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荃,于 雪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現代主義的社會工作從處遇原則到處遇過程所面臨的困境,繼而闡述了后現代主義影響下的社會工作模式的有益的發(fā)展趨勢,以期促使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的發(fā)展,提升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地位,為社會工作的進一步發(fā)展開拓空間,同時指出這種全新的模式本身所固有的缺陷,旨在促進社會工作健康、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社會工作模式;發(fā)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3-0081-03
現代主義的社會工作以實證主義思想作為理論構建的哲學基礎,以人類行為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作為理論構建的基本假設,案主問題的本質在于個體與社會環(huán)境的失衡,因此現代主義的社會工作十分重視對案主及其生活系統(tǒng)的交互分析,而案主問題的解決之道則立足于幫助案主與處身的社會環(huán)境達成協(xié)調[1]??梢?,現代主義的社會工作把案主視為有問題的人,并且缺乏改善自身處境的知識和能力,案主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與此相應,社會工作者作為掌握科學知識的“權威”和“專家”,可以憑借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理論與技巧來解決案主的問題。整個助人過程以案主的問題為中心,社會工作者的所有活動都致力于界定和消解案主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來制定和實施適當的服務方案。然而,從一線的社會工作實踐來看,這種模式面臨著不少困境。
一、現代主義社會工作處遇的困境
現代主義社會工作的價值體系要求社會工作者秉持“價值中立”的立場,客觀冷靜地觀察和分析案主的問題,盡可能把自己的主觀價值偏好排除在外。然而,任何人的觀察和分析都包含個人的價值選擇和主觀立場,與人打交道也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個人偏好和主觀態(tài)度等問題。在接案和預估階段,社會工作者為了更加客觀地了解狀況,此時應該盡量追求價值中立;在結案階段,為了使案主能夠真正地獲得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工作者也應該保持價值中立態(tài)度。但是在問題解決階段,如果堅持“價值中立”的態(tài)度,社會工作者就會忽視案主的價值視角,失去社會工作的道德操守——對人的真正關心[2],進而阻礙專業(yè)關系的良性發(fā)展,于是社會工作便陷入“價值中立”、“問題界定”的困境之中。實踐證明,社會工作者在實施服務計劃的階段如果能夠進行適當的價值,可以起到更好的指導作用。
現代主義的社會工作強調“案主自決”原則,認為案主是具有自我尊嚴的個體并具有自我決定的能力,即使是社會弱勢群體也不例外,社會工作者應鼓勵案主產生自決的能力。但在實際操作中,誘導案主自決是一個既需要耐心又花費時間的過程,往往會出現所謂的“操縱”及“家長作風”等違反社會工作價值的情形[3]??梢?,在理論層面闡釋現代主義的社會工作價值比較容易,而將抽象的價值具體化或操作化就經常產生矛盾、出現問題,往往使一線的社會工作者遭遇“價值兩難”的情形。
在與案主建立專業(yè)關系的過程中,現代主義的社會工作一方面要求社會工作者充分運用專業(yè)態(tài)度中的“同理心”,即設身處地站在案主的立場上以案主的參照框架來體會案主的內心世界,同時將自己的感受正確地傳達給案主,以促進案主有效成長和改變;另一方面又突出強調社會工作者要妥善處理專業(yè)關系發(fā)展中的“反移情”,即最大限度不將自己過去曾經受的壓迫、沖突或不舒服的經驗和情緒投射到案主身上,以免影響服務效能,兩相矛盾的結果便是導致“沒有情感投入做不好工作,情感投入過度又會把關系搞得一塌糊涂”[4]。
由于受人道主義、社會福利觀念和烏托邦思想等的影響,現代主義的社會工作強調人的權利、自由、自決和福利,然而,隨著社會工作專業(yè)地位的不斷提高,社會工作可能作為社會設置用以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手段,運用主流群體的權力及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對案主進行“形塑”和“限制”,從而淪為當權者進行社會控制的工具,背離了社會工作原有的專業(yè)使命和職業(yè)道德——對弱勢群體權益的維護和對社會公益的捍衛(wèi)。早在20世紀70年代,西方的一些社會學家就對當時福利國家制度與體制內的社會工作人員提出激烈批判,指出他們?yōu)榇_保政府的中立而運用申請程序規(guī)制個人,并不是真正在助人[5],社會工作專業(yè)是在扮演社會控制的角色。
社會工作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的產物,早期社會工作存在的目的就在于解決工業(yè)化和現代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因而,現代主義的社會工作從處遇原則到處遇過程所遭遇的兩難困境都根植于現代主義之中,現代主義的工具理性和二元分離的思維方式的困境同樣構筑了現代主義社會工作處遇的困境。
二、后現代主義影響下社會工作模式的發(fā)展趨勢
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思潮是崛起于20世紀60年代西方社會的一種新文化思潮,是對西方現代社會的一種質疑與反思。后現代主義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一致性,是多種觀念的聯(lián)合體,但從總體來看,后現代主義的多數理論家都存在著某種內在的一致性,即對現代性的否定——對現代主義的惟一視角、純粹理性和惟一正確的方法的否定[6],它倡導多樣性,推崇多元化,追求差異性,呼吁人們對不同的價值納入自己的視野,以包容的態(tài)度來接納更好的思維方式并從中汲取營養(yǎng)。后現代主義思潮對多個學科的發(fā)展乃至整個西方社會的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社會工作作為一門與實踐密切結合的學科亦難以脫離時代洪流的影響而日益受到后現代主義的啟發(fā),并呈現出具有后現代主義特征的發(fā)展趨勢。
