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于2006年2月15日頒布的會計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公允價值的特殊性決定了公允價值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會計視角。通過運用經濟學理論,立足于經濟學視角,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fā),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進行分析。主要闡述我國急需引入公允價值的必要性,以及公允價值計量不宜在我國大范圍應用的原因。
關鍵詞:公允價值;經濟學;適用性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9-0040-02
1 我國會計準則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必要性
我國原有會計準則與國際慣例最大的差別就是我國原有會計準則未能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而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應用非常廣泛。我國于2006年2月15日發(fā)布的新會計準則并同時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這使得關于公允價值的討論再次成為熱點。
1.1 引入公允價值是國際間趨同的內在要求
經濟學家奧爾森認為國家之間發(fā)展差距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資源稟賦和技術因素,而是由于他們之間的制度和政策性質的差異所造成的。諾思也認為用制度差別以及執(zhí)行能力的差別解釋不發(fā)達國家的經濟現實更具說服力。
從制度經濟學角度分析,一種制度的產生、穩(wěn)定和變遷,取決于成本——收益的對比核算及以此為基礎的行為。只要改變現有制度、創(chuàng)建新制度的成本低于收益,制度的產生、變遷就有動力。我國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是制度趨同的內在要求,而制度趨同的背后是成本與收益的權衡和制度效率最大化的行為體現。我國必須縮小制度差別,因為這樣才能拉近我國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順應國際發(fā)展趨勢。
1.2 公允價值計量符合均衡價格理論的內在要求
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通過確認真實的價值來認識市場價格的變化規(guī)律。一種商品的均衡價格是指該種商品的市場需求量和市場供給量相等時的價格。經濟學中的市場供求關系轉換形式是:供大于求時,價格往往較低,此時,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會自動調節(jié)資源配置,會促使商家退出該領域,減少供給,此時,價格就會升高;當供給減少到供不應求時,價格的升高,自然會導致原有商家擴大該市場產品或者更多商家加入該領域,增加供給,此時,價格會降落。只有當供求平衡時,商品的價格才體現真正的價值,即均衡價格。形成均衡價格,需要兩個必要的前提條件:第一,存在活躍的交易市場,可以隨時找到自愿的買賣方,隨時買賣同質商品,價格公開;第二,商品交易是在公平、透明、自愿的基礎上進行的。
公允價值計量與均衡價格理論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lián)系。第一,公允價值是在“主市場”中形成的,是交易金額最大,交易活動最活躍的市場;第二,公允價值形成的市場中,市場參與者非關聯(lián)方,是熟悉市場情況,有能力并自愿進行的交易。由此可見,公允價值就是現實條件下最理想最真實反映價值的均衡價格。要真正本質性協(xié)調和解決企業(yè)產權主體多元化導致的利益均衡問題,只有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充分如實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才可能做到。
2 按照交易費用理論分析,公允價值在我國不宜大范圍應用
2.1 關于交易費用理論
所謂交易費用可以理解為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切交易成本的總和。黃少安老師認為:“交易主體作為經濟人對是否參與交易、參加何種交易、什么時間、什么地點進行交易等,需要做出選擇。因為其時間、精力和交易客體是有限或稀缺的,取此必須舍彼,這種機會成本就是交易費用的一種,即只要做出選擇,就必須支付代價,無論這種經濟人是完全理性還是有限理性,無論交易環(huán)境是否確定,其所要進行的交易都不可能自動實現。因此,在交易選擇完成后,交易過程總是要付代價的?!豹?/p>
在研究交易主體對交易費用的影響時,下列兩個要素又至關重要即“經濟人”和“機會主義”。制度經濟學最基本的人格假設或人類行為假設即“經濟人”假設?!敖洕恕笔前讶顺橄鬄槔褐髁x、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化身。機會主義動機是“經濟人”的人格中重要內容,既然人是自私自利的“經濟人”,就一定有損人利己、投機取巧的意向。這種意向變成具體的行為,就是機會主義行為。這種行為是理性的選擇,是正常的思維方式。當然,有意向是前提,而意向能否付諸行為,則取決于“經濟人”的“理性判斷”,一般不會“胡來”或“貿然行事”。但是,當“交易費用”小于“交易收益”甚至相差甚遠時,“經濟人”會毫不猶豫地去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
2.2 公允價值會導致虛假會計信息產生
“經濟人”通過虛假會計信息可以獲益的交易成本如果非常低,則“經濟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所難免。會計信息對于引導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會計信息具有經濟后果,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會計信息的質量高低將直接影響著市場上各利益團體的利益分配。信息使用者渴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因為這對其利益會產生正影響。反過來,企業(yè)的管理者即會計信息的提供者可能規(guī)避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尤其對于上市公司而言,面對“保牌”的壓力和“配股”的誘惑,它們會利用公允價值人為的選擇空間,進行利潤操縱,利用虛假會計信息“粉飾”業(yè)績,進而實現企業(yè)的“目標”。因此,企業(yè)管理者不會為追求高質量的會計信息而自愿放棄既得利益,這是理性經濟人的必然選擇。但是,企業(yè)管理層利用公允價值操縱利潤也不是無拘無束的,管理層通常對通過虛假會計信息獲得的收益與交易成本進行權衡比較,如果他們預期其行為被發(fā)現的概率低,發(fā)現后被懲罰的力度弱,就會更多的通過這種行為獲利。
3 按照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理論分析,公允價值在我國不宜大范圍應用
3.1 關于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
制度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分。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規(guī)則,它是指政府、國家有意識創(chuàng)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規(guī)。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規(guī)則,它是人們在長期的交往中無意識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構成代代相傳的文化的一部分。從歷史上看,在正式制度設立之前,人們之間的關系主要靠非正式制度來維持。即使在現代社會,正式制度也只占整個社會制度中一小部分,人類社會生活的大部分空間仍然由非正式制度來約束。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價值信念、道德觀念、風俗習慣、意識形態(tài)等。
3.2 公允價值引入我國正式制度,其作用發(fā)揮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受非正式制度制約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是我國從國外引入的,并且構成正式制度內容。但是,公允價值應用中,遇到最大的難題是“公允價值的確認和計量”。由于公允價值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對其確認、計量主要依靠會計人員的主觀估計和判斷。而對未知事項進行主觀估計和判斷又是我國會計人員所不擅長、不習慣的。也正因為如此,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不僅長期占據主導地位,而且是倍受歡迎,應用起來也得心應手。幾十年來,我國會計人員已經習慣于這種會計處理方式,而且,深有體會地認為這是做好會計工作的根本。而對“虛無縹緲”的會計事項作出職業(yè)判斷,我國會計人員不僅沒有這樣的經歷,也沒有這樣的習慣。因此,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將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只能在一定范圍內使用,只能作為歷史成本的補充。
參考文獻
[1]王輝,李曉宇.淺議新會計準則體系下的公允價值計量[J].集團經濟研究,2006,(25).
[2]熊麗.對我國重新采用公允價值的動因分析[J].經濟金融觀察,2006,(6).
[3]龐碧霞,曹越.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會計發(fā)展——動因與啟示[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6,(6).
[4]萬曉文.會計信用的經濟學分析[J].當代財經,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