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趙燕燕 圖/孫狀云
講述茶馬古道歷史 記錄古道背夫滄桑
——川藏茶馬古道重要歷史遺存“落戶”中國茶葉博物館
■ 文/趙燕燕 圖/孫狀云
7月22日,承載著川藏茶馬古道歷史記憶的系列文物“落戶”中國茶葉博物館,這批文物包括一個長達40余年歷史、重達64斤牛皮包裝的老茶包,古道背夫背茶用的背夾子、腳碼子、汗刮子、拐子,以及歷經數百年的拐子石等,捐贈者是四川省旅游局巡視員、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雅安市茶業(yè)協會會長孫前先生及雅安漢源縣旅游局。
茶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戰(zhàn)中后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存在于中國西南地區(qū),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和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主要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茶馬古道的相關歷史、文獻資料場景復原展示及馬幫文化在中國茶葉博物館基本陳列——《中華茶文化展》中有展示,其中的場景和馬幫用品也是博物館這兩年派專業(yè)研究人員從云南征集而來的。本次由四川雅安方面捐贈的文物包括歷史長達40余年的茶包子,古道背夫背茶用的背夾子、腳碼子、汗刮子、拐子,以及歷經數百年的拐子石等,是對“茶馬古道”文化的有力補充,促進了茶葉博物館對古道背夫歷史及文化遺存的收藏、保護與研究。
拐子石
背夾子
茶包子
茶包子
捐贈的這件老茶包重達64斤,已有40余年的歷史,由牛皮包裝而成,頂部和底部都裹著成塊的牛皮,兩邊用線牽拉縫合而成,內裝的茶包是由3條竹篾包裝的茶包改裝而成。
歷史上,雅安茶主銷甘孜和西藏,人們習慣稱之為“南路邊茶”。因此,雅安既是南路邊茶的生產基地,又是川藏茶馬古道的起點。兩千多年來,川西茶葉經人力背運到康定,再轉運到西藏、青海,滿足藏族同胞的生活需要。為方便運輸和背夫背運,邊茶往往那個被做成塊狀,每塊是1斤,每20塊邊茶裝成一條,用篾條編織的框密封起來,因此稱為茶包子。茶包子在康定被二次包裝,每條茶包子會被從正中攔腰割開,對疊起來包裝在一起,然后用牛皮裹住,縫制成牛皮口袋,隨著牛皮包的越來越干燥,茶包也隨之收緊,從而使更適合長途運輸。改裝后的茶包子,便由馬馱進西藏。通常情況下,一匹馬馱兩個牛皮茶包子。即使是現在,傳統邊茶依然沿襲這樣的包裝方法。
孫前先生在考察川藏茶馬古道時,走訪了17個縣,最后在四川甘孜與西藏、青海的交界處發(fā)現了一個經過改裝后的茶包子。如今,孫前將其捐贈給茶葉博物館。他認為,用牛皮包裝的茶包子在藏族同胞游牧搬遷時不易損壞,即使放在帳篷里,也不容易受潮;另一方面也證實了曾經出現在康定的一個行業(yè)——縫茶業(yè),一種專門用牛皮重新包裝茶的行業(yè)。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縫茶師傅現在已經見不到了。
據另一捐贈方漢源縣旅游局局長郭朝林介紹,古道背夫背茶用的背夾子、腳碼子、汗刮子、拐子,以及歷經數百年的拐子石等,全部是由漢源縣旅游局、文體局相關人員在漢源縣三交鄉(xiāng)找到的。
三交鄉(xiāng)為中高山地區(qū),海拔2000米以上,東面與漢源縣宜東鎮(zhèn)相鄰,西邊的飛越嶺則與瀘定縣交界,是當時背夫的必經之道。而與三交鄉(xiāng)相鄰的宜東鎮(zhèn),更是川藏茶馬古道上的重鎮(zhèn),歷史上曾形成旅店、茶市、馬店、倉庫、兵營等綜合一體的古街。從雅安出發(fā)的背夫,有的走到宜東鎮(zhèn)就返回,茶包子改由當地人繼續(xù)背著前進,這種背夫稱為“短腳背夫”,而背完全程的則稱為“長腳背夫”。
讓我們來看看這些背夫用品的作用:
背夾子(1副):木質,上有繩索編織而成,背夫背茶所用。
茶包子(3件):每件大約20斤重左右,運送的茶葉商品,背夫將之置于背夾之上,負重前進。
拐子(1副):背夫背茶時手持,用于幫助行走和歇腳時支撐背夾。
汗刮子(1個):背夫胸前系的一個個橢圓形小篾圈,稱為“汗刮子”,專用于刮汗用。
腳碼子(1個):在冰雪天,背夫穿于腳上,防滑所用。
拐子石(1塊):茶馬古道上的石頭,背夫們手持拐子長年累月行走在古道上,在古道的石頭上留下一個又一個小洞,稱為“拐子窩”。這和滴水穿石有異曲同工之妙。
川藏茶馬古道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它不僅滿足了藏族同胞的飲茶需要,也加強了藏族同胞與漢族同胞的溝通和交流,讓長期處于比較封閉狀態(tài)的藏族聚居區(qū)打開了門戶,將各種土特產交易到內地,形成了一種持久的互利互補關系。2004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就委托雅安茶人尋找茶馬古道上的實物。當時,中國茶葉博物館內只有關于茶馬古道的圖片介紹,沒有實物展示,而此次贈送給中國茶葉博物館的川藏茶馬古道實物,則可以彌補這一遺憾。
隨著川藏公路的通車,川藏茶馬古道上的背夫早已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只有這些歷史實物訴說著古道千年的繁榮與歷史,記錄著古道背夫們的足跡與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