(一)從單向中心到互為主體,重視雙向的互動和溝通
在現代主義的社會工作專業(yè)關系中,社會工作者是權威和專家,案主是有問題而需要幫助的人,兩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在整個服務過程中,現代主義的社會工作以案主的問題為中心,社會工作者憑借專業(yè)理論和技巧幫助案主分析和界定問題,制定適當的服務計劃來解決問題,社會工作者主導所有活動的開展和進行,而案主被動地接受社會工作者的指導與安排。在后現代主義取向的社會工作模式中,社會工作者應該徹底放下專家的“架子”,以一個無知者的身份,謙遜地進入和理解案主的經歷和感受[7],使雙方在盡可能平等的基礎上交流互動,此時,案主可以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回憶和敘述生活,使社會工作者可以對案主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也可以提高彼此的接納程度,使得雙方在分享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和交流,在雙向的互動和溝通中潛移默化地提升案主的能力,增強案主的信心。
(二)重視案主的主體地位,強調案主的參與
現代主義崇尚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把認識訴諸客觀的研究和精確的實驗?,F代主義雖然崇尚人權、推崇人道,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現代人卻越來越失去主體性。后現代主義則將人視為宇宙的觀察者和自然的解釋者,人可以證明自己,肯定自己,從而使自己處于主體的地位。在后現代視野中,社會工作者要創(chuàng)造和開放平等空間以便聽到那些曾經被壓制的不同的聲音,這些聲音影響案主的決定[8]。案主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社會工作者要在動態(tài)中體悟案主的心態(tài),從而加深對案主的理解。
現代主義的社會工作雖然也強調案主參與,但是在整個工作過程中始終以解決案主的問題為中心,社會工作者首先分析和界定問題,然后依據某種理論模式制定服務計劃,引導案主達成改變,因此,這種案主參與其實是被動性參與,案主基本處于社會工作者的“操控”之中。而后現代主義提倡的案主參與則是指“真正讓案主說話”,凸現案主自我話語權力,喚起案主的自我意識,引導案主獨立思考,并開始自主探索解決自身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三)敘述故事,重構自我和生活
敘事,簡單地說就是說故事,它是我們解釋世界的源泉。麥克·懷特認為,個人問題的形成與主流敘事的壓制有關,借用福柯的理論,人之所以與主流敘事之間不斷產生齬齟,原因在于主流敘事代表的“真理”透過權力運作,使人們接受其為“指定的人格與關系的規(guī)范”,因而人必須意識到這一點才能找到反抗的機制,進而脫開主流敘事設下的單一真理,重建生活的意義[9]。人的解釋基礎是人的生活經驗,人們在敘述自己生活經驗的時候,既受到過去和現在事件的經驗影響,又會對未來事件的走向產生影響,涉及人們實際日常生活處境中的整體狀況。每一種故事的解釋都具有自己的詞匯、邏輯和意義,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直接相關,是最原初的東西[10]。哲學家薩特說過:人類一直是一個說故事者,他總是活在他自身與他人的故事中。從某種程度上講,個體總是要通過自己和他人的故事來建構生活的意義。后現代主義敘事思想提示社會工作者把案主的生活經驗當成故事,以有意義的方式體驗人們的生活故事,在與案主分享意義的同時幫助他們重建信心和能力。
1.把問題作為需要解構的故事來對待,重新編排和詮釋故事:案主的問題源于生活,因而要通過敘說的方式又回歸生活中進行治療,讓案主講出自己的生活故事,以此為主軸,通過社會工作者的引導,幫助案主重新檢視自身的生活,了解故事中的“閃亮點”,引導案主重構并正確地轉換對問題意義的認識,從而開始向有益的方向發(fā)生轉變。
2.問題外化,案主≠問題:現代主義的社會工作模式習慣于給案主貼上標簽,而敘事思想則要求將案主與問題分開,把貼上標簽的案主還原,問題是問題,案主是案主,案主永遠不等于問題。問題外化之后,社會工作者更容易發(fā)現案主本身積極的力量,從而激發(fā)這種力量促使案主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完善。
3.態(tài)度重于技術,發(fā)現生命的意義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同樣一件事實,因為不同的解讀,就會釋放出不同方向的力量。不同的故事敘述方式,反映出不同的生命態(tài)度,積極的生命態(tài)度對于案主的成長和發(fā)展至關重要,如何去看待問題,如何去與問題對話,會帶來很多的可能性[10]。
(四)以多維視角進行價值介入
現代主義的社會工作要求社會工作者在服務過程中保持“價值中立”,盡可能地摒除自己的價值偏好以保持觀察視角的客觀公正,從而確保助人工作科學理性地開展。然而在后現代主義看來,在服務過程中社會工作者不可能貫徹“價值中立”原則,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偏好和價值選擇,沒有人能完全站在中立和理性的立場來作出分析和判斷。后現代主義的一大特征就是多元性、差異性和開放性,這可以為人們觀察問題提供寬廣的視角[10]。同時,后現代主義認為,如果在助人過程中以多維視角進行價值介入,可以有效避免以問題中心的思維定勢,而將工作重點轉移到更好地理解案主上,消除單一視角的局限性,從而為案主提供更加有效地改進建議。
(五)關注邊緣群體的社會工作
