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以優(yōu)美動人的劇情、富有藝術(shù)魅力的表演形式,為歷代人們所喜聞樂見。
一、中國古代戲曲演變及其特點
1.中國戲曲的雛形及形成。中國古代戲曲的發(fā)展有兩條主線:一是西周末年的俳優(yōu)滑稽表演到西漢百戲中的角抵戲,再到唐代的參軍戲,表演成分比較明顯,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戲曲的主體;另一條是由原始歌舞到隋朝的“九部樂”,再到唐代歌舞戲的演出。它們因不斷吸納古典文學(xué)、民間歌舞藝術(shù)而獲得了極大的發(fā)展。宋代是戲曲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由于城市商品經(jīng)濟得到長足發(fā)展,出現(xiàn)了很多娛樂場所,如“瓦舍”“勾欄”等,民間歌舞、說唱藝術(shù)、滑稽戲不斷融合,產(chǎn)生了北方的“金院本”,南方的“南戲”。到了元代,北方形成了“北雜劇”,南方南戲進一步發(fā)展成熟,戲曲形成。
2.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是北宋末年流行在江浙一帶的民間歌舞小戲。它融合了南方民間小曲、說唱等藝術(shù)。早期南戲往往較多穿插滑稽搞笑的片段,以增加喜劇效果;后期體制龐大,劇目多表現(xiàn)民間故事。南戲為明清戲曲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代表作是高則誠的《琵琶記》。
3.中國戲曲的第一個繁盛期——元雜劇。元代影響最大的是元雜劇。主要作家有關(guān)漢卿、白樸、馬致遠(yuǎn)、高文秀、紀(jì)君祥等,他們的作品大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濃郁的生活氣息,多俗言俚語,語言以本色為主,質(zhì)樸自然,風(fēng)格豪放粗獷。中期的雜劇語言富有文采,內(nèi)容上多寫愛情如王實甫的《西廂記》、鄭光祖的《倩女離魂》等;寫神仙道化如馬致遠(yuǎn)的《陳摶高臥》等;借古文人的際遇抒當(dāng)代文人的感慨如鄭光祖的《王粲登樓》等。后期的作品明顯體現(xiàn)出南方的人文色彩,創(chuàng)作風(fēng)格趨于典雅,創(chuàng)作題材多為文人逸事,宣揚倫理的題旨日益加強,積極的精神日漸消退。
4.中國戲曲的第二個繁盛期——明清傳奇。傳奇源于宋元南戲,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開場白的交代情節(jié),多是大團圓的結(jié)局,風(fēng)格上大都比較纏綿,不像北雜劇那樣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較自由。明中后期,傳奇代替雜劇成為戲曲舞臺上的主角,曲調(diào)較南戲有增加,并逐步形成了按宮調(diào)聯(lián)套的南曲體系,內(nèi)容廣泛,風(fēng)格多樣,對社會的黑暗與統(tǒng)治者的暴虐、貪婪都作了比較深入的揭露和批判;還從個性解放的要求出發(fā),對封建禮教與專制主義作了激烈的批判。主要流派有強調(diào)格律的吳江派、重視內(nèi)容辭采的臨川派、講求辭藻用事的駢儷派,代表作家、作品有沈璟的《屬玉堂傳奇》、湯顯祖的《牡丹亭》、梁辰魚的《浣紗記》等。
5.中國戲曲的轉(zhuǎn)型期——清代地方戲的興起。清代戲曲主要表現(xiàn)為民間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戲的盛行,后是地方戲的興起。花部(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種地方戲曲)諸戲的興起,結(jié)束了戲曲史上的傳奇時代,使我國的戲曲藝術(shù)更加豐富多彩。
二、傳奇與雜劇的主要特點
1.雜劇一般是四折一楔子,不標(biāo)折目;傳奇不稱“折”而稱“出”,并加出目,出數(shù)不定,多長篇。傳奇沒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門”,又叫“開場”,由副本說明創(chuàng)作意圖,介紹劇情概況,它不是劇情的組成部分。開場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戲。開場用的是詞牌而不是曲牌。
