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從前有不少有氣質的小書店,但是存活到現(xiàn)在的,視覺書屋應算其中為數(shù)不多的一家。視覺書屋就在老湖北美術學院正門的隔壁。每當你打這兒經過,琳瑯滿目的書籍和畫冊總會吸引你進去看一看。
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書店,當然不只是賣書那么簡單,它需要內涵。而內涵的形成關鍵,當然在于店老板,他是否有夢想有堅持?老板的氣質與個性決定書店的氣質與個性。而“視覺書屋”的老板段成波,可以說是一個有著豐富且傳奇經歷的人。他有理想,但更多的是踏實的品質和對品位的堅持。所以“視覺書屋”里的書永遠是最多的,而這里除了藝術類的書籍,還有哲學、人文包括先鋒文學類的書。暢銷的文學書籍也有,但一定要得到老板的認可。
如果你來視覺書屋,有時候,你會看到一個身穿白色條紋西裝或英倫格紋毛衣的男人在入口處收銀,這便是段成波。
從會計到畫家
段成波的前半段人生經歷有點像一個著名的法國畫家,高更。在投身藝術事業(yè)之前,他們從事的都是跟金錢有關的現(xiàn)實職業(yè)——高更是股票經紀人,段成波則是會計。突然有一天,他們被自己不喜歡的職業(yè)和生活弄煩了,決定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那就是,繪畫。
上世紀90年代末,還在湖北某個小地方做會計的段成波讀到一本書,《梵高傳》。從小就喜歡涂涂畫畫的他,立刻被深深吸引。自己還年輕,難道就要被煩悶的數(shù)字般的現(xiàn)實生活捆綁住?而且他也有機會,為何不去投身自己一直想要做的事?于是他辭掉工作,決定去考湖北美術學院。
因為從小喜歡畫畫,段成波坦誠自己一直都有“美院情結”。在考進美院之前,他曾幾次一個人走進這所學校,到處轉啊轉,這里是他仰望的高等藝術學府,也是給他奮斗動力的心靈勝地。
學生時期創(chuàng)業(yè)開書店
20歲那年,段成波如愿考入湖北美術學院成人教育的美術教育系。美院讀書的4年,給他最大的收獲是,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當年那個僅僅認識一個梵高的懵懂少年,如今見識到更多的畫家、流派,西方的、東方的。
讀到大二那年,他從自己和周圍同學們那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買書難——身為一所美院,學校周圍卻很少有跟美術相關的專業(yè)書籍。于是他決定自己去開一家。
沒多久,這個書店便開起來了。那個時候書店還不叫“視覺書屋”,也不在現(xiàn)在的地方。不過的確為武漢很多學美術的學生提供了方便,生意也一直不錯。
轉眼到了畢業(yè),段成波應聘到一家公司去做設計,就像他的許多同學一樣。本希望可以兩頭兼顧,后來發(fā)現(xiàn)事情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經常顧此失彼。他權衡了一下,決定繼續(xù)堅守自己作為一個愛書之人的理想,專心經營他的書店。
2004年,段成波把書店遷到現(xiàn)在的位置,“視覺書屋”正式落成。
剛開始開書店時,段成波的想法很單純也很理想主義:開書店不就是在書店里呆著不動,讀書、畫畫,順便賣賣書嗎?等書店真正開起來了,才發(fā)現(xiàn)大量繁瑣的事等著他去做。由于現(xiàn)在書店越做名氣越大,許多出版社從最初的不信任到現(xiàn)在的寄予厚望,每天都有一大批書發(fā)過來。要當搬運工,要到處騰出空間來存放書,要對賬……他沒有太多時間去讀書,甚至也沒時間去畫畫了。
書店的轉變,他的轉變
其實在新的視覺書屋剛開業(yè)的那幾年(2004-2008年),氣氛是最好的時候。經常舉辦一些展覽,包括美院學生自己組織的作品展,還有段成波自己組織的。有做大的展覽,就在一旁的湖北美術館舉辦,比如他自己收集的朱仙鎮(zhèn)的木板年畫展,還有他的好友翁子揚的作品展。一個好的書店不僅僅是賣書,人們可以在其中獲得新的好的視點和觀念。這是段成波一直以來的想法。
但是這兩年,展覽和活動辦得少了。一方面是因為書越來越多而空間太小,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一旁的湖北美術學院已經變成了研究生部,而現(xiàn)在的學生似乎不像之前的學生那么愛讀書和想法多。
段成波也有順應形勢,開網上書店的打算。但還是有小小的不甘,不愿因為網絡過多地沖擊到他的實體店。畢竟,在書店買書和在網上買書帶給人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收獲。
“如果當初畢業(yè)時堅持做設計,可能現(xiàn)在也會有不錯的收入。”段成波偶爾會這么回想以前。不過開書店這件事他從沒后悔過,就跟當初考美院一樣,他扭轉了自己人生走向。卻也進一步擴大了見識,也結交到不少藝術界的朋友——因為彼此之間有東西可以聊。
讀書的時候,他一直崇拜的是西方藝術,但是開書店這些年,他反而從自己店里的書籍中了解到中國古代的書法和繪畫,對自己民族的東西真正愛好起來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