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勁松
“求求你!把我女兒的事情報道出來!”女孩母親拉著我的手,一遍一遍地說。
女孩坐在旁邊,低著頭,擺弄著衣角,她才十三歲。十歲那年,父母離婚,她和弟弟判給了父親。父親再婚了,她們與繼母生活在一起。年幼的女孩與一個男孩相戀,并且懷孕。
在母親去洗手間的空當,她用哀求的聲音對我說:“哥哥,求你不要聽我媽的話。不要報道我的事情。我不想上報,不想讓人知道我的事!”
2006年,我就認識了這個女孩。
和丈夫離婚后,女孩的母親一直心懷內(nèi)疚。
發(fā)現(xiàn)女兒懷孕后,她極度傷心自責。
“我沒有盡到一個母親的職責……我請你報道出來,就是想提醒其他母親……”她哭著對我說,她想讓那個男孩受到懲罰;她想從前夫那里,重新拿回女兒的監(jiān)護權(quán)。
顯然,這是一條猛料。父母離異,孩子成為犧牲品。十三歲少女早戀懷孕背后,反映出離異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但另一方面,我卻陷入了一種道德困境。如果報道出來,女孩看到報紙,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即便采用最嚴密的保護措施,隱去她的姓名,但身邊熟悉的人,仍然不可避免會辨認出是她。她今后的生活勢必受到影響,那個她心愛的男孩,也將可能因此受到法律制裁。
掙扎良久,最終我選擇了放棄。我向女孩承諾,不會報道這件事情,讓它成為我們內(nèi)心永遠的秘密。
這不是我放棄的第一篇報道。自2000年進入新聞圈以來,隨著從業(yè)經(jīng)歷增加,越來越多地掙扎于這種道德困境。
無冕之王的稱號,讓一些記者不知不覺中自視為道德和正義的化身。當記者帶著這種道德優(yōu)越感進行新聞采寫時,往往就會居高臨下,對事件當事人首先進行審判。
記者的職責是客觀記錄事實,不能夾帶任何個人感情,更不能居高臨下,化身為道德審判官。給雙方當事人平等說話機會,這是新聞采寫最基本的要求。在這里,重點在于“平等”。有些媒體記者,雖然表面上也去采訪了對方,但在問話過程中,字里行間都透露出優(yōu)越感、審判味,首先就將采訪對象推到對立面,從而堵塞了與采訪對象的正常交流。
成功的采訪是采訪者與被采訪者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記者的提問應(yīng)該是平等、善意和友好的。無論對待什么人,都應(yīng)該保持尊重,哪怕他是一個十惡不赦的罪犯。采訪的目的是為更加真實客觀了解事件全貌,而不是進行道德拷問和媒體審判。
2008年5月14日中午,映秀小學(xué)。遇難孩子的遺體擺滿操場,滿頭白發(fā)的映秀小學(xué)校長躺在操場中間,一動不動,宛如死去一般……
當時,這一幕深深震撼了我。我很想走上去,采訪一下他。但看著他憔悴悲傷的面孔,我忍住了。我能理解,他當時的感受。我不忍此刻觸碰他的傷口。
作為一名突發(fā)新聞記者,在一些慘烈的事故,諸如塌橋、倒房、重大交通火災(zāi)事故時,也會遭遇這樣的情形。這時,我一般不會貿(mào)然詢問死者家屬。我會先在旁邊靜靜觀察,探知他們的心境。然后根據(jù)現(xiàn)場情形,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一些幫助,讓他們感受到我的善意,對我建立信任,從而愿意與我攀談。
挖掘新聞是記者的職責。我們是記者,但更是一個大寫的人。我反對為了挖掘新聞,不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