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秋燕
(秦皇島維拓建筑設計有限公司,河北 秦皇島 066000)
中國建筑的文化產生于中國這片特定的土壤,它離不產生它的民族土壤、離不開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延續(xù)。因此中國建筑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豐富多彩,像從珠江流域的嶺南建筑文化、四川地區(qū)的山地建筑文化到西藏的藏居、羌族的碉樓建筑等等,這一些都體現了中國建筑文化中人與建筑、與環(huán)境融合以及“天人和一”的哲學理念,正是在這些文化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的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如頗具有華麗氣質的北方四合院、開敞的苗族吊腳樓、秀麗的傣族竹樓和黃土高原的窯洞等。這些建筑都是產生在中國這片土壤中、發(fā)展在這片土壤中的。
中國的古代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值得驕傲的,無論是經濟上還是從政治上,中國都是世界古代的一篇輝煌的史章。關于古代中國的建筑,由于種種自然的、非自然的影響,中國各個地域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風格,并且由于古代社會發(fā)展遲緩和交通的閉塞,使的各地的這些特色得以長期保持下來,如現在仍可以見到的南方潮濕山區(qū)的架空竹木建筑“干闌”,北方游牧民族的氈包式房屋,新疆的阿以旺,黃河上游的窯洞和東北與西南大森林中的“井干式”建筑等。但總體上講,中國的建筑模式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共官掌握下的官式建筑,另一種是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間建筑。其中官式建筑因以其建筑者強大的政治權利作為后盾,所以它體現的是各個不同時期最高的建筑水平和技術,而民間建筑則以其鐘靈毓秀的獨具特色的清秀感而著稱。因此我們不妨說官式建筑為建筑中的大家閨秀,而民間建筑理所當然的就是建筑中的小家碧玉了。
中國近現代建筑是伴隨外來侵略,新功能、新材料、新技術的出現應運而生的,因與舊形式之間缺乏一個正常的交融匯合的過程,傳統(tǒng)風格形式遇到尖銳的挑戰(zhàn)。然而,頑強的民族審美觀念卻無時不在撞擊人們的心房。相對于外來建筑,情系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如是產生了“民族形式”這一概念。在探索民族形式的道路上盡管走得曲折、有過失敗,但是并沒有損害建筑功能與技術的發(fā)展。在發(fā)揮建筑形象社會功能的過程中,倒是增添了不少光彩和許多可貴的內容。因而出現了一波接一波創(chuàng)造新的民族風格形式的高潮,顯示了中國建筑民族形式風格具有茁壯的生命力和審美根基。
1.2.1 早期的民族形式追求
上世紀20年代以前,是新功能建筑民族形式不自覺的摸索時期。主要創(chuàng)作模式有“新功能、舊形式”,“洋式門面、中式裝飾”,“中國式教會建筑”三種。上海浦東教堂,圣約翰學院是為代表。
1.2.2 繁榮期民族形式創(chuàng)作
1920~1930年,具有較高文化修養(yǎng)的一批留學生,致力于在新建筑中體現民族形式,創(chuàng)作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作品?!笆锥迹暇┯媱潯睂γ褡逍问浇o予了大力提倡和支持,中國營造學社對創(chuàng)作民族形式作了有力的學術推動,曾一度壟斷建筑市場的外國建筑師和教會主持人也注意在現代建筑中要用中國民族形式。這一時期出現了復古式、古典式、折衷式等特征的近現代建筑。南京中央博物院、廣州中山紀念堂、武漢大學是為典型代表。
1.2.3“興亞”式中的民族風格形式
20 世紀30年代后期,日占區(qū)的滿洲國“興亞式”、“帝國式”建筑也采用了中國建筑式樣。長春至今還保留有一些這樣的建筑。
1.2.4 建國后民族形式新探索
20 世紀50年代初,民族形式的建筑有了新的發(fā)展,當時所謂“復古主義”學習蘇聯(lián)的創(chuàng)作方針,具有政治色彩的“民族風格”受到特別強調。大部份“古典式”建筑規(guī)模比二、三十年代變大了,且成組群建設,形象更為突出。我們可以稱之為古典主義后期。
應當時的歷史條件尤其是蘇聯(lián)的影響1959年的“國慶工程”等一批高質量的大型紀念性公共建筑出現。比之以前的折衷式、古典式都有新意、有所突破。廣大人民群眾是擁護的、欣賞的。謂之新古典主義還是比較動聽的,也沒什么不可。
