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但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社會的發(fā)展,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響下,“孝道”這一傳統(tǒng)道德正漸漸被一些青少年所“淡忘”和“遺棄”。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應該精心培養(yǎng),但是現(xiàn)在的問題是由于我國不得不長期實行的計劃生育的政策,家里形成“四個老人,一對夫婦,一個孩子”的“四二一”家庭結構,人們由于愛幼的本能而且隔代更甚的規(guī)律,我們的青少年兒童往往被嬌慣溺愛,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很容易成為以我為中心、淡化親情回報,缺少社會責任感和對他人冷漠的人。這對孩子們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很不利的。黨的歷屆代表大會的報告和有關決定都指了“四有新人”的培養(yǎng),而這里的“有道德”也就包括著孝敬父母這一教育內容。為此,學校應堅持從孝道教育入手抓德育工作,并擺在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抓。那孝道教育應如何抓呢?在中小學教育大綱中,對學生“孝敬父母”都有要求。但是,對于如何進行這項教育沒有具體的意見。根據(jù)以往的教育經(jīng)驗,筆者認為孝道教育應從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兩方面來抓。
一、教育內容
(1)情
孩子從十月懷胎到呱呱落地,養(yǎng)育成人,培育成才,父母的勞苦可謂多而恩典可謂大矣!所以應使學生明白父母撫育他們成長的艱辛,回憶父母從小到大對自己的點點滴滴的關心,疼愛自己的感人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那種強烈的感情,自己也應對父母懷有一種人世間不可替代的特殊的情感。
(2)理
在道德觀念上,要教育學生懂得父母對子女有養(yǎng)育之恩,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孝敬長輩光榮,虐待父母和老人可恥。明白“孝道”應是天地間的大事,是人性良知的首要大事。讓他們從小就知道,必須為父母盡一些義務以報答他們的養(yǎng)育之恩。
(3)法
我們的黨和國家歷來都十分重視父養(yǎng)子、子敬父的問題,并在憲法中明文規(guī)定:“成年子女有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禁止虐待老人”。2001年。81歲的老太太李某將孝順的兩個兒女告上法庭,訴訟請求只有一個:請法院判令子女們?;丶铱纯?。李老太太每月拿著1000多元退休金,住著一套三居室,本人身體也還硬朗。但三個孩子因工作忙,很少回家探望母親。老太太說:“我告三個孩子不是向他們要錢,唯一的要求就是讓他們?;丶铱纯矗晃液ε鹿陋?,希望孩子們多陪陪我”。在法院調解下,老人的三個孩子承諾,以后每周要回家看望老人。此案是2001年京城十大案件之一。某日,某報紙刊登一篇題為《虐待老人屢教不改,終被判刑》的文章,講的是一對父子一起虐待父親(祖父),多次毆打、侮辱老人,使老人多次受傷,慘不忍睹,不讓老人回家。左鄰右舍看不下去,多次與之理論,當?shù)卣捕啻握{解、教育,父子二人不但不收斂反而變本加厲,最后終被法院判刑。通過對具體事例的討論,在青少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讓世人明白了虐待老人不僅情理所不容,也是觸犯法律的,要孝敬老人。
二、教育方法
(1)機遇教育
對身邊發(fā)生的典型的事例(包括正面和反面),抓住時機進行教育。如上文舉例中那則報道,就要進行適時的教育,就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一些好的表現(xiàn),更要進行大力表揚,使好的風氣得以發(fā)揚光大。
(2)典型教育
對歷史上的、現(xiàn)實的介紹孝順的優(yōu)秀的文章推薦給學生。如筆者看到的一篇報道《兒子骨髓救父,見證人間真愛》,講的是14歲的王碩,父親是中國科學院某研究所的一位博士,不幸得了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骨髓移植是根治白血病的唯一辦法,苦苦尋覓中,他聽說北京有家醫(yī)院用新方法可以在親人之間進行骨髓移植,于是來到北京,經(jīng)檢查表明,王碩的骨髓配型與父親的骨髓有許多的相同點。為了救治父親,王碩1050毫升骨髓輸入了父親的身體。14年前,父親給了王碩第一次生命,14年后,王碩給了父親第二次生命。這是首例獲得成功的子女為父母提供骨髓的移植手術,見證了人間的真愛。
(3)規(guī)矩教育
教育青少年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要求他們:1、對父母講話態(tài)度恭敬,語氣親切。2、聽從父母的教導和正確的意見,不頂嘴、不發(fā)脾氣,不讓父母生氣。3、上學時要和父母說“再見”,放學回家要告訴父母我回來了。4、平時出入家庭和父母打招呼,告訴父母地點、時間,免得親人掛念。5、吃飯時要等父母一起吃,好菜要先讓父母吃,要主動為父母盛飯。6、父母下班要為父母倒茶,讓父母休息。7、記住父母的生日,到時向父母表示祝賀,并做一件讓他們高興的事。8、父母不舒服要主動問候,生病時要為他們端水送飯。9、不向父母提過高的要求。10、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并盡力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4)家教連網(wǎng)
目前,因部分父母對子女的過度寵愛和過分保護,忽視對孩子生活自理等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不注重用適當方式引導孩子以行為回報父母的愛,而是拒絕孩子對家務的主動幫助,這就使得孩子坐享其成,漸漸發(fā)展成不主動、不愿意幫助父母,甚至導致孩子養(yǎng)成任性、嬌縱、愛發(fā)脾氣、不愿聽從父母的教導、不體貼父母等惡習。這樣也勢必會大大降低學校的孝道教育的效果。為此,筆者認為我們一定要注重家庭與學校二者之間的有機配合。另外我們應主動加強對這一部分家長的情感傾注與教育方法的引導,并堅持把孝道教育與促進學生良好個性發(fā)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和料理家務能力的勞動教育相互結合起來,并做好信息反饋和考核等工作,以便在教育中及時總結經(jīng)驗,糾正失誤,這樣就比較容易收到理想的效果。
(5)主動參與
開展多項有關孝道的教育活動,讓這些活動突出體現(xiàn)#8239;“學生的主體參與”,讓學生在“動”中感悟“孝”的親情。如:1)介紹父母的職業(yè)、工作量、業(yè)績和收入,講父母的艱辛。2)介紹自己名字的含義,講父母對自己的期待。3)調查父母孝敬長輩的事跡,講自己的體會。4)講父母愛自己的真實故事等等。
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孝敬長輩這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孝道教育是長期的,也是艱巨的。只要我們能夠統(tǒng)一認識、采取措施、講究方法,堅持不懈地抓好這項工作,中華民族這一傳統(tǒng)美德必將會流傳于后世,人世間的美德將會象永不凋零的花園,永遠地綻放著生機勃勃的苞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