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南南陽、陜西榆林等地的漢畫像中,常見舞者足踏“小圓形物”的形象,不少學者將其誤讀為“蹴鞠”。對同類圖像中“小圓形物”的形態(tài)與數(shù)量、踏“小圓形物”人物的性別和圖像環(huán)境等具體細節(jié)進行對比分析,參照有關蹴鞠運動的規(guī)則、鞠球的制作材質和踏鼓舞的文獻記載,可以肯定“小圓形物”不可能是球形的“鞠”,而應該是扁圓形的小鼓。這種所謂的“蹴鞠”圖像其實是對漢代流行的一種舞蹈形式—踏鼓舞的誤讀。
關鍵詞:漢代;圖像;小圓形物;小扁鼓;蹴鞠;踏鼓舞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6.005
目前,學術界研究體育史的專家學者,不少人認為漢畫像石(磚)中存在相當數(shù)量的蹴鞠畫像,其中典型者如劉樸在《對漢畫像石中蹴鞠活動的研究》①一文中認為:有蹴鞠的漢畫像石(磚)共24塊,河南、陜西、江蘇和山東等地均有發(fā)現(xiàn),河南最多,河南的12例中南陽就有10幅之多。他在《蹴鞠漢畫像石分類分布研究》②一文中說:“在近年來中國出版的漢代畫像石的圖集中,有不少蹴鞠畫像被誤認為舞蹈的內(nèi)容?!痹儆袆⒈凇吨袊糯w育史話》③一書中說:“在河南南陽和陜西綏德的漢畫像石中,都有蹴鞠的圖像?!逼溆衷凇稘h代體育》④一書中說:“漢代有兩種性質的蹴鞠,軍事練武的競賽蹴鞠與休閑娛樂的表演蹴鞠?!薄皾h畫像石圖像中提供了不少蹴鞠形象,使我們能夠肯定漢代除了練武的競賽蹴鞠外,還有另一種娛樂性質的蹴鞠,那就是宴樂百戲中的表演蹴鞠?!睗h畫中的蹴鞠又分為“男子擊鼓蹴鞠”與“女子舞袖蹴鞠”。本文認為漢畫像中不少“蹴鞠”畫像,其實是對踏鼓舞的錯誤釋讀。
1 被踏的“小圓形物”不是鞠而是小扁鼓
1.1 “小圓形物”的形態(tài)及其變化
在河南、陜西、山東、四川等地漢畫像石(磚)中都有伎人足踏“小圓形物”的形象,被認為是鞠。那么,這種物體到底是不是鞠呢?下面我們將對其形態(tài)及其變化進行具體分析。
在南陽漢畫像中,南陽方城縣東關漢墓門扉背面畫像所雕刻的“男子蹴鞠圖”最為典型(圖1),整幅畫像共分為三層:上層是鼓樂表演場景,中間一人正面端坐,雙手捧塤吹奏。左邊一人一手擊置于地上的小鼓、一手吹排簫。右邊一人一手搖鼗、一手持排簫。中層為兩男子相對翹袖舉足作舞,其中右邊男子右足踏一“小圓形物”,左邊男子左足下置一酒樽。下層正中是一人正面撫幾端坐。劉樸在《對漢畫像石中的蹴鞠活動的研究》一文中認定此圖中二男子所踏的“小圓形物”為鞠,是踢球者“突破對手的阻擋把鞠踢入酒樽的動作”,并將此圖歸類為“使用特別器械并伴有特殊技能的蹴鞠活動”,認為酒樽是用于蹴鞠的一種“特別器械”。崔樂泉在《漢畫中球類活動形式研究》⑤一文中認為此畫像“反映的應是二人正在進行‘白打’式蹴鞠比賽的情景”,并認為酒樽的用途是“以酒作為對贏者的獎賞或對輸者的懲罰”。
本文認為上述漢畫像石中二男子所踏“小圓形物”不是鞠,而很可能是一種小扁圓鼓,即二男子在表演“踏鼓舞”,因為二男子所踏之物與該畫像上層左邊男子敲擊的小扁鼓一樣,都是大小相同的“小圓形物”。至于舞者足旁置放酒樽的用途,并非“把鞠踢入酒樽”,也不是以酒樽中的酒對蹴鞠勝負者的獎賞或懲罰。在舞樂百戲畫像中,酒樽、酒壺之類的酒具經(jīng)常出現(xiàn),其用途主要有兩種:一是作為表演者的道具(圖2,樽上倒立);二是欣賞者或表演者飲酒以助興。而上述圖中酒樽的用途應該是后者。