2.傳奇和雜劇一樣有曲詞(劇本中人物的唱詞)、賓白(一般是散文,也有少數(shù)韻語,分對白、獨白、旁白、帶白等)、科介(是劇本中關(guān)于動作、表情和音響效果的舞臺指示),但傳奇不像雜劇那樣通常由一個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種角色都可以唱,可獨唱、對唱、輪唱和合唱;傳奇中重要人物上場時只唱引子,繼以一段定場白,每出戲都有下場詩。
3.雜劇和傳奇在音樂上都采取曲牌聯(lián)套的方式,但雜劇每折限用一個宮調(diào),一韻到底;傳奇每出不限一個宮調(diào),可以換韻。雜劇演唱用北曲,傳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創(chuàng)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北曲豪邁雄壯,南曲婉轉(zhuǎn)柔媚。
4.傳奇的角色與雜劇大同小異,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細(xì)。雜劇的主角是末(男角色)、旦(女角色),傳奇的主角是生、旦。傳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三、怎樣閱讀古代戲曲
閱讀中國古代戲曲要注意以下幾點:
1.閱讀劇本,了解一些戲曲常識是非常必要的。如角色中的凈,俗稱“花臉”“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點的男性人物;如丑,又稱“三花臉”或“小花臉”,多扮演性格詼諧的人物。了解了這些常識對于分析人物形象很有幫助。另外,如曲牌、宮調(diào),戲劇事件的典型性、集中性、程式性特點等都有助于了解人物情感的變化、劇情的發(fā)展。
2.了解劇情,熟悉人物,有助于把握主題和人物思想性格的發(fā)展。如讀《竇娥冤》僅僅只看“三樁誓愿”是不夠的,還要結(jié)合張驢兒投毒事件以及“誓愿”實現(xiàn)的前因后果來看,竇娥是在抗?fàn)幣c妥協(xié)中走向刑場的,她的“三樁誓愿”是冤與怨的傾訴,是恨與無奈的總爆發(fā)。熟知劇情,我們才更能感受到官府的黑暗與竇娥冤屈之深。
3.閱讀劇本,要注重鑒賞語言藝術(shù)。鑒賞語言藝術(shù),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要注意古白話、俗語、典故等。戲曲的主要服務(wù)對象是廣大市民和農(nóng)民,因此,其曲詞多俚言俗語以及典故。徐渭在《南詞敘錄》里說“夫曲取于感發(fā)人心,歌之使奴、童、婦、女皆喻,乃為得體”,這說的就是戲曲語言具有大眾化、通俗化的特點。古白話、俗語典故具有時代性,因此要多讀才能品出其中之味。
(2)要注意曲詞的抒情性。因情賦聲、以聲傳情是曲詞的最大特點。戲曲要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光靠眉目傳情遠(yuǎn)遠(yuǎn)不夠,還需要借助曲詞來表現(xiàn)思想感情。如《梧桐雨》整出戲如同一首抒情長詩,作品關(guān)注的不是唐明皇和楊貴妃曲折傳奇的愛情故事,而是故事中所蘊涵的情感,有相愛時的歡樂,但更多的是生離死別的痛苦、思念的哀愁以及悲涼的歷史滄桑感。
(3)要注意欣賞曲詞的音韻美。戲曲里大量使用曲牌、宮調(diào),使得曲詞富有音韻美。又因為曲詞要和曲演唱,所以節(jié)奏鮮明,韻律和諧,具有流轉(zhuǎn)回環(huán)的音樂美。如《倩女離魂》第一折開頭:“【仙呂·點絳唇】捱徹涼宵,颯然驚覺,紗窗曉。落葉蕭蕭,滿地?zé)o人掃?!鼻~多短句且長短錯落,富有節(jié)奏,便于吟唱;又句句押韻,朗朗上口,富有音韻美。
(4)閱讀劇本,體會借景抒情的藝術(shù)手法。戲曲繼承了我國古代詩歌注重意境美的傳統(tǒng)。如《梧桐雨》第四折最后的幾支曲子:“潤蒙蒙楊柳雨,凄凄院宇侵簾幕;細(xì)絲絲梅子雨,裝點江干滿樓閣;杏花雨紅濕闌干,梨花雨玉容寂寞;荷花雨翠蓋翩翻,豆花雨綠葉蕭條?!苯栌昃笆汶x情,情景交融,把唐明皇美夢驚醒后,獨自面對梧桐秋雨的孤凄、悲涼寫得淋漓酣暢,感人至深。雖是寫景,卻句句含情。
(5)閱讀劇本,要注意欣賞古典戲曲文學(xué)的創(chuàng)作手法。古代戲曲常常運用浪漫主義的藝術(shù)手法,以超現(xiàn)實的想象、夸張、奇異的情節(jié),來表達難以實現(xiàn)的愿望或?qū)硐胧澜绲淖非?,來塑造人物,反映現(xiàn)實。如《竇娥冤》就用“三樁誓愿”表現(xiàn)竇娥的冤屈,揭露官府的黑暗;《柳毅傳》寫一介凡夫到洞庭龍宮傳送書信等;《梧桐雨》用唐玄宗與楊貴妃天上相會表達了對愛情的歌頌等。
【閱讀訓(xùn)練】
慘 睹①(節(jié)選)
□李玉
(生緇衣笠帽)(小生道裝挑擔(dān)上)(白)大師走嚇!
