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楊綰先生,在李隆基親自舉行的一次面試中,憑其詩賦才華得任“右拾遺”,也即諫官,到唐代宗李豫當朝時被提拔為宰相。此公淡泊名利,車服儉樸,才高德隆,素負人望。
專司監(jiān)察百官之職的御史中丞崔寬,家富于財,在皇城之南建有豪華別墅,其內(nèi)花園龐大,樓臺館榭既多且美,時為京師第一。該閣下聽說楊綰任宰相,當天便悄悄譴人將園中的樓臺亭閣拆除。平息安史之亂,為挽救唐王朝立下蓋世功勛的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并任掌管軍國政令的中書令,權勢煊赫,無人能比。當時正在汾州行營,聽說楊綰拜相,立即將家中的樂伎裁減了五分之四。長安京兆尹黎干,自恃受皇帝寵幸,出入前呼后擁,護衛(wèi)馬隊百余人,楊綰任宰相三天后,他便自動減至十騎。權臣顯貴如此,那些等而下之的官吏就不必說啦。
東漢汝南郡的許劭,曾任本郡功曹,居官廉正,以節(jié)操名世。此公上任之前,家族中人聽說他要做郡吏,紛紛改變不良操行。他的老鄉(xiāng)袁紹還家,車馬隨從甚眾,將進入汝南郡地界時,他突然喝令人馬停止前進,嘆曰:我的隨從車駕豈可讓許劭看到。遂將隨眾遣去,只駕一輛單車歸家??じ墓Σ苁钦乒芫V紀的小官,相當于今之市監(jiān)察局局長,不過處級干部,而袁紹曾經(jīng)起兵討伐曹操,乃當世豪雄,竟對其如此敬畏,這完全是許劭的人格與道德力量使然。
李隆基既未發(fā)什么令臣民高消費追求享樂的號召和文件,但卻令朝臣官吏競相效仿,大刮奢侈之風;楊綰先生既未發(fā)什么倡儉戒奢的號召,也未下達什么提倡堅苦奮斗的文件,但卻“居廟堂數(shù)月,人心自化”,令朝臣官吏紛紛改變了先前的奢侈作風;許劭先生也未下過任何狠殺奢侈風的文件,卻能令眾人以奢華為恥。
可見,一種社會風氣的形成,其根源不在小民而在官也。官風正,世風自正;官風不正,世風自然受其影響,隨其東西。而某種不良世風形成之后,須官員以身作則,自為表率,方可望使其有所改變,非空發(fā)號召、屢頒政令所能移。
像如今某些官僚,今天發(fā)指示,明天下文件,要下官廉潔崇儉,要小民艱苦奮斗,而自己卻奢侈淫靡,大肆揮霍,則只能為世人留下笑柄。
(摘自《炎黃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