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也叫文藝性說明文,它是以小品文的形式向公眾介紹或講解科技知識、科技方法、科技成果、科學思想等的說明文體??破瘴囊云渲R性和趣味性在說明文中“獨領風騷”,是備受讀者歡迎的一種說明文。那么,學生該怎樣閱讀科普文呢?
一、通覽全文,明確說明對象
科普文屬于說明文的范疇,閱讀科普文時,學生首先要明確文章的說明對象是什么。一般來說,許多科普文的標題就表明了文章的說明對象,但有時僅從標題上斷定文章的說明對象可能會出現偏差,因此,學生要想準確把握文章的說明對象,需要通讀全文,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來確定。如《動物游戲之謎》一文,如果僅從標題上來看,學生會認為文章是圍繞“動物游戲”進行說明的;但從整體內容上來看,文章主要寫的是科學家們對動物的游戲行為進行仔細的觀察和深入的研究,發(fā)現了很多有趣的現象,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不管是已經成為共識的普遍規(guī)律,還是尚待進一步深入驗證的各種假說,都表明本文是從動物行為研究的視角介紹動物游戲的科學知識的。
二、概括段意,理清行文順序
組織說明文的材料,要根據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以及說明對象的特征而定,常用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等。閱讀科普文時,學生要通過概括段意的方式,理清文章的思路以及段落內部的順序。如《動物游戲之謎》一文,文章先是選取緬甸葉猴、北極渡鴉、美洲露脊鯨這三種動物,引出動物游戲這種現象;然后分別介紹了動物學家對動物游戲的三種分類,使我們深入了解了動物的游戲行為;最后分別介紹了科學家關于動物喜歡游戲的幾種假說,并對這些假說提出了懷疑,啟發(fā)讀者進一步思考自然世界的秘密。作者在同我們一起探究動物游戲之謎時,先擺現象,再深入分析,然后探究原因,是按照邏輯順序展開的。
三、篩選信息,理解術語內涵
學生認知說明對象的特征需要準確解讀有關說明對象的一些術語。所謂術語,是指專屬于某一事物的特定概念。使用術語是科普文的特點之一。理解術語的內涵,學生需要合理篩選有效信息,恰當地概括、整合文章內容。如《動物游戲之謎》一文中對“學習說”的說明,先明確這一“假說”的提出者——美國神經生理學家漢斯·特貝和社會生物學家斯塔·阿特曼。再抓住關鍵語句——“游戲的實踐性強,……對鍛煉動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爭斗能力和利用環(huán)境的能力很有效。游戲向動物提供了大量機會,……巧妙地結合起來”。這樣,學生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說游戲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學習行為了。
四、體察表達,分析說明方法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作詮釋、分類別、作比較、引用、舉例子、列圖表、打比方等,科普文也不例外。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說明方法,有利于學生對說明對象的特征的把握。如《動物游戲之謎》一文的第五至八自然段,作者按照科學家對動物游戲的形式進行劃分,分別對單獨游戲、戰(zhàn)斗游戲、操縱事物的游戲進行說明,分類別方法的使用,使得文章條理清晰。文中介紹科學家關于動物喜歡游戲的幾種假說,舉到黑猩猩、河馬、渡鴉、羱羊、北極熊等動物的例子,以典型的例子來說明陌生的理論,給讀者以具體實在的形象認知。
五、抓住關鍵,體味語言藝術
生動的文藝性是科普文的鮮明特點。抓住關鍵詞語,體味科普文生動形象的語言,有利于深刻理解文章深厚的內涵。在體味語言的時候,學生要特別注意修辭手法的運用。如《動物游戲之謎》一文,作者開始用“走鋼絲”“倒立”“像小孩坐滑梯一樣”“像船帆似的”等比喻,生動形象地描寫出動物游戲的情形;葉猴“嬉鬧”,渡鴉“歡快”,露脊鯨“得意洋洋”,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讓文章妙趣橫生;“推擠”“抓住”“跳開”等一系列動詞,“竭力”“巧妙”等修飾語,形象地描繪出葉猴調皮靈巧的可愛姿態(tài);“它們是在打架嗎”“它們是在表演嗎”“露脊鯨又是在干什么呢”等設問,設下懸念,極大地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綜上所述,學生只要掌握了上述方法,就能很好地閱讀科普文了。