另外,所謂“白打”即不設球門,兩人或多人對踢,以踢出花樣動作為輸贏。但有證據(jù)表明,這種踢球形式最早是在唐代出現(xiàn)的,所以,“二人正在進行‘白打’式蹴鞠比賽”的觀點也不能成立。
筆者之所以認定圖中被踏的“小圓形物”是小扁鼓,主要是基于對物體觀察的角度考慮的,因為角度不同,物體所呈現(xiàn)出的形狀就不同。漢畫像中存在兩種或三種不同形狀的小扁鼓。小扁鼓的形態(tài)不是固定的,而是有多種變形。
在南陽漢畫舞樂百戲圖中,經(jīng)??梢砸姷綐啡饲脫糁糜诘厣系囊环N小型物體,此物體的形狀常見有兩種:一種是圓形的(圖1,上層左邊第一人敲擊之物),另一種是長條形的(圖2,左邊第二人敲擊之物)。因為有樂人手執(zhí)短棍敲擊的動作,所以,一般都把它們釋讀為一種打擊樂器—小扁鼓。這種小扁鼓之所以呈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形狀,是因為觀者的角度不同,前者是在90度視角下俯視鼓所呈現(xiàn)出的圖像(正俯視圖),后者是在90度視角下平視鼓的側面所呈現(xiàn)出的圖像(正側視圖)。另外,還有一種情形,舞者以足踏這種類似的小型物體,同樣存在圓形和長條形兩種形態(tài),與被敲擊的小扁鼓相比較,唯一的不同點是,數(shù)量有單個、兩個甚至多個不等。但對于這種被足踏的小型物體,只存在兩種不同的釋讀:“長條狀”的為小鼓,而“圓形狀”的為鞠。如南陽市石橋鎮(zhèn)出土的漢畫像石雕刻女子右手持長巾作舞,其雙足下分別踏一“長條狀”物體,被釋為小扁鼓。再如征集于石橋鎮(zhèn)東關的另外一塊舞樂百戲漢畫像石:畫像最右邊一女子揮長袖作舞,雙足分別各踏一小圓形物;畫像中部有一樂人跽坐,左手執(zhí)短棍敲擊一小圓形物。圖中被敲擊的小圓形物被認定為小扁鼓沒有異議,但有人把被踏的小圓形物視為鞠球,并且將這種舞蹈形象定名為“長袖舞蹴鞠”⑥。這種用不同的判斷標準來解讀同一個出土地點、同一種物象的做法顯然存在邏輯上的弊病。
盤鼓舞畫像在河南南陽、山東、四川等地的漢畫像石(磚)中都有發(fā)現(xiàn)。南陽新野縣出土的畫像磚上有盤鼓舞圖:一女子揮長袖躍足而舞,足下置六盤一鼓,盤形似等腰三角形,鼓被刻畫成圓形,女伎正以左足踏此鼓。劉樸認為此圖是一幅“長袖舞蹴鞠”,舞者足下所踏之“圓形物”不是鼓而是鞠。其理由是鼓呈扁平狀而鞠呈圓形。所以,“畫像石中地面上的圓形物不是鼓而是圓鞠”⑦。從繪畫的視覺表現(xiàn)方面來看,“鼓呈扁平狀和鞠呈圓形”不能成為區(qū)別鼓和鞠的有效標準,因為視角的不同,畫師或石匠刻畫小扁鼓的圖像也不同,在90度視角下,平視小扁鼓的側面時,鼓的形狀才為扁平狀;俯瞰鼓的形態(tài)就變成了與鞠球一樣的圓形。另外,若視“小圓形物”為鞠,那么,上述的盤鼓舞就變成了盤鞠舞,但歷史上根本沒有鞠和盤相組合的舞蹈,而只有鼓和盤相組合的盤鼓舞。根據(jù)文獻記載,盤鼓舞是東漢到魏晉乃至南北朝都很流行的一種舞蹈,此時期的詩賦中多稱為“七盤舞”,而且言及盤舞時多是盤鼓并舉。如張衡的《觀舞賦》中有:“盤鼓煥而駢羅。”卞蘭《許昌宮賦》中有:“婉轉鼓側,蜲蛇丹庭;與七盤共遞奏……”鑒于上述對比分析,筆者認為漢畫像舞樂百戲圖中,伎人足踏的“小圓形物”不是鞠,而是一種小扁鼓。
