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傳記,不僅有較高的史學(xué)價值,而且也取得了較高的文學(xué)成就。它成功地刻畫了藺相如和廉頗兩個歷史人物,尤其著力刻畫了藺相如的形象,著重表現(xiàn)了藺相如的性格特點。
文章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歡”三個故事,表現(xiàn)了藺相如機智勇敢有謀略、能言善辯很果敢、不畏強敵威武不屈、顧全大局識大體、寬厚待人不計私怨以及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思想品格。藺相如這種智和勇的性格特點也歷來被大家所認(rèn)同。司馬遷在這篇傳記的后面說:“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fā)。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可見藺相如的上述性格特點毋庸置疑,無須贅述。但筆者卻認(rèn)為文章更為突出地表現(xiàn)了藺相如的忠義思想,表現(xiàn)了他忠義兼?zhèn)涞木瘛?/p>
藺相如的“義”體現(xiàn)在他正直剛強重義節(jié)、誠信大度講義氣,以義至上、以義為首上,他是一個真正的義士;藺相如的“忠”體現(xiàn)在他的忠于主人、忠于君王、忠于朋友、忠于國家,替主謀劃、為君效命,重視友誼、心存國家上,他是一個真正的忠臣。
下面我們首先來看看藺相如的“義”。
在“完璧歸趙”這則故事中,面對強大秦國求取和氏璧時,藺相如站在“義”的高度,對趙王說:“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當(dāng)秦王見之列觀,禮節(jié)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他時,藺相如“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說:“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這表現(xiàn)出他決不受辱很有“義士”氣節(jié)并且有為“義”而死的決心。他緊接著義正詞嚴(yán)地斥責(zé)秦國的非“義”行為:“秦貪,負(fù)其強,以空言求璧”“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安幌嗥邸逼鋵嵕褪恰傲x”的最根本最基礎(chǔ)的要求。同時藺相如還對比說出了趙王的義舉:“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瓏?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并要求秦王也應(yīng)該以禮相待:“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最后秦王不得不答應(yīng)了他的要求,讓他享受了“義”的禮遇:“秦王……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齋五日后,乃設(shè)九賓禮于廷?!碑?dāng)“歸璧于趙”后,藺相如仍然在“義”上大做文章,在秦廷上大義凜然地繼續(xù)陳述秦的不義之舉:“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并說出自己不“負(fù)趙”的義舉,以誠實的義士風(fēng)格說出自己已“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但只要“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而且明說只要秦先割十五都予趙,趙不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這些都足以說明藺相如光明正大、正直誠信的“義”之精神。
在“澠池之會”的故事中也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藺相如的義士精神。“澠池之會”是秦王玩弄的又一次陰謀,名曰“為好”,實則欲侮辱趙國,甚至劫持趙王。澠池會上,在秦王和藺相如之間,展開了一場侮辱與反侮辱的斗爭、一場不義與義的角逐。一開始秦王步步進逼,而藺相如不僅寸步不讓,還運用“義”氣逼得秦王步步后退。當(dāng)“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時,“趙王畏秦,欲毋行”,但為了顧全趙國的榮譽,藺相如力勸趙王赴澠池之會,以免被其他國家嘲笑趙國怯懦,藺相如說“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而且“相如從”。這就體現(xiàn)了士人敢說敢做、不畏強敵、珍惜榮譽、愛惜名聲的俠義精神。在宴會上,當(dāng)秦王“令趙王鼓瑟”時,藺相如令秦王“為一擊缶”;當(dāng)秦之群臣說“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時,藺相如決不退讓,說“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使得秦國未占得趙國絲毫的便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藺相如令秦王“為一擊缶”的斗爭過程,藺相如可以說是“義”高人膽大,他用了俠士“以死抗?fàn)帯钡摹皻⑹诛怠?,“相如?‘五步之內(nèi),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真是義薄云天。
在“廉藺交歡”這則故事中,面對戰(zhàn)功顯赫、聞于諸侯的廉頗的宣言:“我見相如,必辱之”,甚至連他的舍人也相與諫:“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但藺相如仍做出了義舉,“相如聞,不肯與會……不欲與廉頗爭列……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边@正是一位“義”士大度寬容之“義”的體現(xiàn),這也是一位“義”士義重如山的明證。尤其是當(dāng)藺相如最后說出實情“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時,更讓人體會到藺相如這位“義”士胸懷之寬廣,不把個人私怨記心頭卻把國家利益裝心中的倡“義”之舉,到這里可以說藺相如是“義”氣風(fēng)發(fā)、“義”舉成名。
綜上所述,藺相如不愧為是一個唯義為上的英雄,用文中藺相如舍人的話來說就是“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藺相如確實就是一個真正的高義之士。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藺相如的“忠”。
藺相如做繆賢的門客時就盡忠于繆賢,繆賢獲罪,藺相如出謀劃策,使得繆賢化險為夷,挽救其性命于罪過之中,顯示了他對主人的忠心。
當(dāng)趙王和大臣在和氏璧的去留問題上被難住時,繆賢推薦了藺相如。藺相如挺身而出,為趙國效忠。他認(rèn)認(rèn)真真地跟趙王分析形勢,并主動請纓出使秦國,還許下諾言保證圓滿完成任務(wù)。在出使秦國過程中,他也極力維護趙國的利益。這著實體現(xiàn)了藺相如忠于國君、忠于國家的思想品質(zhì)。
尤其是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可以說是竭盡全力為趙王為趙國盡忠。在處理與廉頗的關(guān)系上,也可見藺相如的忠心。當(dāng)兩人產(chǎn)生矛盾時,藺相如隱忍退讓,坦誠相待,表現(xiàn)出對朋友的信任和忠誠。尤其是他那種以國為先忠于國家的思想更是令人敬佩,顯示了他對國家的無比忠心,這不僅化解了他與廉頗間的矛盾,而且使得他們之間的情誼更加深厚。
總之,筆者認(rèn)為忠義思想是藺相如最主要的性格特點,而且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讓藺相如這個人物形象千古流傳、名聞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