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學會 設計 學生學習活動
[文獻編碼]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0.11.002
設計教的活動,教師已駕輕就熟;設計學的活動,仍然是一個難點。而教學設計的至關緊要點是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本文想就這個問題與老師們商討。
問個沒完。好嗎?
我們先來看一個典型課例。
有位教師上《普羅米修斯》一課,一課時從頭至尾提了37個問題①。起始階段“了解課文脈絡”,教師提了以下9問:
1.課文都講了哪些人物?
2.普羅米修斯做了什么事情?
3.宙斯做了什么事情?
4.火神做了什么事情?
5.鷲鷹做了什么事情?
6.大力神做了什么事情?
7.課件省略其中兩件事情,為什么?
8.這個神話到底講了一件什么事?
9.故事主要講誰和誰之間的斗爭?
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內(nèi),教師一連提了9個問題。這樣沒完沒了地問,好嗎?
發(fā)問,本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但凡事過猶不及,問得太多太急,就會出現(xiàn)許多弊端:
第一,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應付。教師不斷地拋出新問題,引出個別學生簡單應答,然后教師再展開講解。學生的答問只是教師發(fā)問、講解的一種陪襯、配合,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狀態(tài),無主動性、主體性可言。
第二,學生無時看書和思考。一堂課37個問題。平均差不多每分鐘要解決一個問題。要么這些問題沒有思考價值,要么這些問題并未真正解決。問題轟炸剝奪了學生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權力。
第三,表面熱鬧,實則低效。教師所問,大都為學生已知。如果學生長期處于這種擠牙膏式的淺層次的問題之中學習,那么他可能永遠也無法形成獨立閱讀能力。
一堂課提幾十個問題,這在當今的閱讀教學中并非個例,甚至可以說比比皆是。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滿堂問”。
“滿堂問”的根源,在于只注重教的設計,而忽視學的設計。教師備課時,對自己的發(fā)問、講解,備得很細,可說是滴水不漏,絲絲入扣;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卻備得很粗,往往不留時間,不留空間。這是備課指導思想上出現(xiàn)了偏差,難免導致“牽羊式”教學局面。
其實,了解《普羅米修斯》一文的脈絡,也許提一個主問題就可以了,如:“自讀課文,想想課文圍繞取火,寫了幾件具體的事?每件事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如‘取火被罰’、‘決不認錯’、‘鷲鷹啄肝’、‘大力神相救’)。”這樣的問題,學生不可能簡單地瞟一眼某個句子或詞語就能回答,他必須經(jīng)歷一個學習過程:仔細閱讀全文,邊讀邊畫邊思考,概括、判斷、動筆,形成結論,再與老師、同學交流。這樣教學,表面上不一定熱鬧,也不一定好看,可是學生會切切實實受益。從中,他能學習細讀文本,學習抽象思維,學習運用語言,學習有準備地交流,一舉數(shù)得。
學習板塊,有何特征?
