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作者就美術教育對情感的促進作用作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美術教育;情感促進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0)9-037-001
在我們現(xiàn)行教育中,各種科目的學習以及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過程中,多注重的是學生的理性訓練的教育,而忽視了情感因素的培養(yǎng)。殊不知,情感的健康發(fā)展對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有著理性發(fā)展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人的完整性是教育的永恒主題
人的完整性一直是馬斯洛所關注研究的問題,在他的著作中,關于人的優(yōu)美心靈的培養(yǎng)以及管理一直是他研究的主要課題。他指出:“一個豐滿的人生、健康的人生、優(yōu)美的心靈,應該是腦力與體力、理性與感性及情感的和諧健康發(fā)展,而教育是這一優(yōu)美心靈形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p>
二、完整的情感是完整人性的重要特征
早期的社會人的活動是相對全面的,一個人必須應用他的腦力和體力做他能做的一切,以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腦力和體力不斷地分離開來,加之工業(yè)化中越來越多地注重腦力的應用,而體力則被各種機械化自動化所代替,使得這一分裂更趨明顯,從而也逆向促使人的精神活動越來越緊張,引發(fā)出許多精神方面的病癥,直接導致了人的心理的不完整性。而對人的完整性破壞最為直接的恐怕是社會的教育觀念和體制,如果一種教育觀念和體制只是針對人生的一些方面,而不是針對全部,它就會對人的完整性造成極大的破壞?,F(xiàn)代社會不斷擴大的物質財富欲望,已直接強加給了教育,使其教育觀念遠遠背離了人性的全面教育,朝著片面適應社會的方向發(fā)展,而忽略了人的健康發(fā)展這一教育最根本的功能。人類社會的教育雛形是古希臘時期的雅典教育模式,雅典教育不僅重視軍體教育,而且還非常重視包括在“纓斯教育”中的道德、智慧和審美教育。自著名的空想主義者羅伯特·歐文首次提出“人的全面發(fā)展以來”,對人的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就成為人類教育不斷追求的目標。心理學中廣泛討論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發(fā)展教育,實際上就是保護和發(fā)展人的完整性。著名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豐滿人性的形成。說得淺顯一些,就是幫助人達到他能達到的最佳狀態(tài)?!?/p>
三、美術以其獨特的性質成為這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方式
美術是一種視覺的藝術,在美術活動中,主要訴諸的是視覺,是視覺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視覺不僅給人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信息、經(jīng)驗,而更重要的是所視感受能通過大腦思維轉化成不同的情感體驗,是人生樂趣與幸福的一個重要依托,由此生發(fā)出來的審美情感在長期與現(xiàn)實接觸中逐漸形成一種個體的精神力量,它不像理性認識那樣可以迅速改變方向和更新內容,但它更為穩(wěn)定而牢固地沉積在人們的心靈深處。因此,它是形成一個人性情品格的重要因素。這樣訴諸于視覺藝術特有的審美教育作用,將給人的情感領域帶來巨大影響。在教育中,科學知識的積累、道德原則的教育有時會帶有一定的強制性,而人們對藝術的欣賞則完全是出于喜愛,審美教育的強大力量,正在通過“娛悅性”而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縱觀人類的所有活動,美術是最具人性意味的,因為它具有非常強的綜合性,既訴諸人的心理,又訴諸人的生理,既針對人的理性,又針對人的感性。在我們現(xiàn)行的科學教育中,學生基本上是處于對人類積淀下來的知識的被動接受狀態(tài),很少有什么表達的機會,幾乎不會涉及學生的情感問題,使學生失去了感性訓練這一完善自身情感的大好機會,而美術活動是外化人的心理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美術教育在引導學生表現(xiàn)世界時,也將他們的喜怒哀樂表達了出來。在美術活動中,學生手、眼、腦協(xié)調并用,既溝通了物質層面與觀念層面的關系,又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協(xié)調發(fā)展。正是基于以上這些認識,許多美術工作者已不再把學科看成是一個清晰的概念,美術教育正在與一些學科融合、滲透,形成一種全面綜合性的美術教育。
美術因其特殊的視覺審美特點,更接近人的情感塑造,而把這一特質不斷地融合于其他教學科目,勢必給學生理性和感性的平衡發(fā)展注入全新的活力,使學生全面素質的形成、發(fā)展更接近人的完整性,更接近社會不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