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順帝時,冀州刺史周舉在尚書令左雄的薦舉下,由一個地方官擢升為尚書(尚書令是總理一切政務(wù)的首腦,尚書相當于總理衙門的重要官員)。周舉為人剛正清廉,有膽有識,敢于糾察貪滑,政聲卓著。左雄能夠主動薦用周舉做尚書,可謂慧眼識才,同時也表明他是一位正直敢為的政治家。
按封建官場舊俗,這位左大人應(yīng)該是周舉的“恩師”,對周舉有“知遇”之恩。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換成別人,還不知該怎樣感激涕零地“報恩”呢,然而,后來發(fā)生的一件事,卻幾乎讓周舉擔上了“忘恩負義”的罵名。
原來,周舉擔任尚書后不久,漢順帝下令選拔將帥人才。這時,左雄已改任司隸校尉(掌管糾察京師百官及京師所轄各郡,相當于現(xiàn)在的監(jiān)察部長),他又推舉原來做過冀州刺史的馮直擔任將帥。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保薦馮直這件事,竟受到了周舉的彈劾。周舉認為馮直曾經(jīng)“坐臧受罪”(因貪贓獲罪),這樣的“問題官員”怎能選派為將帥呢?于是他“以此劾奏雄”,根據(jù)這一事實上奏皇帝,揭發(fā)左雄薦舉壞人,選人失當。這一“劾奏”檢舉使得左雄十分震驚,大臣們議論紛紛,有人甚至認為周舉是以怨報德、恩將仇報的小人。
左雄心里當然更不是滋味,為了開脫自己薦人失誤,他對周舉辯解說:“皇上命我推選雄武勇敢的人,沒讓我推選清廉高潔的人。”周舉寸步不讓,據(jù)理回敬道:“詔書使君選武猛,不使君選貪污也!”頓時,左雄感到無言以對,滿腹怨氣不禁脫口而出:“看來當初推薦您,正是害我自己啊!”
左雄把周舉的彈劾看成是對自己的傷害,以致后悔不該提拔周舉,這顯然是對周舉的誤解。于是,周舉給他講了古代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從前,晉國執(zhí)政大臣趙宣子向國君晉靈公推薦韓厥當了司馬(軍隊監(jiān)察執(zhí)法官)。不久秦晉兩國在河曲打仗,有一天趙宣子的專車沖犯了隊伍,韓厥“以軍法戮宣子仆”,依照軍法斬了趙宣子的車夫。事情傳開后,有的人為韓厥捏一把汗,有的人指責韓厥“忘恩負義”,可是趙宣子卻高興地對大夫們說:
“你們應(yīng)該祝賀我啊,我推選的韓司馬,他忠于職守,執(zhí)法不阿,沒有辜負我的期望!”……
講到這里,周舉把話鋒轉(zhuǎn)到左雄身上,進一步坦言:“現(xiàn)在您不認為我周舉無才,錯把我提升到朝廷里當了尚書,您雖對我有恩,我可‘不敢阿君以為君羞’(不敢迎合您而給您帶來恥辱),沒料到您的氣度跟趙宣子大不一樣啊!”左雄至此如夢方醒,不但看到了周舉的誠摯無私、光明磊落,更領(lǐng)悟到周舉對自己的愛護。于是,他心悅誠服地向周舉陪禮謝罪說:“我曾經(jīng)在馮直的父親手下做事,又和馮直很要好,所以才選拔他做將帥?,F(xiàn)在您拿這件事參我一本,這本來就是我的過錯呀!”兩人終于冰釋前嫌,成了推心置腹的莫逆之交。
《資治通鑒》記載的這件事,值得我們引以為訓。周舉舉報“恩師”的確需要膽識,這種膽識一是表現(xiàn)在沖破世俗人情關(guān),不怕?lián)稀柏摱鳁壛x”的惡名;二是表現(xiàn)在公而忘私,為挽回用人失察的過錯不怕得罪人。正因如此,周舉才沒有“愛屋及烏”,沒有因為要報答左雄的“私恩”,就盲從阿附于他,連他的缺點錯誤也一起包容。在周舉看來,“選貪污”只會禍國殃民,左雄“用人失察”難逃責任,只有及時舉報糾正才能避免更大的失誤,才是對恩師的最大愛護。周舉之足為良吏楷模,正在于他具有正直不阿的凜然正氣,對待上司,尤其是對提拔自己的上級,絕不因私廢公,絕不徇“私恩”而枉“公法”。
而作為上級來說,薦人選官則要做到秉公無私,不能喪失原則。左雄兩次薦人,薦周舉出以公心,可是薦馮直卻懷有私心,糊涂一時,過不了“人情關(guān)”。不過,左雄畢竟是一位為人正派、奉公守法的大臣,不像某些心術(shù)不正、結(jié)黨營私的官員對舉報者施以打擊報復,而是一旦醒悟便欣然認錯,表現(xiàn)出虛心接受監(jiān)督批評的氣量?,F(xiàn)在某些官員不大喜歡別人批評自己,對自己的毛病諱莫如深,更別說有聞過則喜的胸襟和勇氣。因此,不妨學一學左雄,犯了錯誤就坦誠面對,知錯即改,這才叫做“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