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之夜,讀古詩,聽蟲鳴。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的蟋蟀
蟋蟀,屬于直翅目蟋蟀科,俗稱蛐蛐,古稱蛩,又名促織,其鳴聲像又急又快的織機聲,同時蟋蟀鳴聲響起,預(yù)示秋天將要來到,提醒織者不要浪費時光趕緊準備寒衣,所以有“促織鳴,懶婦驚”的說法。
蟋蟀入詩最早見于《詩經(jīng)》,其中有“季夏之月,蟋蟀居壁”、“處暑蛩鳴”、“立冬蟋蟀入室”等詩句。唐代以后題詠蟋蟀的詩歌越發(fā)多起來。
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到秋時,宮中妃妾輩皆以小金籠捉蟋蟀,閉于籠中,置之枕函畔,夜聽其聲?!蔽娜搜攀繉暗镍Q聲又有著獨特的感受,白居易的“惜渠止解能催織,不識窮檐機軸空”,楊萬里的“不解繅絲替人織,強來出口促衣裘”,陸游的“州符縣帖無已時,勸耕促織知何益”,都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苛刻,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窮苦生活,讀來令人悲憤。
蟋蟀聲短促而凄切,聞之令人生悲,常引起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所以詩家吟詠此蟲,多以此出筆。如戎昱的“蛩聲竟夜引鄉(xiāng)淚,蟋蟀何自知人愁”,賈島的“促織聲尖尖似針,更深刺著旅人心”,白居易的“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移近臥床前”,蟋蟀徹夜不停的鳴叫,令人愁腸百結(jié)。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的蟬
蟬,屬于同翅目蟬科,常見有鳴蟬和寒蟬。鳴蟬俗名知了,古稱蜩,在夏天出現(xiàn),鳴聲粗獷嘹亮;寒蟬在深秋時節(jié)鳴叫,又稱秋蟬。
蟬字最早出現(xiàn)在殷商時代,甲骨文中的“夏”形似蟬。在殷墟出土的青銅器上,發(fā)現(xiàn)了蟬形的文飾,《詩經(jīng)》中也有“仲夏之月,小暑蟬始鳴”“五月鳴蜩”等詩句。
古人認為蟬棲息在高樹上,餐風(fēng)飲露,有“飽而不食者蟬也”(《荀子大略》)的說法,所以常常用來形容清高純潔?!按菇楋嬊迓?,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虞世南《蟬》),體現(xiàn)出一種清俊高逸的人格氣韻之美。詩人借此道出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
蟬是弱質(zhì)昆蟲,有不少天敵,正如曹植《蟬賦》中云:“苦黃雀之作害,患螳螂之勁斧,毒蜘蛛之網(wǎng)罟,懼蟲草之襲予,有翩翩之狡童,運微粘而我纏?!碧貏e是秋風(fēng)一起,蟬的生命也就將近終了,因此詩歌中多用秋蟬渲染悲凄愁苦的氣氛?!昂s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柳永《雨霖鈴》),面對著長亭,又是傍晚時分,凄切的蟬聲更加重了離人的愁緒。
早氣產(chǎn)螽斯,戢戢遍禾黍的螽斯
螽斯,屬于直翅目螽斯科。螽斯也叫斯螽,俗稱蟈蟈,早在《詩經(jīng)·周南》中就有記載:“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比娪昧鶄€迭字繪聲繪色地刻畫出嗡嗡亂叫、到處毀滅莊稼的螽斯形象,用以比喻剝削者子孫眾多?!案F冬無大雪,三月無陰雨。早氣產(chǎn)螽斯,戢戢遍禾黍。一日父生子,三日子如父,四日子復(fù)生,五日孫見祖”(蔣廷錫《螽斯》),詩人在這里用螽斯的多而能食對貪官進行了尖刻的諷刺。
古人還把螽斯視為吉祥之物,用螽斯的多子象征子孫繁盛,故有“螽斯衍慶”之說?!睹鲗m史》中就有記載,以螽斯命名宮門,希望皇帝借此感觸動物的生機,多生后代。
丹鳥月中滅,莎雞床下鳴的莎雞
莎雞,屬于直翅目螽斯科,也稱絡(luò)緯,最早見于《詩經(jīng)·七月》:“六月莎雞振羽?!?/p>
莎雞和蟋蟀一樣,也是寄托人們孤獨失意、思鄉(xiāng)懷舊等各種情緒的悲秋之蟲。“天秋木葉下,月冷莎雞悲。坐愁秋芳歇,白露凋華滋”(李白《秋思》),表達了年華已逝、青春不再的惆悵之情?!伴L相思,在長安。絡(luò)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李白《長相思》),悲啼的絡(luò)帷、井闌、秋霜、竹簟、孤燈、窗帷、月亮等意象組合起來,抒發(fā)了對遠人的思念。
莎雞的叫聲猶如紡車的轉(zhuǎn)動聲,所以又稱紡織娘。“絡(luò)緯不停聲,從昏直到明。不成一絲縷,徒負織作名。蜘蛛聲寂寂,吐絲復(fù)自織??椌W(wǎng)網(wǎng)飛蟲,飛蟲足充饑。事在人為不在聲,思之令人三嘆息”(張弼《絡(luò)緯詞》),在絡(luò)緯“不停聲”和蜘蛛“寂寂”的對比中,闡發(fā)了事在人為的道理,諷刺了只作口頭文章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