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辰
西湖邊的這一方隱域
——恒廬清茶館小記
■ 北 辰
從喧鬧的杭州南山路就這樣拐個彎,時間仿佛就慢了下來:聽得見翠鳥的鳴叫,風竹的禪動,魚兒的游走。靈隱寺高僧題寫的“喝茶來”的匾額引領(lǐng)你走進這家杭州最早的普洱茶烏龍茶體驗館——恒廬清茶館。
在一個崇尚快速的社會里,必然需要存在一些隱域——就像城市需要綠肺一樣——它堅守著一些微小的古典價值:慢就是美。讓時間慢下來、讓心靈慢下來。而茶就是慢生活最好的媒介。茶,最終讓你靜下來,慢下來、清下來,讓你偷得半日清閑,讓你再獲敏銳味覺,讓你重拾從容與真情。
館主姚瓊當初是這樣想的,于是茶館從一開始就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它是寂寞的,因為拋棄了當時的流行,與大眾無關(guān);它是清雅的,因為它還謝絕打牌、喧嘩。于是,在閑雅的西湖一隅,有了這么一個滿足小眾人群心靈棲息的隱域。它,簡單而又自然,古藤盤亙其間,幽蘭靜居一側(cè),書畫觸目可即,陽光斑駁而下,書籍隨手可翻。慢、雅、靜、清,恒廬清茶館從一問世就像一道清風拂過,確立了與眾不同的新概念。館主說,她知道走這樣的路是寂寞的但必須堅守,從清茶館開張的第一天,她的手機簽名也改成了:耐得寂寞,天天告訴自己要堅守。三年后她終于贏得了口碑、贏得了聲譽。
如果說慢是一種態(tài)度,那么真就是一種追求。
六年前,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臺灣朋友請姚館主喝了一次普洱茶,從此就讓她深深愛上了普洱,開始義無返顧地愛茶、藏茶、尋茶、做茶。之后三年間,喝了林林總總的茶,見識了林林總總的人,收藏了林林總總的品種,積累了林林總總的知識,直到自己的家?guī)缀踝兂闪伺笥研哪恐械牟桊^,晚上12點都會有朋友前來喝茶,這才猛然覺得該有一個屬于自己和朋友們的茶館了。
三年的普洱之路讓她明白,無論是一個喝茶人還是一個做茶人,“真”是唯一的訴求。
恒廬清茶館重塑和堅守的就是“回歸茶的本源”。2007年初在創(chuàng)辦之前,姚館主就花高價收集了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純料,裝在上好的紫砂缸里,然后請中國美院書法系研究生在大紅的宣紙寫上“慢撒、蠻磚、倚邦、攸樂、革登、莽枝”貼在缸上,放在茶館的醒目處。這在當時杭州的茶館是沒有的,因為敢于標榜正山原味就意味著要敢于接受任何挑剔的目光和評判。姚瓊說,這樣做不為別的只為了張揚一個“真”字。
于是,在這個“感受純正茶品的體驗之館”里,你可以細細品鑒、識別、甚至爭辯——那舌間的細微之變;可以慢慢感受、體會、甚至翻閱——時間沉淀的厚度和快感。這里有大益,下關(guān)等普洱茶知名品牌的經(jīng)典茶品,易武、班章、景邁等正山普洱喬木純料;臺灣的梨山冬茶,安溪祥華的純正鐵觀音,閩北武夷山天心巖大紅袍;就連家門口的龍井也讓你喝得明明白白:龍塢龍井、梅家塢龍井、獅峰龍井。
普洱亦是江湖,真真假假充斥其間。為了讓自己喝得安心也賣得放心,館主開始孜孜以求地尋好茶尋真茶。從2008開始,姚瓊就像一個朝圣者每年遍訪麻黑寨、刮風寨、曼松老寨、老班章村這些以古樹純料和路途險峻并稱的古村寨,喝到了真正的古樹老茶,也識破了之前很多“講故事”人的忽悠。
喝茶6年做茶3年,館主說,通過恒廬這個平臺,認識了許許多多各個茶區(qū)的茶友,給予了她無數(shù)的幫助,開業(yè)初期,從網(wǎng)上得知茶館開張的茶友會帶著自己的好茶和好友前來捧場,從樹立普洱茶品飲標桿到確立做茶的理念模式,無一不是得之于茶友,否則這一條路會走得更無助更寂寞更艱難。
館主最開心的是如今無論去哪個城市,都會有茶友熱誠相待,以茶結(jié)友,以友識茶,這個圈子越來越大,這幾年去云南走訪各個茶區(qū),一路相陪相助的都是茶友,有的甚至僅僅在網(wǎng)絡(luò)里有過數(shù)語相交。朋友出了新品也是第一時間快遞送上,在品飲這些茶品時能夠體會到茶友們做茶之認真品茶之嚴謹。
恒廬清茶館如今也成了外地茶友來杭的必選之地。四川茶友相宜兩次來杭,都是在恒廬清茶館靜靜地坐上二三天,一早來深夜走,靜靜地品飲,還幫著主人待客喚友,數(shù)步之外的西湖之景仿佛可以忽略不計;北京茶友無味說,在北京就聽說了想喝茶發(fā)呆就到恒廬。
恒廬清茶館還有一個在茶友間口碑相傳的傳統(tǒng)——堅持了三年的每周免費茶會——武林茶會。
許多杭州茶友就有一個習慣,每周日下午,去恒廬喝茶。在這里,既可以炫茶也可以蹭茶,可以有緣喝到百年宋聘、雙獅同慶、紅印綠印、末代緊茶、文革磚,也可以盲喝品鑒麻黑、刮風、班章,因為沒有人可以接觸到所有茶也不可能擁有所有的好茶。館主說,炫茶和蹭茶的本質(zhì)就是分享。有茶友說,在茶會喝茶很幸福,因為可以少走彎路少花冤枉錢;但也很痛苦,因為一下子喝到了高處,下不來了。
林清玄說,“最好的茶,是為了知味的人存在世間的;我們到處找茶,不也是渴望著與知味的人對飲嗎?”以茶人而非茶商的思路經(jīng)營茶館,姚瓊尋找并營造這一方隱域,正是為了讓茶和知味的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棲居地。遍尋真味,恒廬為家。