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新聞報道的一種重要方式,典型人物報道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長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塑造了一大批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時代楷模。新的形勢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宣傳典型、樹立典型,讓先進典型更加可親、可信、可學,富有時代感和生命力,真正為廣大群眾所接受,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典型宣傳難,有其深層次的社會大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種標準、一種模式、一種思維”的局面不復存在,價值取向、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日趨多元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思想更加開放,個人意識增強,更加張揚個性,在群體與個體的關系上,從過去集體利益第一位,轉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前提下追求更多個人利益。這種環(huán)境下,人們自然而然會對那些用傳統(tǒng)方法所宣傳的,為了集體犧牲個人、顧大家不顧小家、公而忘私的典型人物產生距離感,繼而認為典型人物過于崇高、過于遙遠,不可親,甚至不可信。
媒體對時代變革的把握不夠,對新時期新形勢下群眾的心理需求研究不透,是典型宣傳做不好的原因所在。這里面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
缺乏深入挖掘的精神。有些記者把典型人物宣傳當做政治任務、應景采訪,很少深入基層一線,長時間近距離地觀察采訪對象,與采訪對象進行思想上精神上的交流。有些只是根據通訊員或者宣傳部門的稿件進行整理修改,配合一些簡單的采訪,就結合在學校學到的宣傳典型人物的方式大寫特寫。這樣淺顯的采訪,這么不負責的報道態(tài)度,塑造出來的典型人物能打動記者嗎?連記者都打動不了,怎么可能通過記者撰寫的報道去打動廣大群眾呢?
缺乏對受眾心理的研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自主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開放意識逐漸深入人心,人們的生活觀念、消費觀念、審美觀念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人們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和自我意識的增強,傳統(tǒng)的典型人物報道不可避免地受到冷遇。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典型報道依然我行我素,形式老套,空話、套話、官話連篇累牘,勢必會遭到人們的厭棄。一些媒體不理智的跟風,加重了人們對典型人物報道的信任危機和逆反心理。
缺乏對集中報道和長效宣傳的統(tǒng)一?,F在,典型報道常常是“轟炸式”的集中報道,在聲勢浩大的典型宣傳之后,典型形象也隨著媒體的淡出而銷聲匿跡,使相當多的典型成為“流星”。這與我們對典型報道和典型塑造的認識不足有關。政府和媒體往往把一段時期內推出的典型看做政治任務,大多數典型報道都是將典型進行集中報道以求聲勢。例如在對洪戰(zhàn)輝的典型事跡進行報道時,媒體為挖到獨家新聞頗費心思,就連洪戰(zhàn)輝到長沙治療眼疾也被當地一家有影響的報紙當做重頭新聞,用去大約2000字的版面,圖文并茂地刊發(fā)在顯著位置。但是這種急功近利的“轟炸式”報道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也會對典型本身造成傷害。
新時期如何破解典型宣傳難,讓典型宣傳走出低迷狀態(tài),重新找回在群眾心中的地位,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深入挖掘。在幾代人心中具有影響力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最早也是被當做一般性的先進人物進行報道的。穆青敏銳地看出了這一典型蘊涵的不尋常的時代意義,重新深入采訪,深度挖掘,才推出了這一震撼人心的典型,由此可見深度挖掘的重要性。但是,挖掘不等于拔高,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發(fā)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廣大群眾由于職業(yè)層次、需求層次、文化層次、思想觀念出現的多樣化的轉變,才能發(fā)掘出不同類型的典型,寫出他們不同于他人的風采。只有深入挖掘,才能充分把握時代精神,從典型人物的言行中發(fā)現蘊藏的豐富的時代內涵。
強化塑造。這個塑造,不是要強行賦予典型人物什么樣的時代意義,而是要在挖掘出其精神品質的基礎上,選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例,真實地還原人物本身,使其形象立體,真實可信。對典型事例的選取,要堅決避免只說正面,以俊遮丑。保爾、張海迪因為找不到生活的出路都曾有過放棄生命的念頭,孔繁森對第二次到西藏工作也有過思想斗爭,這些問題真實地寫出來,不但絲毫無損人物的光輝形象,反而讓讀者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人,覺得這個人是真實的,這個典型是可信的。
抓好聯(lián)動。典型所處的行業(yè)不一樣,蘊涵的時代精神是一樣的。因此典型宣傳對于不同行業(yè)、不同層次的受眾都有穿透力,要發(fā)揮典型在更大范圍內的示范帶動作用,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聯(lián)動,形成一個大宣傳格局。重大典型的推出,需要當地宣傳部門認真策劃、精心組織。同時,不同媒體之間也應該相互配合,做好聯(lián)動。而不是拿到素材一哄而上,同樣的故事報紙說了電視說,電視說了廣播說,從文字變成圖像,從圖像變成聲音,變來變去沒有任何新意。
堅持長效。典型宣傳不是應景報道,而是新聞報道中一個重要的長期的組成部分。要探索建立健全典型宣傳的長效機制。從典型選擇上,要建立典型新聞資源統(tǒng)籌制度,立足基層。各單位要對轄區(qū)內出現的典型進行把握、匯總,報宣傳部門備案,由宣傳部門進行統(tǒng)一的協(xié)調安排,促進新聞資源共享和效益最大化。從報道時間上,要注重集中報道和不定時報道相結合,既有集中的宣傳教育,又有不定期的配合補充。另外,典型報道也要學會回頭看,典型報道一段時間后,根據受眾反應進行調整,確保典型報道的實效。要立足基層,勇于推出典型、勇于學習典型、勇于爭當典型,形成典型宣傳長效機制。
總之,如何塑造切合群眾心理需求,讓群眾可親、可信、可學的典型人物,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需要廣大媒體用百姓的視角,堅持“三貼近”原則,深入生活進行挖掘和提煉。
(作者為平頂山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