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人對待傳統(tǒng)文化時總是戴著有色眼鏡?!办o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被看做是有濃重封建色彩的言論,認為這是世故圓滑的表現(xiàn),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翻版。
這種解釋顯然是斷章取義的,完全違背了這句話的本意,只抓住“莫論人非”四個字做文章。其實,“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是人們立身行事之根本。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是圣賢,也難免犯錯誤。關(guān)鍵在于他犯了錯誤是否能及時反思并改正。一個人要想進步,就必須多思考自己曾犯了哪些過錯,要如何去改正。所以,在我們空閑的時候,靜靜地坐下來,反思一下自己的思想、言行,這對于調(diào)整今后的步伐,是非常必要的。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p>
“論人非”當然是不好的。但人長一張嘴,自然要對周圍的人、事作出自己的評判。如果只說別人的優(yōu)點,不說別人的缺點,那是馬屁精;如果對別人不置可否,不加一辭,那是泥菩薩。不是“論人非”不好,關(guān)鍵在于什么時候“論人非”。那句話告訴我們“閑談莫論人非”。什么是閑談呢?就是吃飽了沒事,和朋友、同事、鄰里甚至初識者天南地北地侃一通,目的是為了打發(fā)時間。這時候說的話,往往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卻常常害人不淺。君不見,鄰里的長舌婦,沒事東家長西家短的,評說這家的小氣,評說那家的蠻橫,搞得鄰里關(guān)系如火藥桶一般,一觸即發(fā)。這正是因為那些人在閑談時“亂論人非”。
“論人非”的目的是通過討論,指出別人的過錯,使別人得以改正。而閑談時說人的過錯卻往往是對方不在場的情況,這就變成了在別人背后說壞話了。這樣,當事人并不能因此得到提醒,而當事人的形象也會在閑談中損害不少,更有可能由于“三人成虎”而使原話走樣,失去了勸誡功能,反而產(chǎn)生誤解,破壞人際關(guān)系。因此,“閑談莫論人非”即使在當今社會,仍然有著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
點評
這是一篇駁斥否定“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的議論文,文章有破有立,邊破邊立,有理有據(jù),無懈可擊。
文章一開始先擺出錯誤論點:把“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當做封建糟粕,等同于“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然后即刻指出產(chǎn)生這種思想是斷章取義的結(jié)果。接著,作者宕開一筆,暫時不對“論人非”作評論,而是先樹立起自己的觀點,論證“靜坐常思己過”的正確性。
在批駁對“閑談莫論人非”的誤解時,作者先順著對方的思路大談“論人非”的錯誤,等到充分闡述后再筆鋒一轉(zhuǎn),說這句話的關(guān)鍵在“閑談”,從而巧妙地駁斥了反對“閑談莫論人非”的論調(diào),確立了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