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細酌一
榕樹,生命進行曲
□劉再復
我喜歡這種綠色世界在無風中的平靜、雍容、豐盛、滿足,像沉默的大山一樣巋然而立。
我更喜歡它在風中的時刻。榕樹的每一片綠葉,都像風帆那樣善于捕捉最弱的微風。因此,當輕風吹拂的時候,它的葉子就會顫動起來,剎那間,樹上好像千百萬綠色的蝴蝶,在一開一翕地扇著翅膀,共同編織著生命的織錦。
更使我陶醉的是雄風吹動的時候。此時的榕樹,瞬息間從沉默的大山變成洶涌的大海,波浪在樹梢上澎湃著,時時發(fā)出拍打藍天的沙沙響聲。
一位北方朋友告訴我,他第一次見到南國土地上的高大榕樹時,幾乎嚇呆了。榕樹那企圖籠罩大地的濃蔭,那企圖吞沒白云的樹冠,那企圖飲盡地下全部水分的根群,那陡立而又彎曲多節(jié)的巨枝所構筑的殿廊、山脈、峽谷和道路,一起在放射著生命的光波與音波。這種柔和而強大的波浪,把他的心靈搖撼了很久很久。
在撼動中,他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另一種強大的生命所照明,所溶解,所征服。他覺得自己完全被這種強大的生命所俘虜,并且被剝奪了身上的渺小、卑瑣、頹唐與消沉。在樹下,澄清的空氣中,他覺得自己的靈魂升騰起來了,仿佛也變成了一只扇動著翅膀的綠蝶,也在這個充滿生命的蔥蘢世界中快樂地飛舞。
我比這位北國的友人更了解榕樹生命里積淀著更多的榕樹的碧葉。
小時候我迷戀過一棵倔犟的小榕樹。它就在幾乎沒有泥土的地方發(fā)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塊渾圓形的巖石上進行。我不知道它是在巖縫的哪一處破芽而出,只看著它從縫穴里長出來的最初的嫩枝。這株嫩枝在巖石的懸崖上,沉著地、緩慢地跋涉,攀登,開拓著本沒有路的路,本沒有前方的前方。當它發(fā)現(xiàn)巖石身上的小坑洼處,有一點薄薄的塵土,就果斷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個營寨,然后又向前伸延,邁進,不倦地繼續(xù)尋找著前方險峻的路,險峻的希望。
更使我驚訝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營寨的時候,竟從生命深處撒出一束根須,像蠶兒拋出的銀絲。柔韌的絲朝下生長,直至親吻到地面上的小草。后來,我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氣根。在沒有泥土的時候,氣根憑借它奮發(fā)的天性,吸收空氣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養(yǎng)育成榕樹另一翼的生命線。
突破、掙扎、發(fā)展、挺進,這是一支青綠色的生命進行曲,這是一支鐵流似的生命凱旋曲。
正是這支無聲、無畏的歌,把巍峨的韌性,第一次灌進了我的貧窮而干旱的童年,灌進了我的還在襁褓中的人生。
后來,我在泉州的清源山和福州的于山里,看到了輝煌的石壁榕。清源山的石壁榕,真是生命的奇跡。這棵雄偉的榕樹,生長在足有三層樓高的一塊巨巖上,而本身又有兩層樓高,觀賞它時,非仰視不可。
沿著石壁,許多粗壯的根從巖頂射向大地,有的像纜索懸蕩空中,有的像巨蟒盤旋而下。它們把整塊巨石緊緊擁抱,假如從云端俯瞰下來,大約會看到這棵榕樹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塊天然寶石,企圖把它從大地母腹中拔出。
我很幸運,竟在一次大霧天里見到清源石壁榕別樣的風姿。那時,霧氣正像炊煙似的裊裊上升,一陣陣地掠過巖石,而且一陣比一陣濃烈,最后巖石像沉浸在浩渺的云海中。而榕樹,被云嵐霧靄所凝聚成的大白盤托住,在迷蒙煙波中忽隱忽現(xiàn),好像飄在云中的神樹。更有意思的是,在榕樹背后,又隱約可以見到山中的一座寺廟,廟宇在云霧繚繞中浮沉,朦朦朧朧的,像是天上的殿堂。見到眼前景象,我竟然飄飄忽忽起來,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山,置身于瓊樓玉宇與金木玉樹之前。
(選自《中國當代散文選》,有刪改)
閱讀思考
1.分析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含意。
2.這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文章,作者從不同角度運用了多種手法對榕樹進行了描寫,試結合內容加以分析。
3.作者筆下的榕樹有什么特點?