1.2 “小圓形物”的數(shù)量與擺放形式
在南陽漢畫所謂的“蹴鞠圖”中,不僅有二人蹴一鞠者、一人蹴一鞠者,還有二人各蹴一鞠者,更有一人蹴雙鞠者。陜北漢畫像石中不僅有雙鞠的,而且有4鞠、5鞠的,更有兩人蹴20個鞠的極致現(xiàn)象。這種數(shù)個鞠球并列的奇怪圖像明顯與球類運動的基本規(guī)則相抵牾。作為球類運動,不論是足球、籃球、排球,還是網(wǎng)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都屬于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對抗競技比賽活動,球只能有1個,二人或多人爭搶(打或踢)一球,而不可能同時出現(xiàn)一人2個甚至數(shù)個球。在陜北神木漢畫像石中,一人蹴鞠時鞠的數(shù)量多達10個,更不可思議⑧。蹴鞠屬于我國古代足球類體育項目,它理應遵從球類運動的基本規(guī)則,難道漢代的蹴鞠是例外嗎?一人踢多球的現(xiàn)象不僅漢代文獻無據(jù),漢以后歷代的蹴鞠圖中也絕無僅有,而漢畫像踏鼓舞圖中可見兩鼓甚至數(shù)鼓的,所以,舞者所踏的“小圓形物”應該是小鼓而不是鞠。
唐河漢郁平大尹馮君孺人墓中畫像石雕刻二女子跳“長袖折腰舞”,其足下“一”字整齊排列著4個小圓物,或認為此圖為“踏鞠長袖折腰舞”⑨。陜北神木漢畫像石雕刻二人揮長袖對舞,每人足下擺放上下兩排10個“小圓形物”,排列整齊有序,或認為是20個鞠,但作為球形的鞠,如果踏跳它,極易滾動而挪移位置。如果把它們看成20個小扁鼓,鼓的底平面著地,無論如何踏跳,一般不會有明顯的移動。卞蘭的《許昌宮賦》中對踏鼓舞有這樣的描寫:“振華足以卻蹈,若將絕而復連。鼓震動而不亂,足相續(xù)而不并?!币虼耍鲜霰惶ぬ摹靶A形物”不可能是球形的鞠,應該是“震動而不亂”的小扁鼓。
2 踏“小圓形物”的人物不是蹴鞠者而是踏鼓舞者
2.1 踏“小圓形物”的人物姿態(tài)與所處的圖像環(huán)境
劉樸在《蹴鞠漢畫像石分類分布研究》一文中說“蹴鞠活動在漢畫像石中的百戲圖中尤為多見”“蹴鞠是百戲中的表演內(nèi)容之一,其特點是有音樂伴奏”。漢畫像中所謂蹴鞠者,大都呈舞蹈之姿,或邊跳建鼓舞邊蹴鞠,或邊跳長袖舞邊蹴鞠,或邊跳盤舞邊蹴鞠,故有蹴鞠舞之說。劉樸在《對漢畫像石中蹴鞠活動的研究》一文中說這些蹴鞠圖像是“含有舞蹈和蹴鞠兩要素的表演形式”“表演性的蹴鞠屬于漢代百戲范疇,主要表現(xiàn)蹴鞠的動作變化和高難度動作及節(jié)奏的變化與熟練程度。其主要目的是為觀眾表演并以各種難度動作取悅觀眾”。崔樂泉在《漢畫中球類活動形式研究》一文中說蹴鞠舞是漢畫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蹴鞠形式,在音樂的伴奏下,蹴鞠者邊踢球邊做一些舞蹈動作。劉秉果在《漢代體育》中說“漢代蹴鞠表演是以技巧和身體姿態(tài)美成為角抵百戲中的一個節(jié)目”“漢代的表演蹴鞠有音樂伴奏”“是踢球與音樂相結合”。