后現代主義認為,“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主流價值群體及其權力擁有者對案主的壓制,因而后現代主義的社會工作模式更為關切邊緣群體的生存狀況、社會處遇和心理狀態(tài),關注現代社會權力機制如何作用于邊緣性群體,并盡可能性地找尋邊緣群體獲得解放的途徑。例如,??轮鲝埻ㄟ^邊緣群體的話語政治來擺脫權力的規(guī)訓和束縛,以重新構建自我。后現代主義提示社會工作者要更加關注弱者的聲音,看到這類案主本身所蘊藏的潛力與希望,明了邊緣群體之所以會成為邊緣是社會主流價值壓制的結果[8]。
三、后現代主義影響下的社會工作模式的缺陷
后現代主義思潮為社會工作提供了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實證主義的解釋框架和基本邏輯,為解決現代主義社會工作的困境提供了某種可能性。同時,這種全新的工作模式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具體介入方法的模糊性
后現代主義對社會工作模式影響更多地集中在理論層面的思辨,對具體的實務操作考慮較少,因而在介入方法上呈現出一定程度的不可操作性。例如,關于體罰孩子的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對體罰具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認為父母體罰學生是出于“恨鐵不成鋼”的心理,是希望通過體罰督促孩子的成長;但有的人認為體罰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如果按照后現代的思維方式,我們需要尊重不同的思維方式。但當社會工作者在面對一個認為“體罰即督促”的家庭時又應該如何對待呢?是否應該介入?如果孩子已經將這種教育方式內化為合理的,介入會不會影響原有的親子溝通?如果不介入而導致死亡之類的嚴重后果的出現,又應該如何處理呢?所以,后現代主義確實在理論建設的層面對社會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但卻不一定能夠幫助一線社會工作者在兩難的處境面前作出價值選擇,因而拉大了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距離。
(二)有可能導致新的霸權
后現代主義認為,“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主流價值對弱勢群體的壓制和型塑,意即社會和制度應該為案主的問題的產生負完全責任,案主只是受害者而無需承擔任何責任。然而,問題的產生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可能僅僅是單方面的原因。如果只是一味強調這樣的觀點,極有可能會過分縱容個體而危及他人利益,產生或制造新的霸權[7]。另外,過分鼓勵案主與主流價值對立,勢必也會影響現存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帶來政府的壓制和輿論的譴責,降低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地位,為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發(fā)展帶來困難。
(三)社會工作者地位的不明確
關于社會工作者的地位,后現代主義影響下的社會工作模式也沒有給予明確的界定,只是強調社會工作者不是權威,不能以專家自居,要做案主的生活聯(lián)盟,陪伴案主一起成長。實際上,社會工作者無法與案主雙方由于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不平衡,因而不可能保持理想中的平等關系。另外,如果社會工作者不以權威和專家的身份出現,對案主進行全面的介入和引導,個別案主也可能會質疑社會工作者的能力,懷疑助人工作的有效性,影響專業(yè)關系的建立和維持。
結束語
后現代主義思潮對于社會工作模式的影響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極大地啟發(fā)社會工作模式并使之呈現出有益的發(fā)展趨勢,這將促使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的發(fā)展,有益于社會工作地位的提升,為社會工作的進一步發(fā)展開拓空間。同時,后現代主義影響下的社會工作模式也存在一些無法克服的缺陷,如介入方法的模糊性、導致新的霸權以及社會工作者地位的不明確性等等,這些缺陷根植于后現代主義思潮中,后現代主義的困境同樣構筑了后現代主義社會工作模式的缺陷。因此,社會工作在汲取后現代主義養(yǎng)分的同時,也必須克服后現代主義固有的缺陷,從而促進社會工作健康、持續(xù)、穩(wěn)定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瑞鴻.人類行為與社會環(huán)境[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2]何國良,王思斌.華人社會社會工作本質的初探[C].香港:八方文化企業(yè)公司.2000.
[3]李迎生.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張和清.專業(yè)的確信與后現代視角下的社會工作[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03,(3).
[5]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等.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M].臺北:洪葉,2002.
[6]王治河.后現代主義辭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7]董云芳.后現代對社會工作的質疑、啟示與消極影響[J].甘肅社會科學,2007,(1).
[8]樂國林.后現代的社會理論與后現代之下的社會工作[J].社會科學輯刊,2002,(4).
[9][美]MichaelWhite,DavidEptson.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M].臺灣:心靈工坊,2001.
[10]童敏.個案輔導(傳統(tǒng)輔導模式和后現代主義取向輔導模式的超越與融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