4.語言優(yōu)美是本文一大亮點,請結合內容作簡要分析。
精品細酌二
黑石礁
□陳丹晨
傍晚,我站在黑石礁。海水,輕輕地拍打著巖石,像是充滿著戀情的愛撫。
黑石礁,是真正的黑色的,有的幾乎像煤一樣還帶有光澤,她似乎缺少一般海濱所特有的風韻。
黃昏時分容易使人產生對白日的依戀。此刻坐在礁石上,聽著海水的嗚咽,我又想起了她帶有深情的感嘆:“真的,我現(xiàn)在有一種愈來愈濃的懷舊情緒……”
她興奮地敘述這幾年找到的、重新恢復了聯(lián)系的中學時代的老同學的情況:有的當了大學黨委書記,有的成了全國著名的科學家,有的成了高級工程師、外科主治大夫、大學副教授,有的當了記者、中學老師、機關干部。
三十多年沒有見了,她一直就在黑石礁的附近工作、生活。當想方設法找到我時,她已認不出我來了,我卻一眼就叫出她的名字。當年,她是班上最矮小也是衣著最樸素清苦的一個,扎著兩條小辮,帶著一副眼鏡。我在她的面前,總覺得像小弟弟似的幼稚無知。我們互相急迫地提出了許許多多問題,幾乎每一個問題還沒有說上兩句,就被另一個問題打斷了。要說的,要問的太多了。
但當她講到自己時,盡管她是平靜的、滿足的,我卻感到意外和困惑。1948年,她還只是一個十六歲的小姑娘,就參加了地下黨組織。她還曾被派到煙草公司去當女工,從事工人運動。剛解放,她就只身北上,來到這個黑石礁所在的著名城市里工作。因為工作需要,她長期做黨委、紀律檢查部門的秘書;因為革命需要,她又上了四年工科大學,當了三年技術員;后來還是工作需要,她又繼續(xù)做秘書、行政工作;同樣因為革命需要,還當過七年農民,做過一年工人?,F(xiàn)在,她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沒有官職,沒有技術職稱;她沒有政治歷史問題,也沒有出身反動家庭問題,更沒有犯過任何錯誤。她有很老的資歷,也有大學的學歷,但沒有許多老同學那樣富有色彩的榮耀和地位。她后悔嗎?不,一點不。她不平嗎?不,一點不。當我看到她敘述別人時的喜悅神態(tài),講到自己時的平靜聲調,恍惚一個扎著小辮、帶著眼鏡、矮小的姑娘形象又在我的眼前浮現(xiàn)。那是多么淳樸天真的人啊!
那天晚上,我和她的一家小聚。她的愛人總是憨厚地笑著勸我喝酒吃菜,他在市級機關里做研究工作。她的兒子、媳婦、女兒和未來的女婿輪流向我敬酒、給我夾菜,歡迎我這個從遠方突然來臨的陌生人。他們中有當工人的,有做團委工作的,有當兵的,一個個都像他們的母親一樣單純、熱情。我多么希望他們的未來不再重嘗“文革”那種艱辛和坎坷,將有更多的自己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但是我也希望他們能經(jīng)歷這大海的淘洗和搏擊,因而更加堅強和有生命力。
黑石礁冷清清地矗立在褐色的水浪中。在愈來愈濃重的夜霧中,她黑色的身影顯得堅毅,沉著。她是平凡的,她不搔首弄姿。她淳樸,甚至帶著一點鈍拙。她默默地送走和海水一樣流逝了的一天。
(選自《中國散文鑒賞文庫》,有刪改)
閱讀思考
1.文章開頭與結尾都對黑石礁進行了描寫,有何用意?
2.“她”談到中學時代的老同學的情況和談到自己的情況時態(tài)度有何不同?作者對此有何評價?
