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人去釣魚會隨身帶一把尺子,釣到魚,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回河里。他們說:“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兩千多年前,我國孟子曾說過:“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币馑际牵灰眉毭艿臐O網(wǎng)在池塘里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魚。這是20lO年上海高考作文題,讓學生根據(jù)以上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面對這樣一道作文題,我不由得想起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教師分析課文字詞句篇面面俱到;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不論輕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各項訓練一齊上。生怕有所遺漏。其實,每篇課文各有特點,各具特色,教學時應有側重、有取舍,圍繞重點進行突破。
一、在教學內容中尋找一個支撐點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個整體,思想的整體,情感的整體,藝術的整體,我們不能從頭到尾,逐詞逐句,一一進行梳理,而應立足整體,在充分弄清各部分關系的基礎上,抓住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圍繞中心作為講解課文的立足點。 一篇課文的題目、中心句、過渡句往往就是文章的立足點。當然,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課文并不明顯,需要教師好好思考。有的是一個詞,如課文《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有教師匠心獨運,圍繞描寫邱少云唯一的一個動詞“一動不動”設計了四個問題,分別是“為什么他一動不動?”“邱少云怎樣做到一動不動的?”“一動不動容易嗎?”“一動不動換來怎樣的結果?”文章思路頓時變得清晰,人物形象躍然紙上。有的是一個動作,如課文《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嚴監(jiān)生臨死前“伸著兩根手指”,全文就是圍繞對兩根手指的猜測展開的。有的是一種關系。如課文《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有的教師在講解時立足彭德懷、大黑騾子、戰(zhàn)士之間的關系展開教學:彭德懷與大黑騾子的關系怎樣?彭德懷為什么要殺大黑騾子?從彭德懷與戰(zhàn)士的關系中你領悟到什么?圍繞這三個大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體會“彭德懷愛騾子勝過愛自己一彭德懷愛戰(zhàn)士勝過愛騾子—彭德懷愛戰(zhàn)士勝過愛自己”的感情鏈,從而領會革命“鐵流”所蘊涵的內在力量。教學時,只要抓住教學內容的核心,就會有“提領一頓,百毛皆順”的酣暢。
二、在閱讀欣賞中品讀一處精彩點
抓住了教學內容的立足點。只是為我們的教學展開了一條線索,鋪開了一條通道。在教學過程中,涉及很多內容,知識的、情感的、藝術的,我們不可能平均用力,一一駐足欣賞,而必須選擇最具代表性、最有特色的關鍵處進行品讀。
1 特色語言的品味。每個作者都有其獨特的語言風格,每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每種文體都有其獨特的語體風格,教師要善于尋找文章中有特色的語言讓學生品讀、吟詠和感悟。
2 特色結構的解析。山有山勢,水有水行。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結構,或并列,或遞進,或疊加,然而就是在這樣的起承轉合中,感情才得以表達,形象才得以凸顯。如課文《跳水》的遞進式結構,《武松打虎》的襯托式設計,《凡卡》一文的畫面疊加等,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3 藝術特色的欣賞。每篇文章都是一件藝術品,都具有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值得我們好好品味。如課文《凡卡》“樂中寓悲”的結尾,《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一文的細節(jié)描寫,《愛之鏈》中的“人物不知道,讀者全知道”的結構特點等,只要我們用心挖掘,就能收獲更多的閱讀快樂。
三、在文化構建中尋找一項拓展點
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的基本篇目,是一個科學的系統(tǒng),每一冊書,每一篇文章都是系統(tǒng)中的一部分。教師只有將每篇課文貫穿在整個教學體系中進行教學,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假如就文章論文章?;虬颜n文孤立起來,那樣的教學顯然是盲目的,毫無張力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文本的拓展雖然重要,但應切合實際,講究方式。
1 文本內容的自然延伸。如在教學課文《武松打虎》時,可就“武松喝酒”這段進行補充。武松喝酒能增進功力,“一分酒一分力氣,十分酒十分力氣”,還可以補充“武松醉打蔣門神”的片段,這樣學生聽得帶勁,課堂自然有趣。
2 寫作方法的巧妙借鑒。如課文《愛之鏈》結尾留下了一個環(huán)境描寫的空白,特級教師薛法根抓住這點,在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為小說的結尾補寫一段環(huán)境描寫。這樣的拓展訓練,既是對前文寫法的借鑒,又加深了對主題的領悟。
3 主題的生動拓展。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理解課文,升華主題,由“此岸”抵達更遠闊的“彼岸”。如教學課文《第一次抱母親》后,我安排了一周的主題讀書交流,有冰心的《紙船——寄母親》、余光中的《母難日》、畢淑敏的《孝心無價》……在活動中,學生感受到母愛的博大,學會了愛的表達。
總之,教學中教師要多一把尺子,多一張濾網(wǎng),學會選擇,敢于取舍,直擊課文的要點,把握文本的精髓,使學生一課一得,一文一獲。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