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美)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田青近日在《中國文化報》發(fā)表文章指出,中國還沒有形成文化自覺。而沒有文化自覺,所謂崛起也就沒有實質性的內容。
田青說,保護“文化多樣性”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運動,為一些處于強勢文化包圍下的弱勢文化提供了一種繼續(xù)生存的可能,而“文化自覺”,則是保護“文化多樣性”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條件。那么,文化自覺是怎樣發(fā)生的?文化自覺的前提條件是什么?為什么有的民族通過文化自覺最終改變了對本民族文化的態(tài)度,而有的民族卻甘愿以本民族文化的喪失為代價,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全盤異化?
田青通過日本、韓國對待文化遺產的態(tài)度來論述文化自覺。他說,全世界最早立法保護“無形文化財”的日本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尊崇,給世人留有深刻印象,以致許多人誤認為日本“一貫如此”。其實日本和中國一樣,在近代與西方強勢文化的碰撞中淪為弱勢。學習西方,是當時中、日及許多亞洲國家的共識。日本明治維新之后,提出“脫亞入歐”、全面西化的國策,整個日本社會積極學習西方,應該說,日本當時的“西化”程度遠比中國為甚。今天的日本成為在世界范圍內最早提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并最早把保護本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國家行為的國家,實際上有一個巨大的轉變。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戰(zhàn)敗,日本經歷了一個從全面西化到重新肯定、高度重視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心理變化,應該說,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經歷過核戰(zhàn)爭的國家在淪為戰(zhàn)敗國、被美軍占領之后,整個民族文化面臨全面消失的危險之后的痛苦反思。日本民族終于認識到:作為一個亞洲國家、一個“現(xiàn)代化”較晚的國家,無論你“脫亞入歐”的決心有多大,西方國家仍然視你為“東方”;更重要的是,“國破家亡”的日本終于認識到:一個國家可以沒有政治、軍事、經濟的自主權,可以在“國家大事”上仰人鼻息,但是,只要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還在,日本就仍然是一個完整的、受人尊重的國家。文化獨立的意義,不是象征性的,而是實質性的,是最本質的獨立。
基于這樣的一種思想轉變,日本于1950年率先制定了《文化財保護法》。日本的《文化財保護法》共有7章112條,附則18條,共計130條。把日本的文化財分為有形文化財、無形文化財、民俗文化財、紀念物、傳統(tǒng)建筑物群、保存技術6類,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護。1954年之后,又制定了對無形文化財傳承人的保護制度,以“人間國寶”的尊稱和相應的待遇表達對傳承人的全民禮遇。當代日本呈現(xiàn)給世界的面貌,一方面是高度的現(xiàn)代化,一方面是相對的古老和對傳統(tǒng)的高度尊重。
韓國也是較早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國家。韓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著力于傳統(tǒng)民族、民間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并緊隨日本之后制定了保護本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于1962年頒布了《韓國文化財保護法》。半個世紀以來,韓國已經陸續(xù)公布了一百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根據(jù)其價值大小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不同等級,由國、省、市及所在地區(qū)分別籌資資助。此外,韓國政府還制定了金字塔式的文化傳承人制度,對于最頂層被授予“保有者”稱號的最杰出的文化遺產傳承人,國家給予他們用于公演、展示會等各種活動以及用于研究、擴展技能、藝能的全部經費,同時政府還提供每人每月一百萬韓元的生活補助并提供一系列醫(yī)療保障制度,以保證他們衣食無憂。
近幾年,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個幾年前還不被人所知的陌生名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突然成為熱門名詞和社會關注的熱點,這本身便是中國社會“文化自覺”的一個標志和反映,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覺”的重要內容。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就像“生態(tài)保護”、“環(huán)境保護”一樣,這種反思首先由個別的“精英”知識分子的呼吁開始,逐漸在主流社會產生影響。當這種“呼吁”被政府接受并成為政府行為時,政府強大的行政力量和宣傳工具又反過來全面影響了民眾,使其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文化自覺首先要“各美其美”,但對于一個處于強勢文化“軟性包圍”下的民族,卻常常認識不到自己的美,因而沒有“文化自覺”的可能。光靠外力和“啟發(fā)”而沒有真正的民族文化自覺時,所謂保護該民族文化遺產的努力只能付諸東流。而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巨大成就同時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普遍存在的地方政府“重申報、輕保護”的現(xiàn)象,比如宣傳工作轟轟烈烈、實際保護工作難以落在實處的現(xiàn)象,比如以保護遺產之名行開發(fā)旅游產品之實的現(xiàn)象,比如打著“保護遺產”的口號實際上為了商業(yè)目的篡改,甚至偽造“遺產”的現(xiàn)象,其實都與中國社會至今缺少一個真正的“文化自覺”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