然而,據(jù)文獻記載,秦漢時期的蹴鞠作為一種娛樂體育運動,常常與六博或斗雞相提并論,如《史記·蘇秦列傳》《后漢書·梁統(tǒng)列傳》中有“六博蹴鞠”,《西京雜記》《漢書·東方朔傳》中有“斗雞蹴鞠”等,并沒有顯示出具有舞臺表演性質的特征。漢代的蹴鞠應該是與斗雞、六博相似的具有競技性質的對抗比賽。也正因為如此,漢代人還把蹴鞠作為軍事訓練的一種項目。東漢李尤在《鞠城銘》一文中云:“圓鞠方墻,仿像陰陽。法月衡對,二六相當?!逼浯笠馐牵壕鲜菆A球形的,蹴鞠場所是四周圍著方墻,它象征著天圓地方、陰陽相對。在比賽中,效法月份,雙方各六人,共十二人進行對陣抗衡?!毒铣倾憽犯M一步證明了東漢時期的蹴鞠是一種具有特定場所的競技比賽。
史料可以證明,漢代的蹴鞠作為一項競技類的體育娛樂活動,不屬于舞臺表演藝術—百戲的范疇,更不具備舞蹈的特點,也就不存在什么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那么,也就沒有必要用樂隊來伴奏。漢畫中所謂的“蹴鞠”人物形象均具有舞蹈之姿,而且大都出現(xiàn)在舞樂百戲圖像之中,或與舞樂百戲同臺并列,或與建鼓舞、七盤舞相組合,顯然與文獻中記載的漢代蹴鞠不符。
另外,在某些踏鼓舞或盤鼓舞畫像中,有一個細節(jié)往往被忽視了,即踏鼓舞者手中所持的短棍。如南陽唐河縣電廠漢墓出土的畫像石雕刻踏鼓舞者手持短棍(圖2,右邊第二人)。再如山東嘉祥漢畫像石中也雕刻有踏鼓舞者(三人五鼓)手持短棍的圖像⑩。這些舞者手執(zhí)的短棍應為鼓桴無疑。由此可知,在漢代踏鼓舞中,小鼓作為舞蹈的道具,不僅可以踏跳,而且可以敲擊為節(jié)。南陽方城縣東關漢墓門扉背面畫像雕刻的“男子蹴鞠圖”中,右邊蹴鞠的男子伸向身后的一只手中就持一短棍(圖1),如果圖中的“小圓形物”被視為鞠,那么,作為一名蹴鞠運動員,手中還持一短棍何用?難道漢代的鞠球不但可以踢,同時還可以敲擊嗎?因此,筆者認為這幅畫像中的“小圓形物”不可能是鞠,應該是小扁鼓,男子手持的短棍就是鼓桴。
2.2 踏“小圓形物”者的男女性別比例
從踏“小圓形物”者的性別來看,既有男也有女,但女性占大多數(shù),如果把這種漢畫像認定為蹴鞠,那么就意味著漢代主要流行女子蹴鞠運動。漢代是否有女子蹴鞠,文獻沒有記載,但筆者認為漢代出現(xiàn)女子蹴鞠的可能性不大,理由有二。
一是從鞠的制作材料來看,女子蹴鞠出現(xiàn)在漢代的可能性極小。漢代的鞠是內(nèi)裝以毛發(fā)的實心球,如《漢書·霍去病傳》記載:“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踏鞠也?!碧祁亷煿抛⒃疲骸熬希云橹?,實以物,蹴踏而戲?!币驗閷嵭那虻膹椞懿?,導致鞠只能在地上滾動,所以,漢代經(jīng)學家服虔注釋“穿域”為“穿地作鞠室也”,即鞠球被踢入的“鞠室”—球門是地上挖的一個坑。
到了唐代,蹴鞠活動發(fā)生了重大改革。首先是對鞠的制作技術的改進,將原來的實心球改為空心球,并在球內(nèi)放置了動物尿泡吹成的球膽。這種新興的鞠不僅輕而且彈性好,易于踢高,體力消耗也相應大為減少了。所以,女子蹴鞠活動才會興起于唐代并盛極一時,對此,文獻多有記載。唐代女子蹴鞠的踢法是不設球門,只要踢高,踢出花樣就可以(即“白打”),與漢代的蹴鞠活動大不相同,顯然純屬于一種技巧性娛樂游戲,類似今日的球類體操。由此可見,只有到了唐代,在鞠的制作技術改革之后,女子蹴鞠活動才具有產(chǎn)生的可能性。
