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又叫說理文,它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fā)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議論文的本質(zhì)是說理,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以確定其觀點的正確或錯誤,肯定或否定某種主張。文章的論點能否具有極強的說服力,與作者是否恰當使用說理方法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下面,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議論文寫作中行之有效的幾種說理方法,希望對廣大學(xué)子能有所幫助。
一、例證法
所謂例證法,就是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事實的說服力遠遠大于空洞抽象的說理。用來作論據(jù)的事例,可以是古今中外名人具體的事實,概括的事實,也可以是自己親身的經(jīng)歷、感受,還可以是一些統(tǒng)計數(shù)字等。在運用例證法時,有以下幾點要求:
1.確鑿性。必須選擇那些準確可靠的事實。
2.典型性。引用的事例應(yīng)該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代表這一類事物的普遍特點和一般性質(zhì)。
3.新穎性。盡量選擇鮮為人知的或有時代感的新鮮事例,即便是舊事例,也可使用“舊酒裝新瓶”的方法,將其融入新穎的議論之中,使之產(chǎn)生新意。如“孟母三遷”多被用來佐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換個角度,用它來證明“近墨者未必黑”也是可行的。試想,假如不是孟子專心致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話,那么即使孟母三遷,甚至四遷、五遷,也很難保證孟子不受影響。這樣就可以讓舊事例點石成金了。
4.向心性。即事例與論點的統(tǒng)一。事例是為了證明論點的,因此,兩者應(yīng)該主旨一致。
5.概括性。事例的表述要準確,敘述要概括,能證明論點即可,絕不可汪洋恣肆,喧賓奪主。
在運用例證法時,以下三招較為實用。
招數(shù)一:直接引用,變?yōu)檗D(zhuǎn)述。
招數(shù)二:改變手法,去枝留干。
招數(shù)三:以大概小,以總概分。
二、引證法
所謂引證法,就是引用那些被普遍認為是正確的道理或說法來證明論點。用來作引證的,可以是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也可以是成語、俗話、諺語,還可以是定理、公式等。如蕭伯納的名言:“你我是朋友,各拿出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交換后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朋友間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币豢勺C明交流的重要性,二可證明人們在相處的過程中,在事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應(yīng)該堅持“互惠互利”的原則。
在運用引證法時,有以下兩點要求:
第一,引證必須合理。即引證必須是真實可信的,不能斷章取義,不能歪曲原意,更不能主觀臆想。
第二,引證必須適當。即引證必須少而精,恰到好處,才能發(fā)揮其應(yīng)有的作用。
三、喻證法
所謂喻證法,就是用形象的比喻來證明論點。喻證可以使抽象、枯燥的說理變得深入淺出,增強可讀性。如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一文就是運用喻證法的典范。運用喻證法時,要注意兩種事物之間必須有多方面的相似點。比如,將學(xué)習(xí)比喻為登山,然后將兩者分解,好成績可與登山成功對應(yīng),學(xué)習(xí)方法、態(tài)度可與登山技巧、態(tài)度對應(yīng)等。
四、對比法
所謂對比法,就是將兩種對立的事物進行比較。如彭端淑的《為學(xué)》一文中的貧富二僧去南海的故事,就是運用對比法的典范。運用對比法時,要注意正反兩方面內(nèi)容必須截然不同,否則論點就很難做到鮮明。
五、類比法
所謂類比法,就是借助某個類似的事物或事例,進行由此及彼的推理,達到闡發(fā)論點的目的。這種方法往往是陳述用來類比論證的故事、寓言、生活現(xiàn)象等,然后引申到要論述的道理上來,進行類比說理。
以上介紹的是一般立論文的說理方法。對于駁論文而言,往往還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駁法和歸謬法等,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