20 世紀60年代,廣州一批帶嶺南園林特色的建筑對民族形式的某些方面有了更大的推進,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20 世紀80年代“撥亂反正”的思想,使仿古和鄉(xiāng)土風格的民族形式建筑又受到新的重視。為振興中華民族的熱情,人們對具有地方風格的建筑,中式庭園等民族風味的商旅建筑,樂于接受?!肮棚L主義”為恢復風景名勝區(qū)的著名風景建筑表現十分突出,多受群眾認可。遺憾的是,此后因社會思想浮躁,以及中國建筑理論的疲軟和滯后,高質量、高水平的建筑不是很多。
20 世紀90年代之前出現的新鄉(xiāng)土主義建筑用于山區(qū)賓館、山莊非常成功。河西土堡式民居風貌的敦煌候機樓也是十分優(yōu)秀的。后期房地產業(yè)火紅,各地相對強勁的“歐風”豪宅,也出現了不少優(yōu)秀的“民居”風格的住宅小區(qū)及其附屬古典庭院作品。
從當今往前推20年,還有一種民族風格的本土現代主義建筑值得人們重視。這些建筑多出現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新疆迎賓館、拉薩飯店、西雙版納體育館、新疆人民大會堂等都是。也許是這些地方的民族特色保留得相對多一些,才誕生了這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
第一,從風格形式內含的文化底蘊來看,風格不僅僅是個形式問題,形式也不僅僅是個風格問題。風格(形式)的內涵是文化,建筑是文化的產物。中國建筑必然要突出中華文化的民族特性,因為文化總是特定民族的文化,總具有某個民族的具體性和特殊性。建筑文化上的民族特性從根本上講也就是一種民族審美精神。民族審美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實踐中的創(chuàng)造思維定勢、道德觀念、價值準則、性格稟賦的心理傾向以及民族凝聚力、自信心、榮耀感等因素的總和,是一個民族文化最為本質、最為深刻的體現。正是包括了審美意識在內的這種民族精神賦予了建筑文化的靈魂和生命,培育并形成了建筑設計中的創(chuàng)造表現力和建筑環(huán)境中的凝聚親合力。
第二,從民族風格的“基因”鏈的穩(wěn)定性與變異性來看,中華民族的審美精神本來就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發(fā)展的概念。這一精神既有我們中華民族在幾千年審美藝術實踐中積淀而成的優(yōu)秀審美傳統(tǒng),也有近現代以來的西方美學語言(如“西而古”“西而新”)影響下逐漸生長起來的審美新潮,還有直接來源于我們當代審美藝術實踐的新生審美形態(tài)。這幾方面,只有被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溶解、消化、實踐證明是優(yōu)秀的,經提煉、升華后,都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審美精神的基本內涵。但就建筑而言總歸有一個“我們中華民族”的標志性形式風格,拿得出手,擺得上桌面。
第三,從爭取世界建筑地位來看,中國近現代民族風格的建筑功不可沒。它大長了中國人的氣勢,捍衛(wèi)了中國人的尊嚴。凡是經濟水平發(fā)達的國家,其建筑總是充分地表達本國民族的風格形式,希望在世界范圍內顯示出至尊至貴的氣概。發(fā)展中國家也有發(fā)達的一天。建筑材料有貴、廉之分,建筑技術有先進、適用、傳統(tǒng)之別,但我們不能只從一個歷史時期的經濟狀況而定奪一個民族建筑風格的優(yōu)劣。無論東西南北,凡是民族的,都是世界的。要講競爭,也只能是建筑文化的競爭。丟棄自己的文化等于繳械投降。難道非要讓別人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推到危險的地步?
第四,從中華文化新時代的復興來看,具有中國民族風格形式的建筑,更有現實意義上的審美價值、實用價值。中國建筑在世界上獨具特色,自成系統(tǒng),是多民族精神、多民族文化鮮明個性的集中的體現,是我們建設先進文化,促進當代審美文化健康發(fā)展的重要資源?!袄贤狻痹O計的世界第三高樓——上海金茂大廈也能找到中國的文化脈絡。中國建筑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理性與浪漫交織的美學特征,天、地、生共存共榮的生態(tài)理念,以及環(huán)境美育的教化功能。對解決當代人類生存,人類文化所共同面臨的許多問題,具有獨特的思想價值和科學意義。它在現代世界建筑文化發(fā)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對具有民族風格形式的中國建筑的審美精神在新世紀、新時代的復興,不是沒有內在機制的。“全球化”只是一個大舞臺,而劇目多種多樣。其間大膽地吸收和借鑒外國審美觀念中偏重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的優(yōu)點,以及“主認知、倡寫實、講個性、重真美”的藝術志趣,克服封建主義糟粕,也只能是我們對民族風格的促進優(yōu)化。
[1]陳建紅.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內涵[J].重慶建筑,200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