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磊(鄭州人民廣播電臺 450018)
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廣播節(jié)目的競爭,比拼的就是好聽、有用。地方電臺的新聞節(jié)目如何在競爭中領(lǐng)先?尤其是廣播與電視、報紙和網(wǎng)絡(luò)媒體競爭,拼的是什么呢?拼快,廣播拼不過網(wǎng)站、微博;拼新聞影響力又不如報紙;拼感受更拼不過電視,畫面一出來,什么感覺都有了。廣播新聞節(jié)目要取勝,依靠的是有個性的評論,實現(xiàn)“一樣的新聞素材,不一樣的烹飪方法,一樣的信息資源,不一樣的品鑒角度”。
廣播新聞評論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現(xiàn)今,許多電臺廣播新聞節(jié)目的評論環(huán)節(jié)多數(shù)是請專家來說,或者主持人讀別人寫的評論。這兩者都不是最佳選擇。專家不一定適合廣播,很多專家會寫不會說,少部分能寫又能說的專家,身價自然很高,不利于廣播的快捷運作,不如自己的主持人多用些心思成長為專家。電臺需要培養(yǎng)自己的評論員。
至于主持人讀別人寫的評論這一常用手法,更是有很多的弊端。別人寫的評論,主持人不一定完全理解,說出來難免膚淺,水過鴨背。最佳的選擇是主持人說自己的觀點,講自己的心聲。
新聞節(jié)目或者新聞評論傳播的內(nèi)容首先是新聞。故事十句八句能講清楚,評論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三五句,點到為止,盡量深刻。新聞評論,觀點上不一定全面,但一定要準確;不一定要高屋建瓴,但一定要獨到、深刻;不一定符合通俗的道理,但一定要體現(xiàn)另類的思維。在節(jié)目的實際操作中,編輯和主持人勇敢地把第一思維否定掉,用自己的第二思維去思考,用一種另類的方式去解讀新聞。這是評論品質(zhì)的一種保障。
以鄭州電臺新聞評論節(jié)目為例。針對醫(yī)療機構(gòu)免費收治白血病兒童,社會各界積極捐助愛心,在充分肯定愛心的同時提出:“不僅要社會捐錢,救一時之急,還要自己未雨綢繆,備不時之需,更要社會大病救助機制的完善”;針對學雷鋒日多支服務隊扎堆進入福利院的事,評論:“是誰把學雷鋒的活動變得如此庸俗?是社會變了,還是人心變了,總不能說是雷鋒變了吧,雷鋒叔叔想要戶口,不想三月來了四月走”。新聞評論節(jié)目實現(xiàn)了更豐富的資料、更多維的角度、更深刻的思辨、更新銳的觀點、更流暢的表達,最終也就形成了節(jié)目的個性。
新聞評論要好聽。好聽的標準就是短小精悍,一語到位,不拖泥帶水,風格獨到,個性張揚,有的詼諧,有的嚴肅,有的辛辣卻不乏中肯,有的表面輕松,骨子里卻一針見血??傊畠蓚€字:“個性”。
如何體現(xiàn)個性?在思路新穎的前提下,幽默犀利的語言更能體現(xiàn)個性。優(yōu)秀的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如央視白巖松、水均益等,對新聞事件的點評觀點獨到、邏輯嚴密、語言精辟,帶給觀眾美的享受。
鄭州新聞廣播,在評論個別單位個別人愛好勾心斗角,幽默的評論說:人家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個單位太厲害,他們一個臭皮匠,弄死三個諸葛亮。說到有人為了求愛,不惜制造英雄救美的假象,幽默的評論說:有困難要幫,沒有困難制造困難也要幫;有危險要救,沒有危險制造危險也要救。關(guān)注經(jīng)營誠信犀利的評論:做生意不能砂鍋搗蒜——一槌子買賣,不能付錢之前捧你做上帝,收錢之后推你下地獄。這些語言都給聽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除了語言,每一條點評都要有一個興奮點,或思想、或語言、或形式、或通過音效烘托效果。
廣播新聞評論貼近性表現(xiàn)在選材的貼近上,要圍繞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貼近百姓的事展開。例如:市樹的評選、招聘會的火爆、足球場內(nèi)外的激情、交通擁堵的解決、非機動車的違章等等。
評論的貼近除了說我們身邊的新聞,還包括用大眾的思維評說本地的新聞,用我們特色的生活場景解讀天下新聞。
鄭州電臺新聞評論,在說到某件事情影響大,就說如同少林功夫一樣名揚天下;形容人心情好,則說吃著燴面聽豫劇,真來勁。
廣播新聞評論的貼近還體現(xiàn)在用平民的視角來說百姓想說而沒有說出來的話,不是那種居高臨下的口氣,而是像朋友之間在侃在聊在說在議論,甚至恰到好處地冒出本地方言。這些本土化特色也使節(jié)目更容易被聽眾接受。
總之,新聞評論要用獨特的視角去看,用個性的語言去說,用平等的心態(tài)傾聽和交流。聽眾給我們的評價是,主持人就是自己身邊的人,怎么想的就怎么說,形式活潑,內(nèi)容集中,主題鮮明,語言或機智詼諧,或儒雅大氣,或穩(wěn)重老練,或活潑清純。再加上短小精悍,一聽就明白,值得回味,會心一笑,酣暢淋漓。我們將進一步增強節(jié)目的接近性,加強新聞評述的個性,提升欄目的文化品位,提升品牌形象,力爭用新聞評論打造新聞節(jié)目的另一個高峰。
參考資料:
[1]王中義:《新聞評論概述》,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王多:《談新聞評論的“言之有物”》,《新聞實踐》
[3]張靜:《談談電視新聞評論的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