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是山區(qū)常見的一種自然災害。泥石流中大量泥沙石塊混合成一股赫稠的泥漿,像脫堰的野馬一般沿陡坡奔騰而下,暴發(fā)突然,來勢兇猛,破壞力大。其中泥沙石塊的體積含量一般大干10%,最高達80%,流速一般為5-7米/秒,最高可達70-80米/秒,在數分鐘到數十分鐘內可將數十萬立方米至數千萬立方米土石搬出溝口,摧毀或掩埋沿途房屋、道路、農田及工程設施,造成重大地質災害。
一、泥石流的分類
泥石流是山區(qū)溝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發(fā)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發(fā),渾濁的流體沿著陡峻的山溝前推后擁、奔騰咆哮而下,地面為之震動,山谷猶如雷鳴,在很短時間內將大量泥沙石塊沖出溝外,在寬闊的堆積區(qū)橫沖直撞、漫流堆積,常常給人類生命財產造成很大危害。
泥石流按其物質成分可分成3類: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徑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為主,含少量砂粒、石塊,粘度大,呈稠泥狀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的謂之水石流。泥石流按其物質狀態(tài)可分為2類:①粘性泥石流,含水量粘性士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粘性大一固體物質占40%-60%,最高達80%。水不是搬運介質,而是組成物質。稠度大一石塊呈懸浮狀態(tài),暴發(fā)突然。持續(xù)時間短,破壞力大。②稀性泥石流,以水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體物質占10%-440%,有很大分散性。水為搬運介質,石塊以滾動或躍移方式前進,具有強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積物在堆積區(qū)呈扇狀散流,停積后似“石海”。以上分類是我國最常見的兩種分類。除此之外還有多種分類方法。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類有:冰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溝的形態(tài)分類有:溝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類有: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發(fā)展階段代發(fā)類有:發(fā)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
二、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1、地形條件(1)山高溝深,地勢陡峻,溝床縱坡大,流域的形狀便于水流的匯集。(2)上游形成區(qū)的地形多為三面出口的瓢狀或漏斗狀,地形比較開闊,周圍山高坡陡,山體破碎,植被生長不良。這樣的地形有利干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3)中游流通區(qū)的地形多為狹窄陡深的峽谷,谷床縱坡大,使泥石流得以迅猛直瀉。(4)下游堆積區(qū)的地形為開闊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階地,使碎屑物質有堆積的場所。
2、地質條件(1)構造:地質構造復雜,斷層皺褶發(fā)育,新構造活動強烈,地震烈度較高的地區(qū),一般對泥石流的形成有利。由于這些因素導致地表巖層破碎、滑坡、崩塌、錯落等不良地質現象發(fā)育,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來源。(2)巖性:結構疏松軟弱,易于風化、節(jié)理發(fā)育的巖層,或軟硬相間成層的巖層易遭受破壞,碎屑物質來源豐富。
3、水文氣象條件(I)水是泥石流的組成部分,又是搬運介質的基本動力。泥石流的形成與短時間內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關。突然大量來水有:①強度較大的暴雨;@冰川、積雪的強烈消融;③沖川湖、高山湖、水庫等的突然潰決。(2)水的作用:浸潤飽和山坡松散物質的側蝕掏挖作用產生滑坡、崩塌等,增加了物質來源。
4、其他條件如人為濫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開山采礦、采石棄渣堆積等,往往提供大量物質來源。開挖隧道時破壞地下的地質平衡條件時等,也會形成泥石流。上述條件概括起來為:(1)有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2)有豐富的松散物質-(3)短時間內有大量水的來源。此三者缺一便不能形成泥石流。
三、泥石流的危害
伴隨著大暴雨,泥石流常常具有暴發(fā)突然、來勢兇猛迅速的特點,并兼有山體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壞的多重作用,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單一的山體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為廣泛和嚴重。它對人類的危害具體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對居民點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見的危害之一是沖進鄉(xiāng)村、城鎮(zhèn),摧毀房屋、工廠、企事業(yè)單位及其他場所、設施。淹沿人畜,毀壞土地,甚至造成村毀人亡的災難。
2、對公路、鐵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沒車站、鐵路、公路、摧毀路基、橋梁等設施,致使交通中斷,還可引起正在運行的火車、汽車顛覆,造成重大的人身傷亡事故。有時泥石流匯入河流,引起河道大幅度變遷,間接毀壞公路、鐵路及其他建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線,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3、對水利、水電工程的危害。主要是沖毀水電站、引水渠道及過溝橋梁、水壩等建筑物,淤埋水電站排水渠,淤積水庫、磨蝕壩面等。
4、對礦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毀礦山及其設施,淤埋礦山坑道、傷害礦山人員、造成停工停產,甚至使礦山報廢。
四、泥石流的主要防治措施
1、生物措施在城區(qū)后山流域的水源區(qū),采用封山護林育草,涵養(yǎng)水源,以減少暴雨徑流,保持水土。在泥石流形成區(qū),通過營造不同類型的森林,保護,發(fā)展灌木林和草本植被,提高地表覆蓋率,輔以沖溝溝頭防護,溝內建生物谷坊群,坡地改梯地陡坡地退耕還林,發(fā)展水平埝地,打地邊埂,修集水溝、排水溝等農業(yè)土壤改良措施,建立較為完善的山地農業(yè)工程與泥石流生物防御體系,既保障農業(yè)生產,又改善山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防治區(qū)的經濟效益(發(fā)展用材林、薪炭林、經濟林等)。通過有計劃、有措施的組織活動,變泥石流防治工作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進行長期治理。
2、農業(yè)措施農業(yè)措施有退耕還林、等高耕作、滑坡體上水田變旱地、開發(fā)利用泥石流堆積扇等。城區(qū)后山區(qū)域主要是在防治區(qū)內現有耕地中,對大量的坡耕地逐步進行改造。即陡坡退耕還林,緩坡地等高耕作。
3、危險度醫(yī)劃和預測預報措施泥石流的預防和治理措施開展泥石流危險度區(qū)劃和預測預報,在泥石流易發(fā)山區(qū)劃分出危險區(qū)與安全區(qū),避開在危險區(qū)建設;建立泥石流預警站(點),開展監(jiān)測和預警工作危險地段設置警示牌,提醒過往行人、車輛注意安全。建立反應快速、機動靈活、保障有力的救災搶險系統,泥石流災害發(fā)生后及時開展緊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