學生的學習活動,是通過師生互動、生為主體的學習板塊來實現(xiàn)的。這種“學習板塊”,與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類似,但又有質(zhì)的區(qū)別?!皩W習塊板”,重在一個“學”字;“教學環(huán)節(jié)”,偏重一個“教”字,二者的立足點是不同的。
具體說來,學習板塊有如下特征:
1.有相對獨立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nèi)容
一堂課的教學,應由若干個學習板塊構成。每個學習板塊,均有相對獨立的學習目標和內(nèi)容。教師可通過指明學習目標或提出問題等方式,讓學生明確學習內(nèi)容和目標。
2.有相對獨立的學習時間
明確目標和內(nèi)容之后,或者在一個核心問題提出之后,要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閱讀、思考、動筆、交流?;蛘咦杂衫首x,或者默讀批注,或者快速閱讀,或者質(zhì)疑問難,或者邊讀邊查,或者課堂練筆,或者背誦課文,或者展開辯論,或者小組合作探究……在這個相對獨立的學習時間之內(nèi),教師除巡視、個別輔導之外,一般不宜面向全班發(fā)問或講解,而應讓學生靜心地學習與思考。每個板塊獨立學習的時間,少則二三分鐘,多則七八分鐘,甚至一二十分鐘,具體安排多少時間,應視學情而定。但有一條我們必須堅持:學生獨立學習的時間不可太少,一節(jié)課獨立學習的時間相加最好在十五分鐘以上(低年級也可適當少些)。這樣才能保證學生主體精神的發(fā)揮,保證學生在閱讀中用心思考,保證絕大多學生經(jīng)歷語文實踐過程。沒有獨立學習,就談不上形成學習板塊,一切交流與討論都可能成為空中樓閣或少數(shù)人的游戲。
3.有相對完整的學習過程
一個學習板塊,大體有如下過程:提出問題(或提出學習要求)一自主閱讀(或練筆)一交流小結?!疤岢鰡栴}”是為了明確學習方向,引發(fā)學生思考。問題要緊扣學習目標,尤其要緊扣核心目標;問題要難易適度,提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每個學習板塊只提一個主問題;問題可由教師提出,亦可由學生提出,教師篩選整合。“自主閱讀”是形成學習板塊的核心,閱讀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關鍵是要保證學生獨立學習、思考、動手的時間。這與前面提出的問題是否有思考價值直接相關。“交流小結”是“自主閱讀”的延伸,應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見解,允許出錯,允許不同意見的交鋒,教師相機予以指導。以上三個步驟,緊密相連,缺一不可。教學中常見的毛病是:“提出問題”往往太瑣碎,太淺易,未能引發(fā)學生用心閱讀、思考、動手;“自主閱讀”匆匆而過,沒有時間保證;“交流小結”往往由某個尖子學生或教師說了算,沒有思維交鋒。這是應該引起注意的。
形成學習板塊,關鍵是教師要轉(zhuǎn)變教學思想。要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教師的發(fā)問、講解固然重要,可是教師問得再精到,講得再精辟,示范得再精彩,都不可替代學生的學。學習是一個自主建構的過程,不是外在灌輸可以奏效的。因此教師備課時要把設計學生學的活動放在首位,盡可能想得具體些、細致些。而教的活動設計則可相對粗些,因為教師的講解、點撥、示范,均應視學情而靈機應變,如果教師教前把自己要說的話全都精心設計好了(有的甚至連評價語也寫進了教案),那么,這樣的課就很有可能走向教師主宰課堂的誤區(qū)。
常規(guī)學習活動,如何設計?
下面介紹幾種教學中經(jīng)常要用到的學習活動設計思路。
1.朗讀活動設計
如果把學習朗讀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就可以精心設計朗讀學習的板塊。
有位教師教《花鐘》一課,其中一個板塊是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流利,教師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
①提出問題:“老師在讀課文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幾個句子不容易讀好,不知你們讀得怎么樣?”
