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種種趣味的加入,使語文課堂牢牢抓住了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他們?nèi)硇耐度氲秸Z文學習中來,讓他們的懶散、小動作、開小差和那種可學可不學的態(tài)度逐漸主動地減少,甚至消失。制造趣味給我的語文課堂帶來了新的生命力,是語文課堂活力的源泉。
關鍵詞:語文課堂;趣味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0)9-103-001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鄉(xiāng)村小學,這里混雜著兩類學生,一類是本地生,占班里的三分之一左右,另一類是外來務工子女,他們是班上的主力軍。在一次學生信息登記中,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家長的學歷幾乎都只有初中,極少數(shù)高中,不少家長只有小學。家長的素質(zhì)直接決定著孩子們接受的家庭教育的質(zhì)量,大部分孩子貪吃好玩,不思進取,對學習更是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我們不妨來看看學生在語文課上的各種表現(xiàn):
一、懶散是普遍現(xiàn)象
每次上課伊始,學生們還有點神采奕奕的勁兒,但是好景不長,十分鐘過去,教室里已換了模樣。這里弓著背,耷拉著腦袋;那里趴住桌沿,下巴擱在兩只手上;也還有把腳翹到桌子外面來坐的,一只腳墊在屁股下面坐的,側(cè)過來坐的,向后靠著坐的,千姿百態(tài),應有盡有,一眼望去,教室里一片懶散樣。
二、做小動作是習慣
做小動作已經(jīng)成了學生的習慣,每次上課我都要無數(shù)次地提醒他們把手放好,有時候也許才講過三分鐘又得再次強調(diào)了,手里把玩些東西,或是做點什么動作,差不多已經(jīng)是他們無意識的行為,連他們自己也管不了自己。
三、開小差很正常
課堂上開小差也是常事,總是被點名回答時一片茫然的樣子,提醒上幾句坐下,也很若無其事的,或許等上幾分鐘又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了。
面對這些似乎已經(jīng)定型了的學生,縱然我使盡了渾身解數(shù),情況也未有好轉(zhuǎn)。既然如此,我打算從我改變。孩子都喜歡好玩的東西,那么,能不能讓他們覺得上語文課也是一件好玩的事,學習語文知識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呢?我做了以下嘗試:四、多變的形式是趣味
大家都知道孩子是最受不了一成不變的,假如讓他們接受一味的講解,那么,老師就真的只能一言堂了。因此,要采用多種教學形式,適時地變換。如:同桌討論、向老師提問、向課文提問、做做小老師、查查資料。也許前一段課文采用的是集體講解,后一段課文則是按老師給出的問題自己到課文中找答案。指導朗讀的形式就更多了,他們最喜歡的就是分角色朗讀,挑戰(zhàn)賽也是最來勁的,評評選選“讀書高手”也非常積極,接龍、開火車等等,都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當然,不同的教學手段也能讓學生眼前一亮,如:圖片、多媒體、小卡片、手偶、磁帶等等能讓他們看得樂意、聽得高興的手段,不妨常用,—定能讓他們學得不亦樂乎。
五、兒童的元素是趣味
我們總認為進入小學的學生就已經(jīng)是大孩子了,其實,他們?nèi)匀皇切⌒『?,他們樂意生活在童話世界里。所以,在語文課堂上靈活加入兒童的元素,是對了他們的味兒的。謎語、故事、兒歌、游戲等等用來“哄”小孩的,都可以善加利用。如:在教授二年級下冊識字六時,老師事先把所有動物的謎語準備好,等到初步讀通后,拿出來猜一猜,學生個個精神振奮,簡直到了課間游戲的時候了,而謎面中也滲透了動物特征的小知識,是一舉兩得的事。另外,很多課文,老師如若細心研讀,有些能通過編故事引出課文,有些能用故事來總結(jié)課文,有些能用故事來拓展深化課文。再如:老師在設計板書時,如能兼顧內(nèi)容和文字編排,用兒歌式的板書內(nèi)容來總結(jié)全課,那就妙不可言了。也可把課上要學習的內(nèi)容設計成為闖關游戲,如:一年級的字母教學,設計為字母王國歷險記,一關一關地闖過,一個一個字母的掌握。我發(fā)現(xiàn),這些兒童元素的運用,是語文課堂上畫龍點睛的一筆。
六、生動的老師是趣味
低年級的學生時常把對老師的喜歡掛在小臉上,他們年齡小,大多喜歡活潑可愛、有朝氣的老師,而排斥一本正經(jīng)、言語死板的老師,也就是說,我們要努力做學生眼里生動的老師。我們的形象要生動,經(jīng)常換些鮮艷漂亮的衣服,學生一定高興地竊竊私語老師真漂亮。我們的舉止要生動,不要整節(jié)課就是雙手置于胸前捧著本語文書,需要的時候,和他們一起表演、一起做做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動作。我們的表情要生動,誰也不愿意看一張絲毫沒有表情的臉,而愿意看表情豐富的臉,那里有快樂、憂傷、嚴肅、疑惑、訝異等等,這何嘗不能成為給學生理解課文時的一個又一個提示語呢?我們的語言要生動,針對低年級學生,大部分時候要采用兒童化的語言。如:螞蟻可以說小螞蟻,教寫生字時可以說成把漢字寶寶送進田字格家里,擴詞則是給漢字寶寶找朋友等等。當然也更需要有感染力的語言,提問時,“這是為什么?”不如改成“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多采用語氣詞“呢、嗎、呀、吧……”能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做一個生動的老師其實不難,面對八九歲的學生,我們只需保持一顆童心,和他們同學習共活動。形象、舉止、表情和語言的全副生動,和這樣的老師一起上課,學生怎能不感到有趣呢?
七、學生的參與是趣昧
學生好動,端端正正坐滿四十分鐘顯然是困難的,也會讓他們覺得很無聊。所以,注重動靜交替,讓學生參與到動一動的環(huán)節(jié)里來,會讓原本逐漸沉寂的課堂突然活起來,讓學生精神煥發(fā)。其實也不用大動干戈,諸如:用動作表現(xiàn)詞語意思,到黑板上來糾錯,給混亂的圖片排序、角色表演等等,小小的動一下或許能喚醒安靜的課堂,也能給后面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帶來新鮮活力。
八、遞進的提問是趣味
常說課堂上的提問是一種藝術,的確如此。老師如果總是提一些淺表的問題,如:“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非但不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思維,也會因為問題的單一而使學生失去思考的興趣。我覺得最有效的提問,應該是逐層遞進的提問,順著課文的脈絡和教學的深入,設計層層遞進、層層深入的問題。由簡單的開始,讓學生有興趣開動腦筋,然后一點一點向文本深處探究,就好似扒開一層一層的外衣,最后終于見得內(nèi)里的真面目,學生為這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過程而感到刺激過癮,為最終獲得真知而感到成功的喜悅。當然,學生是未知的,所以,老師預設問題也只是做好了第一步,還要根據(jù)學生的反映機制靈活地變更提問,但是無論如何變,不變的是老師心中的教學目標,—切變數(shù)皆應緊緊圍繞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