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琳
摘要:司法鑒定作為我國的一項訴訟證明活動,其提供的鑒定意見在訴訟活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由于體制問題,我國司法鑒定實踐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嚴重制約著訴訟制度的發(fā)展。為保障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提高鑒定結論的質量,提升司法鑒定的公信力,對現(xiàn)代訴訟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司法鑒定;公信力;訴訟制度
中圖分類號:DF79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3-0159-02
我國司法鑒定存在諸多弊端,導致司法鑒定公信力不高,損害了司法裁判的權威,影響了司法公正。2005年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以下稱《決定》),但并未產生預期的效果。司法鑒定作為我國訴訟法規(guī)定的七種法定證據之一,在訴訟活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為保障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提高鑒定結論的質量,提升司法鑒定的公信力對現(xiàn)代訴訟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司法鑒定存在的問題
(一)案件重復鑒定率高
2003年2月24日,21歲的教師黃靜被發(fā)現(xiàn)裸死于湘潭市雨湖區(qū)臨豐小學的宿舍。從案發(fā)到2006年7月10日在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qū)法院開庭審判,歷時40個月。該案先后共有7家鑒定機構介入,進行了五次尸檢、八次文證審查、一次中止鑒定,共有6份鑒定文書。黃靜案中,鑒定機構的級別逐次升高——從湘潭市公安局到湖南省公安廳,再到南京醫(yī)科大學法醫(yī)司法鑒定所,最后請來了最高人民法院法醫(yī)鑒定中心。鑒定到最后尸體標本都丟失了,其真正死因事實是石沉大海。
(二)社會公眾的信任度不高
司法鑒定作為一項科學認知活動,鑒定結論的準確性受到技術水平的限制、儀器設備的影響和經驗積累多少等諸多因素的制約,難免有所出入,但司法實踐中,有些鑒定明顯地脫離了常識,導致社會公眾對此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有的鑒定機構針對同一鑒定事項先后出具兩份結論相反的鑒定意見,雙方當事人都不滿意,懷疑司法鑒定準確性,法官更是無法以此判案。
(三)虛假鑒定多
在虛假鑒定中存在兩種情況:一是鑒定人缺乏應有的責任心,對送來的鑒定材料沒有認真核實,依據虛假的材料進行鑒定,最終出具錯誤的鑒定意見;二是鑒定機構出于各種原因,和鑒定申請人共同造假,以達到雙方均滿意的目的。鑒定人利用手中的鑒定權謀取私利,當事人想要什么結論就給什么結論,毫無顧忌。還有的鑒定人利用活體檢查的時機,向當事人推銷產品,根據是否購買產品來出具鑒定結論。
(四)鑒定人資格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
由于沒有關于鑒定人資格的統(tǒng)一規(guī)定,具體操作中對鑒定人條件的規(guī)定不一致的,有專業(yè)職稱的人在鑒定,沒有專業(yè)職稱的人也在鑒定;經驗豐富的人在鑒定,經驗不足的人也在鑒定;文化高的人在鑒定,文化低的人也在鑒定;導致同一問題多種結論,給公正的判決形成了人為的障礙[1]252。
(五)鑒定標準不統(tǒng)一
司法鑒定涉及到各個領域,但多數鑒定領域缺乏相應的鑒定標準。如筆跡檢驗中,對特征的認識就存在很強的主觀性,針對同一個筆跡特征,不同鑒定人就可能會有不同的判斷。有的鑒定領域有自己的鑒定標準,但不具有操作性。例如,《人體重傷鑒定標準》有多個條款規(guī)定“顯著影響面容”構成重傷,但怎樣才算“顯著影響面容”,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再如,目前國內精神病診斷所依據的標準有3個診斷系統(tǒng):《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及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4版(DSM-4),且各個診斷系統(tǒng)不同版本之間的診斷標準也并非完全一致[2]252。
(六)鑒定人出庭率低,質證程序流于形式
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是訴訟理論中直接原則和言詞原則的要求,但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常常被忽視,得不到有效貫徹。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90%以上的刑事案件需要進行司法鑒定,而在作出的司法鑒定中,只有不到5%的鑒定人出庭接受了法庭詢問[3]556。
二、提升我國司法鑒定公信力的設想
(一)司法鑒定管理體制的完善
司法部于2005年9月30日頒布了《司法鑒定人管理辦法》和《司法鑒定機構管理辦法》,公安部于2005年12月29日頒布了《公安機關鑒定人管理辦法》和《公安機關鑒定機構管理辦法》,最高人民檢察院2007年l月1日頒布了《人民檢察院鑒定人登記管理辦法》和《人民檢察院鑒定機構管理辦法》。同時,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宣稱公安、檢察系統(tǒng)的鑒定人和鑒定機構不得到司法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這樣,形成了我國“三套”鑒定人和鑒定機構的管理體制,造成了新的分散管理和各行其是的模式[4]。
司法鑒定的目的決定了鑒定機構必須是中立的,這就要求偵控機關的鑒定部門也應該是中立的,否則,鑒定人容易在主觀上對鑒定形成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千方百計地尋找符合自己結論需要的依據,進而作出與自己設想一致的鑒定結論,使科學鑒定變成了主觀臆想[5]62。