【傾杯玉芙蓉】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dān)裝,(小生合唱)四大皆空相。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疊疊高山,滾滾長江。(生白)我自吳江別了史徒出門,師弟兩人,一路登山涉水,夜宿曉行。一天心事都付浮云,七尺形骸甘為行腳②。身作閑云野鶴,心同槁木死灰。(唱)但見那寒云慘霧和愁織,受不盡苦雨凄風(fēng)帶怨長。(生白)徒弟前面是那里了?(小生)是襄陽城了。(生)是襄陽城了。咳!(生唱)雄城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
(內(nèi))走嚇!(小生)后面有許多車輛兵馬來了,且閃過一邊,讓他們過去。(下)(外、末拿槍哨子帽,雜扮車夫四輛,凈扮將官押上)
【刷子芙蓉】頭血濺干將③,尸骸零落,暴露堪傷。又首級紛紛,驅(qū)馳梟示④他方。(凈白)俺想皇爺殺了多少大臣,就在京城號令罷了。又聽那都察院陳御史之言,說凡系那處人,把首級發(fā)在本處號令,把頭兒裝了數(shù)十輛,著咱們各處分解。這樣苦差好不煩惱,快走,快走。(活門串應(yīng)唱)凄涼,嘆魂魄空飄天際,嘆骸骨誰埋土壤。(凈對內(nèi)介)咄!你每這些眾車兒打伙兒行走,不要落在后面嚇。咳,那些眾公卿做什么官?今日里呵,(唱)堆車輛,看忠臣榜樣。枉錚錚,自夸鳴鳳在朝陽!(下)(生、小生上)嚇,呵呀,好痛心也!
【錦芙蓉】裂肝腸,痛誅夷盈朝喪亡,郊野血湯湯。好頭顱如山,車載奔忙。又不是逆朱溫清流被討⑤,早做了暴嬴秦儒類遭殃⑥。(小生白)大師走罷,不要管他們的事了。(生)咳,都為我一人,以致連累萬口性命,是我累及他們了!(唱)添悲愴,泣忠魂飄飏。羞殺我,猶存一息泣斜陽。(三旦內(nèi))苦嚇!(小生)后面又有許多兵將解著囚婦來了,且閃在一邊。
(外、末頭袋拿刀,旦扮四囚婦,丑扮差官押后上)走嚇!
【雁兒落】(眾旦)蒼蒼!呼冤震響,流血淚千行萬行。(丑白)這是你家做官的帶累你每的,哭也怎么?(眾旦唱)家抄命喪資輕蕩,害妻孥徙他鄉(xiāng)。(丑白)那些夫人小姐砍的砍,絞的絞,還要發(fā)教坊司、賞象奴⑦,不知流徙千千萬萬,那在你們這幾十百個。(眾旦唱)淪喪,嘆匹婦終作溝渠拋漾。(跌介)(丑)這時候還要裝幌子,思想那個來扶你每么?還不起來快走!(眾旦唱)阿呀,天嚇!真悲愴,縱偷生髖麟⑧,到不如剛駢首喪云陽⑨凹。(丑趕介)走嚇!(同下)
(二生上)阿呀好惱嚇!縱然殺戮忠臣,與這些婦女何干?