【閱讀訓練一】
杜鵑
□周曉楓
善良與無知的結合往往意味著悲劇的開始,它已為惡的孵化準備好適宜的溫床。一對伯勞忙碌著,沉浸在即將做父母的喜悅中。它們不知道,一個不動聲色的陰謀業(yè)已醞釀成形,現在它們正以自己的體溫使之日益壯大。
杜鵑的寄育性廣為人知,它不會筑巢,于是便把卵產在其他鳥類的巢中。這個笨拙且自私的母親,就像拋棄私生子一樣,生產之后迅速棄嬰,然后在旁邊隱匿起來。杜鵑具有魔術般的本領,它可以根據寄主的不同,來改變蛋卵的大小和顏色,直至以假亂真——我們難以理解這種詭異的改變,罪行會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渠道。于是這枚贗品的蛋潛伏下來,寄主誤以為這也是親生骨肉——不要以為惡具有魔鬼般易于辨別的胚胎,惡在初期未暴露任何端倪,它是平凡的,甚至看起來如此孱弱。
十二天以后,杜鵑雛鳥破殼而出,一種犯罪的遺傳本能開始作祟。它把同巢的卵或雛鳥慢慢拱到自己背上,然后猛然直立身體,把它們一個一個摔出巢外,直到獨霸全巢。杜鵑的孽子茁壯成長,而伯勞所有的親生骨肉都被殘害了——一個惡的誕生要葬掉數倍于它的善,來作肥沃的底肥。杜鵑的養(yǎng)父母并未察覺眼皮底下的謀殺,依然不辭勞苦地哺育著仇人,甚至這個怪異的孩子已比自己大了許多倍,也絲毫沒有引起它們的懷疑。
半個多月以后,杜鵑雛鳥已膘肥體壯,它抖抖羽毛不辭而別,全然忘乎了養(yǎng)父母的恩情。伯勞、畫眉、柳鶯……眾多的善鳥年復一年充當著養(yǎng)父母的角色,捐獻自己的孩子供杜鵑殺害——而這后面,并沒有跟從一個覺悟之后的復仇故事。這竟然是大自然的法律,犯罪不需要償付任何代價。
杜鵑是品性最殘忍的鳥。隼是食肉性的鳥,但它不在自己的屋檐下捕食。一些從俄羅斯來到北極育雛的紅胸黑雁,大膽地將巢建在與天敵隼比鄰而居的地方,這是為了讓狐貍懾于隼的威力,而不敢接近自己的孩子。這是一個危險的技巧。但即使雛雁從隼的巢邊經過,隼也恪守著原則絕不去碰它們。杜鵑不然,它破壞了最基本的道德,其卑鄙和冷酷無可辯駁。
然而,與此有著鮮明對比的,是杜鵑贏得的好名譽。聲聲啼血的傳說,指認杜鵑為蜀帝的冤魂所化。還有的說它是憂心報國的志士、腸結鄉(xiāng)愁的游子或哀情哽咽的佳人。春末夏初,杜鵑的鳴囀,好像是在催人趕上農時“快快布谷”,所以杜鵑又叫布谷鳥,據說谷穗和福祉會隨它懇切的勸告一同到來。沒人追究以往的血案,農人們滿懷歡喜地聆聽它的啼囀。并不是杜鵑帶來了陽光和雨水,但它選擇了適當的時候,選擇了適當的聲音,所有的功勞便盡歸于它。
1996年春天,一對杜鵑停落到北京安貞橋附近。后來,雌鳥被人下網捉走,雄鳥便在上空悲切啼叫,數日不止,直至聲音嘶啞,仍不肯飛走。這讓我在一概的氣憤中停頓下來。沒有一個壞人會是千瘡百孔絕對意義的壞,所有的形象都是立體的,不能被框入一個狹小的人為概念——因此,我必須辯證地看待每一個人,甚至一只鳥。
(選自《齊魯晚報》,有刪改)
閱讀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1.開篇“一個不動聲色的陰謀”指的是什么?
2.從全文來看,杜鵑的“惡”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3.對文末最后一句話的含意,你是怎樣理解的?
4.本文主要采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請簡要分析。
【閱讀訓練二】
兇殘的祈禱者——螳螂
□[法國]亨利·法布爾
有一種叫做螳螂的昆蟲,常喜歡半身直起,立在青草上,態(tài)度很莊嚴,輕紗般的薄翼,如面膜似的搖曳著,前腿形狀如臂,伸向半空,好像是在祈禱,所以后來就有人稱呼它為祈禱者螳螂了。
螳螂的外表并不令人生畏,相反,看上去它相當美麗,它有纖細而優(yōu)雅的姿態(tài),淡綠的體色,輕薄如紗的長翼。螳螂天生就有著一副嫻美而且優(yōu)雅的身材,還擁有一種獨特的東西,那便是生長在它的前足上的那對極具殺傷力,并且極富進攻性的武器。
螳螂身上的武器、暗器很多,因此,它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可以選擇多種方法來自我保護。比如,它有如針的硬鉤,可以用鐮鉤去鉤你的手指;它長有鋸齒般的尖刺,可以用它來刺你的手;它還有一對鋒利無比的大鉗子,當它挾住你的手時,那滋味兒可不太好受啊!
