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中“課程總目標”指出:在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不但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能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欲望,開拓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根據(jù)課文內容特點,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通過多年的教學教研工作實踐,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做法。
一、激發(fā)興趣。喚起想象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同樣也是喚起學生想象的先導。一般來說,課文中描述得具體、形象、生動的地方可以先引導學生品味,再把他們帶人情境,領會文中寫實與想象融為一體的妙處,從而喚起學生對想象的追求。如《草原》一文,作者對草原景色的描寫多處用了貼切傳神的比喻、比擬等修辭手法,使人讀來覺得妙趣橫生。學生默讀后,老師提出這樣幾組句子: 1 ①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里都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②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 2 ①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 ②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 3 ①遠處的小丘上出現(xiàn)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衣裳,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來。
②遠處的小丘上出現(xiàn)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衣裳,馬疾馳,襟飄帶舞。
老師要求學生看完句子后進行比較:哪一種寫法好,為什么?學生經(jīng)過反復朗讀、品味,進入了作者所描繪的意境。認為書上寫得逼真,還找出了對應的比喻關系。例如,把草原比作綠毯,把羊群比作繡在綠毯上可以流動的白色大花;把小丘的柔美線條比作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把奔馳而來的迎客隊伍比作一條飛動的彩虹。這些生動的比喻構成了生機勃勃的草原風光圖,使人讀了如臨其境。接著老師又問:為什么作者能寫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有的說因為作者觀察得仔細,有的說比喻用得傳神到位。在學生自由討論的基礎上,老師加以引導:作者不但善于觀察,而且善于想象,從所見的景物中想到了與其某種特征相似的另一種事物。學生聽后,不僅懂得了要使文章傳神,讓人讀來入境,還得進行合理的想象。
二、指導觀察。啟發(fā)想象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則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痹诮虒W《畫》一課時,老師可以這樣做:將書上的插圖變成彩圖指導學生觀察。先請學生觀察圖中畫了些什么,再按照從遠到近的順序說說圖中的景物。首先,學生從具體形象的圖畫中初步感知了圖中有山、泉水、花、鳥,獲得對圖畫的整體印象,再按一定的順序組織語言,表達觀察得出的結果。其次,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畫,想一想:①圖中高山流水下的泉水是什么樣的?畫中是什么花?這個季節(jié)還有些什么花?②圖上畫的是什么鳥?你還看到過什么鳥?它們分別有什么特點?這些問題較為具體、細致,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能夠喚起他們頭腦中的表象。最后,進一步引導學生由具體到抽象,提問:“你們想一想,從這里你看出花、鳥各有什么特點?”學生的答案不一,如“花有開有落”“鳥怕人,人走近了鳥會飛”。在此過程中,老師先利用學生思維形象性強的特點喚起表象,再引導學生聯(lián)想,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
三、抓形象化的描寫。展開想象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誰要想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應該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能力。”教學中老師應該根據(jù)教材中的形象化的描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例如,教學課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時,在學生朗讀了“董存瑞冒著戰(zhàn)火沖到橋下”這段后,老師在黑板E分別寫下“抱”“背”“夾”“躍”“沖…‘滾”“匍匐”等動詞。先讓學生想象這幾個動詞表示的動作、姿態(tài),然后再把這些不同的動作聯(lián)系起來,這樣,在學生腦中就會浮現(xiàn)出一幅幅連續(xù)的緊張的戰(zhàn)斗場面,這樣對險惡的戰(zhàn)斗環(huán)境和董存瑞的英勇機智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又如《小音樂家揚科》一文寫道:“更夫點了點頭,夾起揚科,像夾一只小貓似的?!薄昂⒆右痪湓捯矝]有說,他也許是嚇壞了,只是瞪著眼睛。像一只被抓住的小鳥。”老師讓學生邊讀邊思考想象,“像夾一只小貓”“像一只被抓住的小鳥”,這是怎樣可憐的情景,體會兩個句子含義的異同。討論結束后,讓學生把想象中的小揚科“既可憐又可愛”的模樣寫出來。在講讀課中,啟發(fā)學生想象,把說與寫結合起來,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能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形象化語言的理解。
四、以讀為本,豐富想象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學中,把指導朗讀、語言訓練與激發(fā)想象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而且為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打下了基礎。在教學課文《再見了,親人》時,可以先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誰同誰再見?為什么把朝鮮人民說成是親人?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接著再問:從哪些例子可以看出朝鮮人民是親人?請學生邊讀邊思考,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最后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送別時的場面,“一列火車緩緩開動了,站臺兩邊擠滿了送別的人,都不約而同地揮著手。一位滿頭銀發(fā)的老大娘左手不停地擦著眼睛,右手提著衣裙,追著列車奔跑,時而呼喊著什么……列車的窗口擠滿了志愿軍戰(zhàn)士,有的伸出了手,有的探出身子,有的盡情地向親人招手,有的呼喚著大娘……他們眼睛里都含著激動的淚花?!蓖ㄟ^朗讀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使他們在情感的渲染中回到志愿軍戰(zhàn)士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告別場面,感悟濃濃的親情。
五、巧設疑難,推理想象
在教學中,老師要抓住“課眼”,巧設疑問,鼓勵學生開動腦筋,使學生不僅知道內容“是什么”,而且進一步懂得“為什么”。如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文字含蓄,意境深遠,想象豐富。根據(jù)這一特點,教學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設疑布點,展開推理想象。例如,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分別出現(xiàn)了哪些幻覺?第一次擦火柴,她眼前為什么會出現(xiàn)“裝點著閃亮的銅腳和銅把手”的大火爐?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眼前為什么會出現(xiàn)“肚子里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烤鴨”正向她走來?第三次擦燃火柴,她面前為什么會出現(xiàn)美麗的圣誕樹彩色畫面?第四次擦燃火柴,她面前為什么會出現(xiàn)唯一疼愛她的奶奶?第五次擦燃火柴,她為什么會覺得奶奶正帶著她“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這些僅僅是小女孩的幻想和愿望,但結果怎樣呢?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愿望為什么不能實現(xiàn)?這說明了什么?讓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通過對比、推理想象,使學生明白這些幻象與小女孩的現(xiàn)實處境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襯托出小女孩的可憐和悲慘命運,領悟作者是基于現(xiàn)實進行合理想象的寫作方法,對當時窮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對貧富懸殊社會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從而做到由感知想象到推理想象,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對訓練學生的思維大有益處。但啟發(fā)學生想象要有依據(jù)、有限度,不能讓學生毫無根據(jù)地空想、漫無邊際地瞎想,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的想象指導,培養(yǎng)學生學會觀察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在腦海中積累多種不同的知識和表象。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