二是漢代的蹴鞠活動不適宜女子參加。漢代的蹴鞠活動是一種激烈的對抗比賽項目,它消耗體力大,所以,漢代文獻中多將“蹴鞠”活動視為“勞體”之事。如《西京雜記》云:“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為勞體?!薄妒酚洝け怡o倉公列傳》中記述了這樣一則故事:當時的名醫(yī)淳于意為一名叫項處的官員看病,并囑其“慎毋為勞力事,為勞力事則必嘔血死”,但項處還是忍不住又去蹴鞠了,于是,第二天就真的送了命。也正是因為這種活動消耗體力大,所以,漢代又把它作為軍事訓練的輔助手段之一。西漢劉向《別錄》云:“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劉歆《七略》記載:“踏鞠,其法律多微意,皆因嬉戲以講練士,今軍士羽林無事,使得踏鞠?!痹凇稘h書·藝文志》中,班固把《蹴鞠二十五篇》作為軍事訓練的兵技巧類收入兵書目錄。漢武帝的大將霍去病遠征塞外時,就以蹴鞠比賽活動鍛煉士兵們的戰(zhàn)斗力。
總之,鑒于對所謂“蹴鞠”圖中諸疑點的仔細考察和對比分析,筆者認為漢畫中被舞蹈者所踏的“小圓形物”不是球形的鞠,而是一種小扁鼓。也就是說,不少所謂的“蹴鞠”圖其實是對踏鼓舞圖像的一種誤讀。關于踏鼓舞,古文獻中也有記載,如傅毅的《舞賦》云:“于是躡節(jié)鼓陳,舒意自廣,游心無垠,遠思長想?!薄度龂尽の簳罡穫鳌吩疲骸埃ú埽┖橹镁拼髸?,令女倡著羅轂之衣,蹋鼓,一坐皆笑。”文獻對漢代踏鼓舞的記載過于簡略,而漢畫中的形象豐富多彩。糾正對漢畫圖像的誤讀,還原歷史真相,對彌補文字記載的不足和研究漢代舞蹈表演藝術形式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①⑦劉樸.對漢畫像石中蹴鞠活動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9,29(11):85-95.
②劉樸.蹴鞠漢畫像石分類分布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5(8):38-42.
③劉秉果.中國古代體育史話[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2.
④劉秉果,趙明奇.漢代體育[M].濟南:齊魯書社,2009:139.
⑤崔樂泉.漢畫中球類活動形式研究[J].體育科學,1996,16(5):22-26.
⑥劉樸.漢畫像石中的體育活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8.
⑧劉樸.漢畫像石中的體育活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
⑨閃修山.漢郁平大尹馮君孺人畫像石墓研究補遺[J].中原文物,1991(3):75-79.
⑩孫青松,賀福順.嘉祥漢畫像石選[M].香港:香港唯美出版公司,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