【桃紅芙蓉】慘聽著哀號莽,慘睹著百俘囚狀。(小生)大師,路上來往人多,不要講了,走罷。(生唱)阿呀,裙釵何罪遭一網(wǎng),連抄十族新刑創(chuàng)。(小生白)大師,當(dāng)初劉文成說尚有三十年殺運未除,這也是天數(shù)了。(生)咳!(唱)縱然是天災(zāi)降,也消不得誅屠恁廣。恨少個,裸衣?lián)牍牧R《漁陽》凹。
(付內(nèi)白)啪,走嚇!(小生)后面許多兵將,押著無數(shù)犯人來了,且閃在一旁。(占、老鮫帽花槍扮軍士拿軍器,四個犯官付校尉押上)
【普天芙蓉】為邦家輸忠讜,盡臣職忤強項。(付白)為因你每要做忠臣,故此圣上特來奉請。(眾)呵呀,我們久不為官,又來拿解,豈不冤枉?(唱)山林隱甘學(xué)佯狂,俘囚往誓死翱翔。(付白)快走,有話到圣上面前去講。(眾)講什么,要砍便砍罷。(付)好一班不知死活的書呆。(內(nèi)介)走嚇!(眾)老先生,總是我每不是,當(dāng)初不能御敵,直至縱虎入山,悔無極矣。(合唱)空悲壯,負(fù)君恩浩蕩。罷!拼得個死為厲鬼學(xué)睢陽。(同下)
(二生上)(生恨介)咳,一發(fā)罷了。嚇,嚇,嚇!我道只獨誅戮朝中臣宰,不想又捕捉棄職官員,正人君子,定然無噍類矣。(唱)
【朱奴芙蓉】眼見得普天受枉,眼見得忠良盡喪。(小生白)大師走罷,天色已暮,快趕到前面尋一寺院歇宿便好。(生)咳!(合唱)阿呀,迷天怨氣沖千丈,張毒焰古來無兩。(生)阿呀,我想忠臣做到這個地位是喲。(唱)我言非戇,勸冠裳罷想,到不如躬耕隴畝臥南陽。
(小生白)大師,此處湖廣要道,京中往來公干人多,恐有識認(rèn),禍生不測。(生)如此便怎么?(小生)且到前面,過了今夜,明日從小路急趲行,趕到武岡州,速往貴州,直入云南深山居住,才可安身。(生)如此且趕到前途再處。
【尾】路迢迢心怏怏。(小生唱)且暫宿碧梧枝上。(內(nèi)作鐘磬介)(生白)嚇!鐘鳴了。(小生)大師,這是野寺晚鐘,非景陽鐘也。(生)嚇!是野寺晚鐘?是。(生)咳!(唱)錯聽了野寺鐘鳴似景陽。
(選自《千鐘祿》,有刪改)
[注]①本曲寫明朝初年,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燕王朱棣爭奪帝位,以反對削藩為名,發(fā)兵南下攻破金陵,建文帝扮成僧人,隱遁逃亡二十多年,直至晚年返回金陵的曲折故事。②行腳:為尋師求法而游食四方的僧人。③干將:古寶劍名。④梟示:割下首級懸木示眾。⑤清流被討:天祐中,唐宰相柳璨迎合朱溫旨意,譖殺大臣裴樞等人,李振乃對朱溫說:“此輩自謂清流,宜投于黃河,永為濁流。”朱溫笑而從之。⑥儒類遭殃:指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暴政。⑦教坊司:官署名,掌管承應(yīng)宮廷宴會、祭祀聲樂歌舞的機構(gòu)。象奴:南方馭象者稱象奴。⑧髖群:亢直貌。⑨云陽:后世常用于指代刑場。
閱讀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1.請分別概括主人公所見的慘景圖。
2.作為傳奇,試簡析本文分別寫所見慘景圖的好處。
3.清初民間戲曲傳唱之廣,有“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之語,說的是兩支最為家喻戶曉的曲子,一支是《長生殿·彈詞》中李龜年所唱的南呂【一枝花】,另一支就是【傾杯玉芙蓉】。試以【傾杯玉芙蓉】為例,簡析讓家家戶戶皆唱之原因。
參考答案
《中國古代戲曲的閱讀》
閱讀訓(xùn)練:
1.第一幅圖:朝中臣宰頭顱分裝數(shù)十輛,被押運分解。第二幅圖:囚婦發(fā)配教坊司、賞象奴,遭流徙。第三幅圖:棄職官員,正人君子被押解。
2.(1)作為劇本,便于演出。(2)作者只用襄陽城下大道上看見三撥人馬的過場,就把一場全國性的屠殺迫害寫了出來,具有典型性、集中性。
3.(1)“漠漠平林,疊疊高山,滾滾長江”既是行程,又是壯美河山的描繪,如今卻物是人非。(2)“但見那寒云慘霧和愁織,受不盡苦雨凄風(fēng)帶怨長”一句中“寒”“慘”“愁”“苦”“凄”“怨”講述了逃亡奔波之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