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課堂教學 生命力
[文獻編碼]doi:10.3969/j.iissn.0450-9889(A).2010.21.
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相交與平行》的第一課時中,“畫平行線”是教學的難點,傳統(tǒng)的教法是教師精煉、準確地講解、示范,學生模仿、訓練。就像焊工一樣把知識牢牢“焊接”在學生的頭腦中,老師的焊接技術高一些,學生掌握就相對好一些。但是這種教學關注的只是操作技能。學來的知識是零散的,缺乏人的主動性和生活聯(lián)系性,換來的只是暫時的實效,學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平行線的畫法。為了改變純粹的教師講解的教學方式,探求有利于學生理解的教學策略,在本校的一次教研活動中,一位教師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
[教學片段]
在學生認識了平行線之后,教師讓學生自己嘗試怎樣才能畫出互相平行的兩條直線。學生自主嘗試,交流中出現(xiàn)了以下幾種畫法:
①先用直尺畫一條直線,然后隨手把直尺往下平移,再畫另一條直線。
②借助格子紙上的格子畫兩條互相平行的直線。
③利用學具上的長方形的兩條邊畫出兩條互相平行的直線。
④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按照教科書上的正規(guī)畫法畫出兩條互相平行的直線。
在展示中,教師沒有馬上給予評價,而是當學生全部展示完了之后,引導學生梳理,評價哪種畫法好,結果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第四種畫法最好。于是,教師叫剛才用第四種畫法的同學上來示范畫法,其他學生模仿。
[反思]
教學改變了以往單一的形式,首先讓學生自主探索如何畫平行線,然后利用學生來教學生,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不過,第四種畫法并不能代表學生真實的認知起點,很有可能是學生看書自學的一知半解,這就相當于為學生的新知提供了一個虛構的“嫁接”點,所以整個教學過程雖看上去自然流暢,但在后來的練習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平行線的畫法掌握得并不好。這種純粹的用學生教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教者(也就是學生)也不是完全掌握了畫法,學者也只能是簡單地模仿,沒有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得肯定也膚淺。另外,教師的教學目標僅僅限于如何畫平行線,割裂了平行線概念與畫法之間的聯(lián)系,不利于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達成。
如何突破“畫平行線”這一難點呢?我對該教師的教學設計進行了改進。教學中,我也放手讓學生嘗試畫出一組平行線,但在交流過程中,我關注的不是畫得對與錯,而是讓學生說明“為什么這樣畫”?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體驗平行線的特點,感受畫平行線必須使畫出的兩條直線不相交。針對學生隨手向下平移畫平行線的現(xiàn)象,我和學生展開了以下的對話。
[教學片段]
師:你這樣簡單一移,就畫出了原來直線的平行線,很好。你是怎樣想到的?
生:要畫一條與這條直線不相交的直線,就要把直尺平著移下來再畫。
師:如果不平著移動,會怎樣呢?
生:那就相交了。
師:你能再畫一次給大家看嗎?大家請仔細觀察,看他是不是平著移動的。
學生演示,觀察。
師:誰來發(fā)表意見?
生:他在移動的時候,直尺偏了。
師:是這樣嗎?
生齊答:是的。
師:我也看出來了,他在移動的時候,直尺一會兒這頭先動,一會兒那頭先動。怎樣才能保證是平移呢?
學生陷入了沉思。我把直尺放在一條直線上,上下移動。
生:可以在直尺兩頭畫兩條直線。
師:畫兩條直線做什么用?
生:把直尺卡住不讓它亂動。
師:你的意思是把直尺兩頭的直線當做軌道是吧?
生:是的。
師:如果用一把直尺當做其中的一個軌道,用三角尺來畫平行線。這樣畫出的直線會和原來的直線相交嗎?
教師分步演示正規(guī)畫法,學生邊思考邊模仿。
[反思]
在教學平行線畫法時,我緊緊圍繞著平行線的概念來組織教學,抓住學生“用隨手平移直尺的方法畫平行線”這一教學細節(jié)。引導學生順著這條線索進行深度地挖掘:為什么這樣畫?學生通過對平行線的認識,自然想到兩條直線不相交就要平移著畫另一條線。這是學生真實的、樸素的、非正規(guī)的想法,我以此為教學起點,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如何做到真正地平移?讓學生從原有的認知和生活經(jīng)驗中,想到用兩條直線當做軌道來畫平行線,并再次給予點撥、簡化。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知道了為什么這樣做,同時也經(jīng)歷了一次鮮活的體驗過程,克服了焊接的生硬與嫁接的隨意,發(fā)揮了焊接的精確與嫁接的自主。這樣的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課堂,它不光能使學生獲得一些基本的數(shù)學能力和方法,同時還能積淀一些重要的數(shù)學思想與方法。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