麻面
產生原因:
模板表面粗糙或粘有干混凝土,澆灌混凝土前未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澆搗時,與模板接觸部分的混凝土失水過多或漏漿,混凝土成千硬狀態(tài),使混凝土表面形成許多小凹點。
模板拼縫不嚴實,局部漏漿,混凝土表面沿模板縫位置出現(xiàn)麻面。
混凝土振搗不實,混凝土中的氣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點。
混凝土結構局部出現(xiàn)酥松,砂漿少,石子多,石子之間形成空隙類似蜂窩狀的孔洞。
防治措施
模板表面清理干凈,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漿等雜物,澆筑混凝土前,模板應澆水充分濕潤,模板縫隙應堵嚴,防止漏漿。
模板隔離劑應選用長效的,涂刷均勻,不得漏刷。
混凝土應分層均勻振搗密實,至排除氣泡為止。
混凝土攪拌時間要適宜,一般應為1-2分鐘。
混凝土下料高度超過2m時,要采取措施,如用串筒或溜槽進行下料。
混凝土人模后,必須掌握掘搗時間,一般每點振搗時間約20-30秒。
治理方法
對于表面不再裝飾的部位加以修補,應在麻面部位澆水充分濕潤后,用水泥素漿或1:2水泥砂漿,將麻面抹平壓光。
小蜂窩:洗刷干凈后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平壓實,較大蜂窩,鑿去蜂窩處薄弱松散顆粒,刷洗凈后。支模用高一級細石混凝土仔細填塞搗實,較深蜂窩,如清除困難,可埋壓漿管,排氣管,表面抹砂漿或灌筑混凝土封閉后,進行水泥壓漿處理。
二、露 筋
產生原因
混凝土振搗時鋼筋墊塊移位,或墊塊太少,鋼筋緊貼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
鋼筋混凝土構件斷面小,鋼筋過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鋼筋上水泥砂漿不能充滿鋼筋周圍,使鋼筋密集處產生露筋。
混凝土振搗時,振搗棒撞擊鋼筋或踩踏鋼筋,使鋼筋位移,造成露筋。
木模板未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吸水粘結或脫模過早,拆模時缺棱、掉角、導致漏筋。
防治措施
澆筑混凝土前,應保證鋼筋位置和保護層厚度正確,并加強檢查,鋼筋密集時,應選用適當?shù)氖樱悦馐舆^大卡在鋼筋處,必要時可采用細石子。
保證混凝土配合比準確和良好的和易性。
混凝土振搗時嚴禁振動鋼筋,防止鋼筋變形移位。
正確掌握脫模時間,防止過早拆模,碰壞棱角。
治理方法
表面露筋,刷洗凈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漿,將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較深的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顆粒,洗刷干凈后,用比原來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搗實。
三、混凝土強度偏高伯低
產生原因
混凝土原材料不符合要求。水泥過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骨料級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雜物多,外加劑使用不當,摻量不準確。
混凝土配合比不當,計量不準,加水不準,攪拌時間不夠,使水灰比增大。
混凝土澆筑完工,不按要求進行養(yǎng)護,造成混凝土強度偏低。
冬期施工,拆模過早或早期受凍。
防治措施
混凝土原材料應試驗合格
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證計量準確。
混凝土應按順序拌制,即:砂子→水泥→水→石子的順序,保證攪拌時間
按施工規(guī)范要求認真制作混凝土試塊,加強對試塊的管理和養(yǎng)護并做好試驗記錄。
治理方法
當混凝土強度偏低,可用作破損方法(如回彈儀法,超聲儀法)來測定結構混凝土實際強度,如仍不能滿足要求,可按實際強度校準結構的安壘度研究處理方案,采用相應加固或補強措施。
四、混凝土表面不平整
產生原因
混凝土粱板同時澆筑時,板厚控制不準。表面不平。
混凝土未達到一定強度就以上操作或運料,使混凝土板表面出現(xiàn)凹凸不平的印痕。
模板沒有支承在堅硬的地基上,墊板支承面不夠,以致在澆筑混凝土或早期養(yǎng)護時發(fā)生下沉。
防治措施
混凝土板應采用平板式振搗器在其表面進行振搗。
混凝土澆筑完后12小時以內應澆水養(yǎng)護(冬季施工不得澆水),并沒有專人負責,必須在混凝土強度達到12公斤/以后,方可在已澆筑結構上走動。
模板應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wěn)定性,支承部分必須安裝在堅實的地基上,并有足夠的支承面積,以保證結構不發(fā)生下沉。
五、縫隙、夾層
產生的原因
混凝土澆筑高度過大,未設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離析。
底層交接處未灌接縫砂漿層,接縫處混凝土未很好振搗。
地基不均勻淪陷,拆模過早,早期受振動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混凝土裂縫發(fā)生。
防治措施
認真按施工驗牧規(guī)范要求處理施工縫及變形縫表面。
混凝土澆筑高度大于2米時,應設串筒或溜槽,接縫處澆筑前應先澆50-100mm厚原配合比無石子砂漿,以利結合良好并加強接縫處混凝土的振搗密實。
加強混凝土早期養(yǎng)護,澆完的混凝土要及時養(yǎng)護,防止干縮。
混凝土初期裂縫如混凝土尚未凝固,應立即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