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英才》雜志2010年8月刊
中國農(nóng)民杜文達做了一個飛碟,帶到威尼斯雙年展,一門心思只想讓它飛起來。策展人蔡國強問他:“要真飛起來,怎么降下來,你想過嗎?”杜文達搖了搖頭。飛碟自然沒有飛起來,但蔡國強五年后,把杜文達的飛碟和當時的靈感“不知如何降下來”帶到了上海外灘。當全世界在世博會展示他們的藝術(shù)瑰寶時,蔡國強展覽了一群中國農(nóng)民的異想天開,并命名為:農(nóng)民達芬奇。里面還有飛機、潛水艇、機器人等等,其中有一架飛機的殘骸,是一位農(nóng)民造了一架小飛機獻給他妻子作為生日禮物,兩個人在第一次試飛時,同時殞命,可悲可嘆。但在蔡國強的紀錄片里,你找不到悲哀。農(nóng)民們一貧如洗,當他們在勞苦間歇,十幾年如一日地擺弄著那些沒有可能上天或入?;蛎媸赖膭?chuàng)作時,你看到的是富足,你不由得相信幸福就是找出你真正喜歡做的事情,然后把所有熱情、希望和精力都傾注在上面。幸福就是找到自己又忘掉自己的過程。
投資做這個展覽和被這個展覽深深打動的人,無疑在這些農(nóng)民身上,找到了共鳴點:“不為功利,只求快樂”的理想有著極大的震撼力。它無形的翅膀,帶著我們飛越日常俗務,飛越世人苦苦追求的功名利祿。那一刻,我們是精神世界的農(nóng)民,我們的汗水讓我們凈化、升華。
在今天,理想太容易被功利污染了。對于大多數(shù)農(nóng)民來說,生存是第一位的。對于我們來講,“比別人好”的虛名有時是壓倒一切的。所以,當我們坐著自我膨脹的熱氣球一點點升高時,內(nèi)心便充滿了不知如何降下來的恐懼。當我們同仇敵愾地痛斥一連串造假丑聞的主角時,我們是否也在釋放自身日積月累無法排解的恐懼?格林斯潘說:“如果廚房發(fā)現(xiàn)了跳蚤,請放心跳蚤絕對不止一只?!笔朗率且幻娣糯箸R,能夠照清我們心上的跳蚤,可惜,我們往往只拿它來照別人。
《英才》寫了諸多成功的故事,其根本不是探討成功的難易,而是提示:沒有奇跡,只有常規(guī)。我們誤以為的奇跡,都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不重視過去種下的因,便無法優(yōu)化未來給我的果。
本期我們介紹了鋼鐵龍頭寶鋼保守擴張、積極轉(zhuǎn)型的故事。其上下求索的艱難前行,正是當前中國經(jīng)濟的寫照。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的轉(zhuǎn)變,能否成功騰飛、平穩(wěn)飛行、安全降落,需要達芬奇的激情,需要農(nóng)民的勤懇,更需要自省的智慧和堅定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