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430072)
雙語新聞是用母語:中文和國際通用語言——英語來播報的一類新聞節(jié)目。武漢電視臺《英語新聞》1993年6月1日首播,初為全英語欄目,2004年4月1日改為雙語播出,更名為《武漢快訊》,豎起了“外宣”以及“宣外”的旗幟,向大千世界輸送展示武漢的信息與發(fā)展。
《武漢快訊》的定位為:以本土涉外新聞為主要內(nèi)容,兼及國際新聞。首選武漢地區(qū)與世界接軌的建設(shè)成就、特色風貌、文化現(xiàn)象和頻繁的外事活動。在采訪過程中,免不了和外國友人面對面接觸,這就要求雙語記者兼?zhèn)淞骼p語。除了采訪一般新聞所需要具備的素質(zhì),雙語采訪還要求記者充分掌握英語溝通技巧,善于營造自然和諧的溝通方式。在采訪之前,應(yīng)該主動列出采訪相關(guān)問題,請被采訪者過目,詢問被采訪者意見,最終確定采訪問題。在問及問題時,更要注意避開有可能引起尷尬的問題。
大多數(shù)人認為,雙語新聞的寫作,就是簡單將新聞做個翻譯。其實不然。英語新聞在寫作上與中文新聞不盡相同。英語新聞的主體分為:標題(Super)、導語(Lead in)與畫外(Voice over)。雙語新聞寫作與普通新聞的區(qū)別在于:
一、在英語新聞中,“標題被視作報道全文的縮寫”。為了盡量吸引讀者,編輯往往運用各種修辭手段,力爭使新聞標題更具吸引力。英語新聞標題越簡略越見力度。如:2010年6月1日,在武漢美術(shù)館舉辦的“芭比娃娃異想家居展”,筆者用“迷失在《芭小姐的異想家居》”作為標題,6月3日,央視國際新聞頻道采播了這條新聞,直接將 “Wuhan Loves Barbie”(武漢人熱愛芭比娃娃)作為英文標題,簡潔明了。無論是直接翻譯,還是添加性翻譯,英語標題都要求簡潔、有力。
二、在中國式新聞報道中,記者習慣于在報道中做鋪墊陳述,用較多的修飾手法或華麗辭藻。而在英文報道中,更多的是用簡短的陳述句來直接開門見山。基于中西方思維的差異,直接影響到新聞的寫作方式。中國文化是整體性、歸納性思維,而西方文化是邏輯性、演繹性思維。美國語言學家卡普蘭(Kaplan,1966)認為:中國人和韓國人的寫作方式是曲線式的,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其思維方式是直線式的。
三、國內(nèi)的英語媒體(雙語媒體)播報的新聞更多的是受到在中國的外國人的矚目,這就要求,雙語記者在新聞寫作中善于營造中國國情,避免讓外國人大眼瞪小眼,不知所云。比如:中國每年的新聞熱點“春運”,但凡中國公民皆知,這是發(fā)生在中國特殊國情之下的熱點事件:以春節(jié)為界,節(jié)前15天,節(jié)后25天,共40天,由國家經(jīng)貿(mào)委統(tǒng)一發(fā)布,鐵道部、交通部、民航總局按此進行專門運輸安排的全國性交通運輸高峰叫做春運。曾有某學生將 “春運” 直接翻譯為“spring transportation”(春天的運輸), 叫人忍俊不禁。
英語新聞,需要的不僅僅是翻譯,而是直接用英語思考和寫作報道的人。由于中英兩種語言習慣的差異,對外新聞報道的翻譯往往采用非逐字對譯法,這就需要引入另外兩種翻譯方法——編譯和解釋性翻譯。
第一,編譯——在對外新聞報道的翻譯中,考慮外國受眾的需求和興趣,以及外國受眾閱讀收看新聞的習慣,對新聞內(nèi)容進行選擇,有的放矢。
例:胡錦濤會見奧巴馬 接受訪美邀請 強調(diào)領(lǐng)土完整
國家主席胡錦濤今天在多倫多會見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兩國元首就中美關(guān)系及共同關(guān)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qū)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達成新的重要共識。奧巴馬正式邀請胡錦濤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胡錦濤愉快接受了邀請。(《人民日報》 2010/6/27)
譯文:Hu:China,US need to stay the same course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officially extended his invitation to Chinese PresidentHu Jintao for a state visit to the US,an invitation that Hu accepted.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譯者并不是逐字翻譯,而是兼顧了中英文兩種語言特色,用簡潔的句子結(jié)構(gòu)開門見山,直接表達新聞主要意思。
第二,解釋性翻譯——新聞講求清晰易懂。由于新媒體的發(fā)展速度之快,網(wǎng)絡(luò)語言越來越多地滲入到新聞報道中來,這就要求中文新聞報道與時俱進,“網(wǎng)絡(luò)用語”、“歷史典故”、“成語”、“文言文”等具有新時代特色與中國民族文化色彩的詞語,要想清晰通俗易懂地把它們翻譯出來,介紹給國外觀眾,常常需要使用解釋性翻譯的方法。比如“屈原”譯作“Chinese Poet Qu Yuan”,以便讓外國讀者了解這些詞語的真正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