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猜謎:“象喜亦喜,象憂亦憂”。謎底是鏡子。確實,鏡子淺顯、直白、真實,沒有一點掩飾。“瞧不盡,鏡里花容瘦”,這是美人對鏡時的悲嘆;“高堂明鏡悲白發(fā)”,這是因老母鬢邊的銀絲引出的感慨。鏡子一概如實反映,一覽無遺。
然而,鏡子只能幫人看到自己的外貌。墨子有云:“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边@說明把人當(dāng)“鏡子”,從別人的反映中看出自己的尊容,是個好辦法。所以,人鏡之說,流傳至今。
但人鏡有時也靠不住。這往往取決于充當(dāng)“人鏡”的人,是什么樣的人,是正直之士,還是阿諛之徒?!稇?zhàn)國策》中《鄒忌諷齊王納諫》是一個聽得熟爛的故事。鄒忌就比較聰明,他并不“自我感覺良好”,而是再三照鏡后,自嘆不如徐公。于是悟出:“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是有自知之明的,并以此為例,說服齊王如何對待臣下的諍諫。
齊宣王則不然,《呂氏春秋》載:“齊宣王好射,說(悅)人之謂己能用強(qiáng)弓也。其嘗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左右試引之,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孰能用是!’”于是齊宣王“終身自以為用九石”,糊涂了一世。宣王做此錯誤估計,問題出在“左右”這面人鏡原來是面“哈哈鏡”。當(dāng)然,左右之敢于當(dāng)面撒謊,也是摸透了宣王的脾性,投其所好而已。生活中的“哈哈鏡”,是一種變了形的鏡子,可以取悅于人,笑過算數(shù);而“人鏡”中的“哈哈鏡”就會誤事,不足為鏡。凡是有地位、權(quán)勢、財富和聲望的人,在照人鏡時,倒要常常想一想,“周圍人”對自己的反映,是不是摻雜了“私”、“畏”、“求”的因素。
古人又云:“以人為鑒,可以明是非;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這又進(jìn)了一層。歷史的發(fā)展,無非是興衰沉浮,成敗得失,隨著時代更替和權(quán)力的轉(zhuǎn)換,就能讓人看清世間百態(tài),看出許多稀奇景象來。歷史在這里就成了一面“折光鏡”,不僅照出眾生相,也折射出各個時代的是非功過。
還有各式各樣的鏡子呢,《西游記》中孫悟空手中的照妖鏡,讓白骨精原形畢露,由如花美女變成一堆骷髏?!都t樓夢》里“王熙鳳毒設(shè)相思局”一章,一面“風(fēng)月寶鑒”竟將賈瑞的魂給勾了去!“明鏡高懸”的掛匾設(shè)在公堂之上,但歷代瘟官們貪贓枉法之事,照干不誤。至于唐朝詩人劉禹錫作《昏鏡詞》有云:“陋容多自欺,謂若他鏡明。瑕疵既不見,研態(tài)隨意生。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傾城……”更是譏斥了昏聵權(quán)貴喜照“昏鏡”、自欺欺人的丑態(tài)。鏡子不同,各有用處??磥恚瑥恼甄R人所喜歡的鏡子中,也可以見出各人的特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