3.閱讀全文,說說作者筆下的“她”是一個怎樣的人。
4.有人評價本文“藝術獨到之處,在于它的質樸”,你同意這個看法嗎?請談談自己的看法。
精品細酌三
流放出生命的精彩
□楊曉雷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從深圳來到遙遠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則徐的流放地。到伊犁的當天下午,穿過寬闊的伊犁河,我們來到這里的林則徐紀念館,只見門前冷冷清清,沒有一個前來參觀的人。走進展館,里面僅一間約兩百平方米的展室,室內布置簡陋,文物不多,四壁的圖片及說明也大多見過,遠不如虎門的氣派。
家住深圳,我?guī)缀趺磕甓家セ㈤T。那里的林則徐紀念館與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建在一起,規(guī)模龐大,展館外還有林則徐銷煙池和虎門炮臺遺址。每次去,我總見到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故來伊犁前,對參觀的事不太在意。猶如看戲,高潮過了,后面的戲,則容易被忽略。
然而,或許是身臨其境的緣故,當我越過千山萬水,從發(fā)達繁榮的廣東,來到偏僻遙遠的邊疆伊犁,當我從林則徐任兩廣總督的輝煌之地,來到他被革官免職、慘遭發(fā)配的流放地,再看這曾經(jīng)熟悉的圖片和文物,再去體驗和感受林則徐的風雨人生,尤其是流放伊犁的這段經(jīng)歷,靜觀他輝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戲”,心中的震撼和感動,卻是我在虎門所不曾有過的。
林則徐是在近花甲之時,被流放到新疆伊犁的。此時,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輝煌,已成過眼云煙,從聲名赫赫的兩廣總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職,從威震四海的英雄到發(fā)配邊疆的“罪臣”。因大功獲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處罰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鈍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從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則徐先后被革職查辦,以“四品卿銜”遣戍伊犁,改遣開封協(xié)助王鼎治水,最終被流放伊犁,整個過程歷時一年半,前后跨三個年度,其結果一次比一次嚴重,一次比一次傷心。尤其是最后一次,林則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慣例應可將功折罪,但道光皇帝仍將林則徐發(fā)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當面苦諫,不成,便自殺,成為一時震驚朝野的“尸諫”事件,然而,道光帝依舊無動于衷。林則徐身心俱損,國難當頭、報國無門的絕望,加上治水勞累、戍途奔波,林則徐在西安大病了兩個多月,到1842年8月才從西安起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在流放伊犁的三年多時間里,林則徐強忍身體極度不適,拖著多病之軀,為新疆嘔心瀝血。他親歷南疆庫車、阿克蘇、葉爾羌、吐魯番等地勘察,行程兩萬多里,所到之處興修水渠,后被稱為“林公渠”。他還積極改進推廣“坎兒井”,被當?shù)厝嗣穹Q為“林公井”。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面對厄運,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則徐沒有驚慌,沒有絕望,他鎮(zhèn)靜坦然,慷慨悲歌。這一著名詩句,正是林則徐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別妻子家人所作。
林則徐的精彩之處,不僅在于他能在國難當頭時,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不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達、身居高位時,傾心盡力地為國效力;也不僅在于他廣東禁煙、虎門銷煙等驚世之舉。還在于,或者說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職流放的極端逆境中,即便在個人命運遭遇空前苦難和厄運時,人格和靈魂中依然保持固有的那份偉大與高貴。
虎門銷煙,是中國近代史濃墨重彩的亮點,成為林則徐青史留名的標記。但這并不足以體現(xiàn)林則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時勢造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除個人具備的英雄品質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時勢環(huán)境的客觀影響。危難的時局,百姓的呼聲,肩負的職責,把林則徐推上了歷史的風口浪尖,給他創(chuàng)造了成為英雄的歷史機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則徐遠離了時勢環(huán)境的客觀影響,如何生存,如何作為,堅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賴于他個人主觀的選擇,更多地取決于他個人的意志和品質,這對他的英雄人格和品質恰恰是個嚴峻的考驗??嚯y和挫折是人生的標桿,往往更能測出一個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順境中順勢而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堅守慎獨難。
人生如戲。如果把林則徐的人生看做是一出戲的話,那戲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這段經(jīng)歷。而以往的輝煌顯赫,似乎都是為此所作的鋪墊和積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動人之處,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蕩,也非中間斷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斷崖處,那奮不顧身地縱身飛瀉。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對那悲壯的一躍所作的鋪墊,所制造的落差,所積蓄的能量!
(選自2004年第12期《散文》,有刪改)
閱讀思考
1.文章的標題是“流放出生命的精彩”,請整合文中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流放”一詞有哪兩層含義?
(2)“精彩”包括哪些具體內容?
2.根據(jù)文章內容來回答,作者為什么說“靜觀他輝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戲’,心中的震撼和感動,卻是我在虎門所不曾有過的”?
3.對比是本文一大特點,本文寫了哪些方面的對比?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試結合文章內容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