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輸在起跑線,基礎沒打牢,造成后面學習的被動;有的是由于生理因素導致先天智力的差異;但更多的是由于學習態(tài)度或學習方法不當造成的。小學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讓所有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就要多關注學困生。在教學中,我們要認真分析他們不同的成因,有針對性地采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fā)掘他們的內在潛力,提高學習效果。
一、運用成功教育,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心
學困生數學學習跟不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由于學習上屢遭失敗,加上各方面的壓力,使他們的心靈受到嚴重“創(chuàng)傷”,自信心受損。要幫助他們在數學學習上趕上來。首先要消除他們長期形成的自卑心理,發(fā)掘內部動力機制,樹立“我也能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發(fā)展的可能性,堅持不懈地幫助他們,同時要善于運用各種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成功教育法,爭取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1,幫助學困生形成成功的心理追求。追求成功,人之常情。但學困生這一情感在不斷失敗的打擊下早已泯滅。因而要重新點燃他們這一心理火苗,需要教師進行不斷的啟發(fā)教育。比如用華羅庚刻苦自學終于成為一代數學大師和陳景潤不懈努力攻克世界難題哥德巴赫猜想“2+1”的感人事例激發(fā)他們對成功的向往。
2,為學困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威廉·詹姆斯認為,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fā)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到激勵后,其能力可以發(fā)揮80%~90%。對學困生最大的激勵莫過于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chuàng)造條件、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困生不斷取得成功。比如,在老師指導下讓他們上黑板演算比較拿手的數學題,結合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開展一些數學競賽等,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并及時給予表揚,逐漸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二、因材施教。個性化教育
個性化教育是“目的個性化”、“過程個性化”和“結果個性化”的完整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困生的不同情況、不同個性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幫助他們發(fā)揮潛質、發(fā)現自我、獲得進步。
教師需要對不同類型的學困生認真分析和區(qū)別對待。對“基礎不牢”的學生,重點是幫他們補課,缺哪補哪,幫助他們掃清學習上的障礙;對個別“生理缺陷”的學生,則需結合教育心理學,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幫助他們逐漸提高心智水平和學習成績;而對“學習態(tài)度、方法不當”的學生,教師要引導他們端正學習態(tài)度、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中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引導他們去發(fā)現和感受數學的奧妙。例如,在教學《接近整百、整千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這一內容時。教師先舉出例子:班里要開主題座談會,班長和幾位同學帶了300元錢去買水果,其中買蘋果用了98元,買香蕉用了201元,問還剩下多少錢?由于數學題來自生活實際,同學們都興致勃勃地搶著回答。但學困生基礎較差,可能在計算,時會落后于一般同學。教師這時便順勢引導,啟發(fā)他們利用“湊整、取整”的方法來計算,也就是把98元當100元欠2元,把201元當200元多1元。再用300元減之就很容易得出結果還剩1元。這樣,不僅把學習內容引出來了,同時也激發(fā)了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針對“學習很認真,可效果就是不好”的學生,教師要和他們一起分析原因,指導他們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同時在教學中要時刻注意對他們進行思維訓練,比如分析綜合、舉一反三、變式思考等,只要多加訓練,就能促進他們思維水平不斷地提高。
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在數學教學中,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可有利于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潛質,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應用能力。由于學困生在發(fā)展水平上較滯后,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較一般同學差,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盡可能多地選擇直觀形象、具有操作性的手段。如,在《長方形、正方形》教學中,為了讓學困生盡快掌握其屬性,教師可發(fā)給他們每人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各一張,讓他們按要求左右對折、上下對折、對角對折等,啟發(fā)他們反復比較,他們就容易獲得“長方形上下邊一樣長、左右邊一樣長、四個角是一樣、兩對角線一樣長”和“正方形四個角是一樣、四條邊一樣長、兩對角線也一樣長”的認識;學習數學概念、法則等基礎知識,可選擇實物、圖片或模型等,通過演示幫助他們理解,以形成鮮明的感性認識;學習運算知識,可選擇練習卡、投影儀、計算盤等手段;學習分數意義時,可選擇學生容易理解的圓形、長方形、線等實物和圖形進行分數的演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