②出示長句:教師用課件出示文中不易讀順的四個長句。
③人人讀練:學生圍繞這四個長句反復自由朗讀。
④及時反饋:學生讀句子,教師相機指導如何讀出停頓。
這樣的學習板塊,“提出問題”目標集中,問題具有挑戰(zhàn)性,學生不可隨便回答,非得練一練不可;“出示句子”,反映教師在備課時精選了有一定難度的學習內(nèi)容;“人人讀練”,保證了學生人人參與,人人經(jīng)歷了讀長句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個別學生的表演可以替代的;“及時反饋”,相機予以點撥,學生讀長句的能力得以提高。這樣一個學習板塊,用時七八分鐘,有效且高效。
2.默讀學習活動設計
學習默讀,各學段的要求有別;具體到一篇課文,默讀的要求也會有所不同。重要的是學會把默讀設計為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
有位教師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課,其中一個核心板塊的教學目標,是從阮恒的神態(tài)、動作體會他的內(nèi)心,其學習過程設計為:
①畫一畫。問:“細讀課文5-10自然段,畫出描寫阮恒神態(tài)和動作的句子,想想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學生讀、畫、想,然后教師用課件出示有關句子)
②猜一猜。圍繞學生畫出的四句話,問:“我們來猜測一下,阮恒當時在想什么?”(學生從神態(tài)、動作猜測阮恒的內(nèi)心)
③寫一寫。課件出示:“一陣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顫抖地舉起來(心想……)。忽然又放下去(心想……)。然后又舉起來(心想……)”。(學生練筆)
④勸一勸。問:“假如你是那位醫(yī)生,你會怎樣安慰他呢?”(學生勸慰)
這樣由“畫”到“猜”到“寫”到“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這個過程的突出特點是:“畫”、“猜”、“寫”、“勸”,全都是學生的學習活動,這些活動成了課堂的主干;教師的活動只是順學而為,貫穿在學的過程之中;從時間上比較,學的活動比教的活動花時更多,而不是相反;課堂既有教師出彩,但更多的是學生出彩。
3.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學習活動設計
學會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中高年級的重要教學要求。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也應設計為一個學習過程,從而把教學的落腳點放在提高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能力上。且看一位教師教《少年閏土》中的一環(huán):
①提出問題:“閏土有什么特殊外貌和稀奇故事?”
②默讀填表:教師出示表格,要求填外貌特征、歸納四個稀奇故事。
③反饋指點:側(cè)重于稀奇故事概括的準確與精煉。
其中“默讀填表”是一個相對靜止狀態(tài)的學習過程。這樣一個靜態(tài)學習過程,每個學生都要參與、投入,這對于形成自讀能力十分重要,切不可視為可有可無。
4.理解與運用語言的學習活動設計
學習任何一篇課文,理解與運用語言都是核心目標。前面提到的學朗讀、學默讀、學習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都與理解、運用語言密切相關。這里只是換一個角度來說。
理解與運用語言,包含的內(nèi)容很廣??梢允菍W字、學詞、學句、學段、學篇、學標點等。一般說來,低年級側(cè)重字詞句,高年級側(cè)重篇章,中年級介于二者之間。
低年級的教學,可否從理解與運用語言的角度來設計學習活動呢?應該說也是可以的。且看一例:
一位教師教二年級《畫家與牧童》第一課時,主要設計了三個學習板塊:第一個板塊是理解“爭著”一詞;第二個板塊是品讀“濃墨涂抹”、“輕筆細描”兩個詞;第三個板塊學習“紛紛夸贊”一詞。這三個學習板塊形成了一堂課的基本結構,其中學習“紛紛夸贊”一詞,教師是這樣設計學習活動的:
①提出問題:假如你也在場,你會怎樣夸贊戴嵩?
②提供支撐:加油站給出下列詞語:栩栩如生、真假難分、呼之欲出、活靈活現(xiàn)。
③學生練說:學生一個接一個夸贊起來,并能用上教師提供的新鮮詞語。如:“太妙了,太妙了!真是栩栩如生?!薄爱嫷锰昧?,畫得太好了!讓人真假難分啊?!薄?伸出大拇指)太棒了,太棒了!簡直活靈活現(xiàn)啊!”
④教師小結?!笆前?,這樣你稱贊一聲,他稱贊一聲,就是——(生)紛紛夸贊?!?/p>
以上學習板塊的突出特點,是教師設計了提供詞語的“加油站”。這樣的“加油站”是完全立足于學生的學來設計的,利于形成學習過程,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更多地關注運用語言的學習活動設計。這方面的設計我們在前面幾篇漫談中已有廣泛涉獵,這里不再贅述。
常用的學習活動設計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以上只是例舉。教師在教學中還可創(chuàng)造出更多新穎的設計形式。
注:①《小學語文教師》2010年5期 “精品課堂”
②《小學語文教師》2008年12期 鐘蔥
③《小學語文教學》2010年5期 許德鴻 劉殿冰
④《小學語文教師》2009年7-8期 劉發(fā)建
⑤《小學語文教學》2010年5期 徐艷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