在它休息的時候,這個異常勇猛的捕捉其他昆蟲的機器,只是將身體蜷縮在胸坎處,看上去,似乎特別平和,甚至會讓你覺得,這個小動物簡直是一只熱愛祈禱的溫和的小昆蟲。但是,只要是有其他的昆蟲從它們的身邊經過,螳螂的那副祈禱和平的相貌便會一下子煙消云散了。這個剛才還是蜷縮著休息的小動物,立刻便伸展開它身體的三節(jié),于是,那個可憐的路過者,還沒有完全反應過來,便已糊里糊涂地成了螳螂利鉤之下的俘虜了。無論是蝗蟲,還是蚱蜢,或者是其他更加強壯的昆蟲,都無法逃脫這四排鋒利的鋸齒的宰割,它可真是個了不得的殺蟲機器。
螳螂的氣概雖然特別神圣,但是它們卻自食同類,而且在吃它的兄弟姐妹的時候,泰然自若。那副樣子,簡直和它吃蝗蟲、吃蚱蜢的時候一模一樣,仿佛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與此同時,圍繞在食同類的螳螂旁邊圍觀的觀眾們,也沒有任何反應。不僅如此,這些觀眾還紛紛躍躍欲試,一旦有了機會,它們也會做同樣的事情。雌性的螳螂甚至還具有食用它丈夫的習性。在吃它丈夫的時候,雌性的螳螂會咬住它丈夫的頭頸,然后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后,剩余下來的只是它丈夫的兩片薄薄的翅膀而已。
螳螂如此兇殘,但螳螂幼蟲的處境卻非常危險。只要它一不小心跨出自家大門一步,那它馬上就可能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因為守候在巢邊的螞蟻是不會輕易放過任何一頓美餐的。還有那種居住在墻壁上面的小型的、灰色的蜥蜴,更難對付。小蜥蜴進攻螳螂的方法主要是用它的舌尖,一個一個地舐起那些毫無反抗力的小昆蟲。每吃掉一個,蜥蜴的眼皮總是要微微一閉,這的確是一種極端滿足的表現。
大自然造物真是不可思議啊!
(選自《科學啟蒙》,有刪改)
閱讀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1.結合文章內容,說說你對標題“兇殘的祈禱者”的理解。
2.概括說明本文主要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螳螂的?
3.舉例說明這段文字在語言方面有什么突出特色,并簡要分析。
4.文章結尾說“大自然造物真是不可思議啊”,對此你有怎樣的感受?
參考答案
《科普文的閱讀》
閱讀訓練一:
1.杜鵑寄育性的特點,它不會筑巢,便把卵產在其他鳥類的巢中,讓其他鳥替自己哺育后代。
2.靠陰謀繁殖后代;雛鳥殺死伯勞的親生骨肉,獨霸全巢;長大后不辭而別,全然忘了養(yǎng)父母的恩情。
3.杜鵑本身缺少人類善良的本性和最起碼的良知,品性自私、殘忍,是令人討厭的,而一對雌雄杜鵑之間的重情重義、生死相依,又讓人感動。作者由此引發(fā)了“沒有一個壞人會是千瘡百孔絕對意義的壞”的議論,告訴人們必須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人和事。
4.對比。先寫杜鵑的殘忍性,再寫杜鵑有好名譽以及雌雄杜鵑間的重情重義,全文前后對比鮮明,使得對杜鵑的解說具體深刻;在寫“杜鵑是品性最殘忍的鳥”時,運用隼不食自己巢附近的雛雁的例子形成鮮明對比,反襯出杜鵑“卑鄙和冷酷無可辯駁”的特點。
閱讀訓練二:
1.“兇殘”是就螳螂的捕食和自食同類而言的,“祈禱”是就螳螂捕食時的偽裝而言的,標題突出了螳螂的特征,統(tǒng)領全文。
2.螳螂捕食偽裝的乖巧,螳螂家族兇殘的自戕,螳螂幼蟲處境的危險。
3.作者以生動形象、詼諧幽默的語言來描述螳螂,如“那副祈禱和平的相貌便會一下子煙消云散了”“這些觀眾還紛紛躍躍欲試”等,這樣描寫,不僅使螳螂的形象鮮明而且富有情趣,還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4.本題為開放題,但要圍繞“自然奧秘”“探索精神”來回答。示例:大自然是奧妙無窮的,每一種生命都以其獨特的方式生存在天地間,以科學的探索精神,細致觀察,深入研究,才能揭示出大自然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