國外大部分國家在偵查機關也設有相應的鑒定機構以輔助偵查機關快速偵破案件,但鑒定機構以及鑒定人的編制并不都隸屬于偵查機關,這種設置方式有利于保證鑒定機構和鑒定人的中立地位。例如,蘇格蘭的做法是警方只保留必要的技術員,負責現(xiàn)場勘查,提取和保存證據,本身不出具鑒定結論,僅決定是否鑒定及委托鑒定[6]。
(二)司法鑒定啟動權的配置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19條和158條規(guī)定偵查機關和人民法院有權直接啟動司法鑒定,而第121條和159條僅規(guī)定在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辯護人對鑒定結論不服時僅有“申請補充鑒定或重新鑒定”的權利,但能否得到批準,要看偵查機關和審判機關是否許可。申請得不到批準時,當事人也沒有有效的救濟途徑。這種被官方壟斷的司法鑒定啟動權,不利于辯護權的行使,造成了控辯雙方的嚴重失衡。
為了體現(xiàn)現(xiàn)代訴訟的理念,使控辯雙方處于相對平等的地位,賦予當事人鑒定啟動權是訴訟體制改革的需要。域外的相關做法可能對我國鑒定啟動權的配置有所啟示。在英美法系國家鑒定人屬于證人的一種,當事人可以直接委托自己的鑒定人。大陸法系國家,控辯雙方都可以向法院申請鑒定,在當事人申請得不到許可時,有司法救濟途徑予以保障,如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第156條第2款規(guī)定:“預審法官認為不應同意有關進行鑒定的請求時,最遲應在收到鑒定申請起l個月期限內,作出說明理由的裁定?!睂Σ枚ú环€可以向上訴法院提起上訴。
我國的鑒定啟動權配置,應吸收兩大法系司法鑒定啟動制度的優(yōu)點,結合我國的司法鑒定實際,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制度。法律應當作出明確規(guī)定,涉及刑事訴訟的司法鑒定啟動權僅由法院享有,同時,賦予偵控機關和當事人平等的申請權,并配套相關制度以限制法院的啟動權和決定權,保障偵控機關和當事人的申請能夠得到及時的批準,且在申請得不到批準時有有效的救濟途徑。在非刑事訴訟領域,鑒定的啟動權由公安司法機關和當事人平等享有。
(三)統(tǒng)一鑒定標準的制定
鑒定技術標準本質上是鑒定技術規(guī)范,是針對鑒定活動制定參照物和操作程序,以保證鑒定證據的客觀性。鑒定結論是鑒定人對鑒定對象所作出的綜合判斷,這種判斷是憑借必需的客觀性基礎作出的一種主觀的認識結果。這種認識結果的科學性的保證來源于客觀條件的標準化和鑒定意見的規(guī)范化[7]240。
沒有統(tǒng)一的鑒定標準,鑒定人往往憑自己的實踐經驗出具鑒定意見,使鑒定結論的證明力得不到統(tǒng)一,并由此導致多頭鑒定、重復鑒定時有發(fā)生,嚴重影響了司法鑒定的公信力。由于司法鑒定的專業(yè)性較強,涉及的領域較多,司法部可組織相關領域的專業(yè)協(xié)會在各自的鑒定領域制定相應的鑒定標準,并且,鑒定標準要在鑒定實踐中不斷地完善。
(四)鑒定結論法庭質證制度的確立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理解科學證據所需要的知識遠遠超過法官自身的知識與經驗范圍。美國著名證據法學家麥考密克認為,法官在沒有相關科學專業(yè)知識背景的情況下,被迫要準確評估案件中有關科學證據的證明力,以確定它們能否作為定案的根據,實在是一種“力所不能及”的職能[8]400。
鑒定結論本質上是言詞證據,應當貫徹直接言詞原則。言詞證據要求鑒定人必須出庭作證,向法庭闡明鑒定的過程、根據和結論,并要當場解答本案的公訴人、辯護人、當事人、審判人員就有關鑒定所提出的各種疑問,否則鑒定結論不具有證據能力,不能作為證據使用。
根據《決定》第11條:“在訴訟中,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的,經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出庭作證是鑒定人的法定義務,鑒定人出庭接受詢問是正當程序的要求,只有讓鑒定人出庭接受詢問,法官才能充分了解鑒定結論的內容,才能在眾多的鑒定結論中分辨出哪一份是符合可采性標準的鑒定結論,才能使當事人認同鑒定結論并進而認同判決結果[9]9-10。
(五)鑒定人問責機制的建立
鑒定責任的追究是鑒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問題?!稕Q定》第13條和《司法鑒定人管理辦法》第29條、30條明確規(guī)定了鑒定人沒有按照正常的操作所可能承擔的責任問題,但還不夠明確和細致。對鑒定人的責任追究,應當實行嚴格責任原則,迫使鑒定人以極其謹慎、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進行鑒定,從而使正義得以實現(xiàn)、社會得以穩(wěn)定[10]。
同時,鑒定機構承擔連帶責任。在鑒定人因違法執(zhí)業(yè)、過錯等原因給委托人造成損失的情況下,首先由其所在的鑒定機構承擔賠償責任,然后,鑒定機構可向有故意或重大過失行為的鑒定人追償。這樣就不僅可以更好地保障委托人的權利,同時可對鑒定人及其鑒定機構形成相應的制約。
參考文獻:
[1]田平安.民事訴訟證據初論[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
[2]覃江,黃衛(wèi)東.論影響司法精神病鑒定結論一致性的原因[J].中國司法鑒定,2006,(5).
[3]陳瑞華.刑事訴訟前沿問題[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4]郭華.論司法鑒定統(tǒng)一管理的困境癥結及破解路向[J].中國司法,2007,(3).
[5]鄒明理.我國現(xiàn)行司法鑒定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6]王公義.我國司法鑒定管理制度的改革與完善[J].中國司法,2007,(4).
[7]黃維智.鑒定證據制度研究[M].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
[8][美]約翰·W·斯特龍主編,麥考密克論證據[M].湯維建,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9]蔣麗華.刑事鑒定質量控制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
[10]楊柳,潘法律.司法鑒定人民事責任的思考[J].中國司法鑒定,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